媒介变迁视域下的童年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说开去
2017-04-12刘清华
□ 刘清华 罗 彬
媒介变迁视域下的童年
——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说开去
□ 刘清华 罗 彬
20世纪60年代,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的不断变迁带来人们感知世界方式的不断变化。本文从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理论为切入点,揭开童年背后的媒介变迁对人类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醒我们在互联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网络大环境背景下,思考有关童年的命运及其未来走向。
媒介变迁;媒介环境;《童年的消逝》
20世纪80年代,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问世,他从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对“童年”进行了叙述,从媒介变迁带来的对“童年”的影响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塑造为我们展现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发展以及正在消逝的历程,对电子媒介对人类童年造成的腐蚀扭曲和“童年”未来的命运走向进行了论述,表现出了人文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深深忧虑。
一、媒介生态学领域中的媒介变迁
20世纪60年代,多伦多学派哲学家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比喻,阐释了传播技术和媒介对文化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影响。1968年,纽约学派的尼尔·波兹曼采用了“媒介生态”术语,首次提出媒介生态概念。
“媒介生态”,在尼尔·波兹曼看来,就是把媒介视为环境,研究媒介在演变过程中技术与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集中关注媒介技术对人文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与技术的关系。他首创了“技术垄断”(Technopoly)一词,用来描述技术对人类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他的“媒介即隐喻”的论断,旨在表明媒体以一种隐蔽而强大的力量来“描述现实”,其特定的形式总是偏爱特定的内容,每一种媒介都会给人类带来一种符合其自身隐喻的标准,从而塑造整个人类文化。
在该书中,波兹曼谈及的是印刷时代到电视时代的媒介变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具体而言,即儿童的产生,儿童的消逝,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模糊,成人的“儿童化”。在波兹曼看来,较之印刷媒介,电视以其特有的媒介结构,通过娱乐的形式来表现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展示出强大的隐喻功能,改变了社会的话语结构。
二、媒介即隐喻: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媒介都意味着一套符号系统。媒介能以一种隐蔽但强大的暗示力量来描述现实世界,最终塑造整个集体的文化记忆。随着20世纪传媒技术的发展,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到“世界图像时代”,再到21世纪的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地球村”,不同的媒介形式改变了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模式,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一)印刷时代的媒介:童年的诞生
在尼尔·波兹曼看来,童年是社会化的观念与文化的产物。从希腊人提出了“童年”概念到古罗马人发展了“童年”的部分含义,再到洛克主张对儿童进行教育,注意儿童的发展并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都可看出童年在一步步地走向正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与关注。从另一方面来看,卢梭提出要鄙视书本和阅读,读书破坏了童年原本的天真无知。儿童是人类最亲近自然的阶段,应该坚持儿童自身的发展,而并非把儿童作为达到目的手段。
儿童时期被视为每个人一生中天真烂漫却非理性的成长阶段,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纯真美好的生长环境对他们至关重要,如此,开放的信息大环境且不加以区分限制是对儿童成长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印刷术的发明使童年成为一个社会性的概念。印刷术带给人们阅读方式的改变与阅读能力的提高,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童年概念的产生。当然,童年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也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印刷术带来了“知识大爆炸”时期,理性阅读能力的提升,每一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想要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社会人,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并且接受专业的能力训练,去身体力行地探索未知的世界。印刷时代,由于阅读文字的门槛,信息的渗透与理解在有无读书能力之间产生了界限,信息等级产生,儿童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之前是没有能力了解成人领域所熟知的内容的,儿童作为这样一类相对群体便产生了。
(二)电子时代的媒介:童年的消逝
尼尔·波兹曼认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是童年发展的最高峰。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信息量迅速增大,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迅速充斥于整个社会,儿童作为信息的部分接收者处于其中,耳濡目染或多或少地就会接触到各类庞杂的信息,并且受到好的或坏的影响。因此,为了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培养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电子媒介并不是导致童年走向消逝的唯一因素。与电子媒介的发展相对应的,是丹尼尔·布尔斯廷的“图形革命”,即以漫画、图画、广告等构成的符号世界正在兴起。电子与图像的结合,声画合一,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阅读思考的能力,原来的理性、有秩序的社会正在逐渐消逝,代之转瞬即逝的声画影像世界。
电视机加速了童年的消逝的速度。波兹曼以为,电视的兼容性无法对巨大庞杂的信息加以区分,导致了所有信息都被囊括在一个平台上。电视向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当便利的低门槛的信息接近方式,它可以取代印刷文字的高门槛性和序列逻辑复杂性等特征,看图片不需要提前学习语法、拼写、逻辑或者词汇,再者,对电视来说,由于其盈利性的目的,专门针对儿童这一群体的纯粹节目是不存在的,在不加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方面,所有的节目只要能为传媒机构带来利益便都可以囊括在内。
尼尔·波兹曼认为,电视使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别消失,其无需专门培养电视前的每一个受众去认识以及理解内容,且电视对观众也是等同而不加区分的。从18世纪童年概念产生、发展及变化,再到被人们清晰地认知,社会的更多关注,儿童这一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获取愈加便利,信息的繁杂性与丰富多元化,儿童对各类信息都唾手可得,他们在语言兴趣上变得和成人别无二致,儿童不再有儿童本来的模样,成人也变得“儿童化”,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分界线变得模糊,童年所面临的状况是正在逐渐消逝。“童年”未来的命运岌岌可危,波兹曼声称要捍卫童年。
(三)网络环境下“童年”的命运及未来
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无时不在进行,各式新鲜事物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鲜的事物在引起成人的好奇心的同时,对于儿童也有致命的诱惑力,我们在穿梭于各类新鲜事物时,大抵并没有多少人会考虑到没有能力识别是非的儿童如何处理这类信息。诚然,新媒体对儿童来说,确实有比传统媒体有更大的影响力,他们可以迅速了解世界各处的信息,以此开阔视野。新媒体方便、快捷,可以为儿童提供非常便利的学习方式,获取详实资料,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各类信息。当然,新媒体的好处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儿童的影响,我们都生活在网络大环境中。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也要对新媒体的技术变革对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以警惕。
新媒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同时以文字、视频、图像等各类形式展示在每一个人面前,每一个人都有接触这些信息的机会。儿童不需要经过特殊的认知能力训练就可以看懂各类不加以区分的信息,在接受到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的同时,各类类似“腥”“性”“星”等的信息也会大量充斥于他们的眼前,对于不能很好分辨是非的他们来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歪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更有甚者,一些媒介只为自身利益,传播一些对儿童身心健康不利的信息。他们在大量接触暴力画面后,对世界、对社会、对周围人、对自己的认知也会扭曲。
综上所述,当前媒介环境对儿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给儿童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影响。我们在肯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认清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把新媒介对儿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结语
对于“童年”这一术语,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我们应该辩证、联系、发展地去看问题,要看到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的问题,也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对于大众媒介来说就是要提高“把关人”的业务素质,播放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节目,营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绿色环境。父母也要让儿童有选择性地接触媒介。
1.[美]尼尔·波兹曼著.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赵霞.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明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J].学术月刊,2014(4).
4.戴金花.现代童年的消逝及原因[J].现代教育论丛,2010(2).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项目来源: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族日常生活中的仪式传播与文化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5XXW 003。新疆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项目“新疆农村文化产业需求受众心理动态分析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50316C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