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汉文阅读之学 引领全民阅读推广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回眸

2017-04-12甘其勋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0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汉文学会阅读教学

甘其勋(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0)

·阅读史论·

强化汉文阅读之学 引领全民阅读推广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回眸

甘其勋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河南郑州 450000)

本文通过叙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这个全国唯一的群众性学术社团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学会同人和学术骨干的丰富业绩,提出了以“汉文阅读学”的学术理念引领全民阅读推广的新观点,认为广播读书种子,提升国民素质,创建书香社会,是一种既往而开来的民族历史责任,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现实文化使命。

“汉文阅读学”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 全民阅读推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传入中国内地,证明了写作和阅读不可偏废,两者都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语文素养。于是,1991年5月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会议室,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见证了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后习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正式成立。

1 成立缘起与结社成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关于“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在长期教学大学“写作”课的过程中,中国写作学会的会员深切地感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广泛的、深入的阅读,写作水平很难提高。此会之前,许多教授、副教授,纷纷发表文章,呼吁研究写作学必须同时研究阅读学。他们开始著书介绍、探讨中国的阅读学。这期间的重要成果有:

高瑞卿主编的《阅读学概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阅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阅读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学科的关系,阅读学的特点、任务、基础和研究方法。

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研究整理阅读理论知识,而又侧重于为阅读及阅读教学服务的阅读学专科工具书。主编在整理研究中国传统阅读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中外先进阅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现代阅读学的基本术语,概念和理念,为我国现代阅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了坚实的理论奠基工作。

董味甘主编的《阅读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上编“阅读学建构总论”,介绍了阅读学的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阅读学的研究对象、特点;中编“阅读素质与能力培养”,对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的素质、兴趣、态度,主体如何对阅读客体完成感知到作出评述的过程加以讨论;下编“文体阅读的基本规律与经验”,介绍了对不同文本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本书还对阅读能力作了具体分解。

由于当时以“中国阅读学会”的社团名称向国家民政部门进行独立注册在现实中有一定困难,时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1905—2004)及主持学会工作的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裴显生(1933—2011)形成共识,这个以“阅读学”为宗旨的研究学会可以挂靠在中国写作学会之下。于是,既是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又是《阅读学》一书的主编,也是本次会议召集人的董味甘教授,当选为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会长,而积极支持创建阅读学的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被推选为名誉会长,河南师范大学曾祥芹教授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包头师范专科学校教授韩雪屏、山东德州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继坤等当选为副会长。

据悉,在国外写作学会往往是阅读学会的分支机构,但在中国,后成立的阅读学研究会却阴差阳错地挂靠在了写作学会的团体之下。但回眸发展历程却不难发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这个首届只有40名会员的全国性民间学术团体,竟是后起之秀。其可持续发展力不断增强,不仅影响遍及全国,由学会骨干学者们所倡导的“汉文阅读”和“全民阅读”等理念成为基本文化国策,而且走向了世界,成为了国际阅读协会的重要成员。

2 影响渐及全国

1993年,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在四川乐山召开了第二次学术年会。1995年,又在四川绵阳召开了第三次学术年会,同时举办了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现代化讲习班。这是高校的阅读学理论研究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开始,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五百多人参加了讲习班。董味甘先生作了题为《语文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演讲,他认为,写作和阅读作为人类的文明行为,是客体、主体、载体、介体和受体等五体的交融。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应是多元多向的。语文现代化,指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手段工具都要现代化。会上发展了100名会员,选出了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年届古稀的学会创始人董味甘先生荣任名誉会长,由常务副会长曾祥芹教授接任会长,韩雪屏、王继坤教授连任副会长,河南省教委甘其勋教研员任秘书长。

以曾祥芹为会长、甘其勋为秘书长的第三届理事会,从1995年8月起,做了大量繁杂细致的工作,让学会的研究领域从阅读理论探索扩展到阅读教学实践,进而拓展到社会阅读推广,也使学会的影响走出了四川盆地,走向西北,走向中原,走向东南,走向北京,稳步走向全国。

2.1 创办《阅读学通讯》,沟通学会信息

1995年10月,甘其勋打印的第1期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英文名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简称CRA)《阅读学通讯》,详细报道了第三届年会的成果,分寄给全体会员。

1996年3月,第2期通讯印发了曾祥芹的长篇论文《汉文阅读学在中国的崛起——纪念国际阅读协会成立四十周年》,铅印1000份,在学会内外广为散发。同年6月第3期公布学会章程(草案),明确了学会的宗旨:团结和组织阅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宣传力量,积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普及阅读知识,提高阅读教学和研究水平,为提高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其后,1997年3月、8月、12月,1998年7月,1999年3月、11月,2000年12月,2001年6月,2002年12月,2003年、2004年陆续印发《阅读学通讯》的4-14期,及时报道学会的主要工作,如年会、理事会、获奖论文论著、新会员名录等,逐渐扩大了学会的影响。

2005年、2006年,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的徐雁教授,策划、组稿、编辑、印发了两期内部刊物,改名《悦读》。《悦读》为16开异型本(25cm×14cm),每期80页,内容丰富,印制精良,装帧典雅,可与正式刊物媲美。

2009年1月,又创办《悦读时代》,16开96页,由东莞图书馆作为内部资料,免费交流。

由打印到铅印,由折页到整本,由自印到准印,小小的学会内刊资料,见证了学会成长的历程。

2.2 组织阅读活动,开展学术交流

民间学术团体的生命在于活动与交流。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从1996年起,先后在西安、郑州、南京、北京、无锡、杭州、厦门、宁波召开了多次年会。还在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江苏常熟理工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召开过多次常务理事会。每次年会都有明确的主题,着重研究一个学术问题,评选出一批学术专著和优秀论文,不断推进阅读研究深入发展。

1996年8月,第四次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举办了五个学术讲座:董味甘《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曾祥芹《快读快写快说与语文素质教育》,王继坤《益智高效读写双快法》,甘其勋《语文素质教育与阅读能力测试》,杨初春《实用快速作文法》。会后发布了“下属学术团体工作条例”。

1997年8月,在郑州召开的第五次学术年会上,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地方的每一个人都有书读”的目标,学会部署了集体编著“汉文阅读学书系”的初步构想,首次提出在我国“振兴阅读科技,倡导全民阅读,培育读书人口,营造书香社会”的倡议,并增补南京大学徐雁为副会长。

1999年10月,以“面向21世纪的阅读学战略”为主题,在南京召开第六次学术年会。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致辞时指出: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发展和完善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阅读基本理论体系和阅读基本功训练体系,要在全社会大兴读书之风。江苏省出版局编审蔡玉洗博士致辞时提出:读书的概念要变化,阅读学的方法论要认真研究。围绕阅读学战略问题,与会同仁各抒己见:曾祥芹《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韩雪屏《阅读学研究方法论刍议》,南京大学徐雁教授《中国图书编辑出版业的跨世纪使命——“书业文明”论》,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国外阅读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甘其勋《阅读教学:培育读书人口的奠基工程》,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阅读文化学研究写作》,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近二十年内地阅读能力研究与阅读教学模式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陶丹教授《中国受众对大众传播的影响》,王继坤《阅读学走进大学课堂——我们的再呼吁》,美国州立大学萨佛克社区学院交际与艺术系主任张健副教授《美国阅读教学研究趋势百年回顾》……这是一次高规格高质量的阅读盛会,学会提出了“追求阅读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实现阅读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发展目标。

2000年8月,第三届常务理事会在内蒙古包头召开,决定配合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开展“新概念阅读教学”的讨论,举办报告和展示会。

2001年5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第七次年会和“新概念阅读教学”报告展示会,全国有200多位代表出席。年会以“阅读与人的发展”为主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先生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会上的报告有: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育》,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阅读的时代变迁》,香港大学博士欧阳汝颖《香港的阅读历史及阅读教学研究》,北大博士刘洪权《新世纪的中学生该读什么书?》,北大硕士罗丽丽《网络时代的阅读》等,北京市特约教育督导梁捷和甘其勋分别回答了代表们关心的高考和中考的阅读问题。还有北京、河南的五位老师展示了精读、略读和快读三种阅读课型,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北京铁路二中程汉杰老师分别评课。学会发表的《“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明确回答了学界和读者关注的阅读基本问题: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披文得意的心智技能,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书面文化的精神消费,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

为什么阅读?——“为个人和人类的生存而阅读,为自己和社会的发展而阅读”。

青少年应当阅读什么?——阅读求真、向善、崇美的经典作品。

怎样阅读?——根据阅读目的、读物内容和阅读环境等客观条件,选择精读、略读或快速阅读的不同方法。

《宣言》倡导在中小学“撒播读书种子,培养读书习惯”。会后学会郑重推荐“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初中15种,高中25种。

2002年8月,第三届理事会在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特邀嘉宾、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王小萍教授,介绍了国际阅读协会的有关情况。会议决定,加强与海外和国际阅读学会的交流,积极争取亚太地区国际阅读研讨会在内地召开。

2003年9月,在常熟理工学院召开的第八次年会,以“创新时代的阅读学:读者和读物”为主题。邀请国际阅读学会(简称IRA)埃伦(Alan)理事长和亚洲发展委员会(简称IDAC)梁长城会长与会指导交流。会后在无锡举办“语文课程标准和阅读教学”报告研讨会,有全国20多个省市的800多名中小学老师参与研讨。报告内容丰富多彩:曾祥芹《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新理念》,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王继坤《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技能》,甘其勋《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创造》,徐雁《知识时代,阅读为先》,伍新春《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心理》,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副编审《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使用策略》。支玉恒,程翔,郁洪千,唐江澎,于永正等五位全国著名的特、高级语文教师公开授研讨课。1995年以来,以学会的名义在全国数十个城市举办过数十场专题报告会,累计听课数万人次,广泛传播了学会的宗旨和研究成果,表达了我会“倡导全民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执着追求。

2004年11月,会长扩大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甘其勋汇报:按照社会团体管理规定,经河南省民政厅2003年1月24日批准登记(登记证号社证字第3930号),教育部2004年7月14日批复同意设立“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教厅综函[2004]58号)。刘真福汇报我会代表出席“世界阅读大会”的情况,会长们商讨承办亚洲读写大会的事宜。

2005年4月,在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召开第九次年会,主题为“阅读行动与知识创新”,曾祥芹、甘其勋、徐雁、梁春芳、刘真福等为大学生作了相关报告。

2006年4月23日,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在广东东莞成立,王余光任会长,曾祥芹任顾问,徐雁、甘其勋、钱军为委员,参加了“东莞读书节”启动仪式。

2007年4月,学会在厦门召开第十次年会,主题是“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问题”,曾祥芹、徐雁、杨美华教授、上海《图书馆杂志》王宗义常务副主编等专家作了精彩发言。

2008年3月,在四川泸州召开“建设书香校园研讨会”,曾祥芹、甘其勋、李德成出席。甘其勋指出:“书香校园”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建设书香社会要从营造书香校园做起,引导孩子们读向善、求真、崇美的书。校长要做读书表率,倡导教师读书,鼓励学生读书,带动家长读书,多向互动,形成风气。

2009年4月,我会在郑州市图书馆发起成立“河南省书香社会建设联谊会”,后在郑州市聚源路小学、上蔡二中举行了各有数百名教师参加的研讨会。

2.3 积极发展会员,充实学会领导

1996年会员发展到438名,1998年642名,2001年787名,2003年851名,2006年909名。现有分布在20多个省市的注册会员1000余名,包括大、中、小学教师,图书馆员,书报刊编辑出版人员等,其中有高级职称的超过三分之一。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使学会保持青春活力。

继1997年增补徐雁为副会长之后,在1999年又增补甘其勋、王云峰、伍新春为副会长,2005年增补王余光、刘真福等为副会长;每次都相应增补常务理事和理事,让学会领导集体更专业、更年轻,结构更合理,更富于创造力。

2006年9月,学会在《作文指导报》先后创办《初中生阅读》《高中生阅读》版作为会报,公开向全国发行。十年来会报坚持不粗俗、不低俗、不庸俗、不媚俗的办报方向,向中学生推荐了数千篇美文、数百部好书。

3 “汉文阅读学”的提出与学会同人的学术实践

中国有着三千多年悠长的读书史,如《礼记·学记》和《荀子·劝学》,是我国古代阅读学的开山奠基之作。汉唐以降,学者有关阅读的见解和论述如同散珠碎玉,未成系统,没有形成一门完整、科学的阅读学。在国外,阅读学研究始于1879年,是由W·冯特在他开创的心理学实验室进行的。1908年,他的第一位美国弟子詹姆斯·休斯,发表了有影响的著作《阅读心理学和教育学》,揭开了阅读研究的新篇章。其后,阅读学研究受到有关各国学者的重视,1956年在巴黎成立了国际阅读协会(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简称IRA),标志着“阅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1984年,国际阅读协会第十一届年会在香港召开,语文教育家张志公作为特邀代表,带着《汉文和阅读》的论文去参加。IRA成立了28年,泱泱中国连会员国都不是,这使读书大国的唯一代表,强烈地感受和意识到自己民族的责任:“建立我们自己的阅读学——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符合国情的、符合当前和今后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阅读学是十分必要的。”1986年,裴显生教授也说:“研究文章学忽视了阅读学,是缺了一条腿的文章学,是在叶圣陶基础上后退了一步。”与此同时,曾祥芹、韩雪屏两位学者,较早涉足阅读学研究,为建设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大声疾呼,并且身体力行。1992年6月,一套五卷本的“阅读学丛书”在河南教育出版社推出,标志“汉文阅读学”学术体系的奠基。

1996年1月1日,是国际阅读协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日,曾祥芹发表《汉文阅读学在中国的崛起》长文,郑重宣告:1980至1995年是汉文阅读学在中国崛起的15年。他回顾中国阅读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978年—1984年,是汉文阅读学的孕育期,1985年—1990年是初创期,1991年—1995年是汉文阅读学在大陆的形成期,1996年—2000年是发展期。

一个民间学术团体,它的力量在于扎扎实实的学术研究,它的成果在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在于出版专著的新颖和厚重。

20多年来,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的成员,到底发表了多少篇有关“阅读”的有分量的论文,似乎不太好统计。但有两组文章可见一斑。一是我们组织的“新概念阅读教学”讨论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初,学会与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共同开辟了“新概念阅读教学”专栏,甘其勋发表了《为“阅读”正名》的“开场白”,曾祥芹发表《“新概念阅读教学”宣言》,提出了阅读基本理念、阅读技法系统、阅读教学改革方略等一系列新概念。到2001年底,该刊收到参与讨论的文章数百篇,发表甘其勋《为什么要阅读?》,韩焕昌《阅读: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韩雪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王余光《试论阅读史研究》,南京师范大学万宇《阅读行为与非确定性理论》,还有刘洪权、罗丽丽和中学语文教师等近30篇文章,从阅读主体、阅读客体、读书方法和阅读能力测试等方面,探讨了新世纪阅读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2002年我们根据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和该刊进一步深入探讨更新阅读观念,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等大家关注的问题。先后发表甘其勋、曾祥芹以“新概念阅读课题组”名义撰写的《阅读“四重奏”》《阅读:师生共同成长的园地》《利用“阅读期待”,拓展阅读空间》《提倡“阅读反思”,提高阅读质量》《鼓励“阅读批判”,张扬阅读个性》,《探究性阅读的“探”与“究”》,《创造性阅读的根、茎、叶、花、果》等系列文章20多篇。这些文章被研究者称为近年阅读教学研究的两大新理论之一(另一种是研究性阅读)。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中华读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与情报》《山东图书馆学刊》《全国新书目》《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与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各地中文核心报刊发表的文章,得到了语文教育界同仁们的认可。如:曾祥芹《阅读的主体间对话和陌生感体验》《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用科学阅读观引领大众阅读新潮》;甘其勋《高校迫切需要开设阅读课》《阅读孕育创造》《从创作陌生化到阅读陌生化》《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顺应 引导 提升》《个性化阅读要教学相长》《曾祥芹教授和他的阅读学说》《得阅读者得“天下”》《运用文章科技 引领学生阅读》;韩雪屏《表象: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知识形式》;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刘真福《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文学教学的“未定点”》《求全责备议前贤》;郑浩《语文新课程应在反思中不断前进》;张正君《阅读教学语言特点论析》,王荣生《“社科文阅读”教材样章》《“研究性阅读”单元样章》《“操作性阅读”单元样章》等,许多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摘编。

曾祥芹、甘其勋辑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出版的阅读学论著目录》,著录1979至2005年我国公开出版的有关阅读主体的各类书籍,计268种。其中我会成员独著、合著、编著、主编的有90种,占33%多。标志性著作有:李德成主编《阅读辞典》;林士良主编《阅读与写作辞典》;董味甘主编《阅读学》;王继坤著《现代阅读学》《现代阅读学教程》;曾祥芹、韩雪屏主编《阅读学丛书》(5本);曾祥芹等编著《历代读书诗》《现代读书经》《汉文阅读学导论》《阅读改变人生》《阅读学新论》;曾祥芹、甘其勋主编《快读指导举隅》;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甘其勋著《语文教育论文选》《甘其勋语文教育新论》;王松泉著《阅读教育学》《阅读教材论》;孟昭晋编著《书评概论》;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王余光等主编《塑造中华文明的200本书》《名著的选择》《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世纪阅读文库》(4本),王余光著《名著的阅读》;徐雁著《秋禾话书》《沧桑书城》《故纸犹香》《到书海看潮》《中国旧书业百年》等;徐雁等主编《华夏书香丛书》(10本),《读书台笔丛》(10本),《中华读书之旅》(3本)《书林清话文库》(2辑,12本);曹明海著《文学解读学导论》《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李维鼎编著《阅读的方法》;曹培根著《文献检索方法与影响书导读》《阅读指导》,主编《虞山阅读丛书》(6种);徐明祥著《书脉集》;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钱军编著《藏书》;王龙著《阅读研究引论》……这一批有影响的专著陆续出版,为汉文阅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份目录2007年由江苏无锡“吴文化书院”周金林先生续辑到304种。

尤以学会同仁集体著述的几部代表作,代表着国内一流水准。

曾祥芹、韩雪屏主编的《阅读学丛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包括5本,由著名学者张志公、周振甫、张寿康先生担任学术顾问。其中《阅读学原理》提出了阅读的“三体”框架——阅读客体即读物,阅读主体即读者,阅读本体即阅读活动,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古代阅读论》是中国古代阅读学研究资料汇编,选录了我国古代自先秦到晚清两千五百余年来的名人、学者,有关阅读理论与阅读方法的种种论述,为建设现代汉文阅读学的必备参考书。《国外阅读研究》集我国研究国外阅读成果之精粹,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阅读学,推动汉文阅读教学改革,都十分重要。《阅读技法系统》梳理了行之有效阅读方法108种。《文体阅读法》归纳了文章、文学各种文本的阅读方法。这套丛书于2002年10月第二次印刷。

徐雁总体策划,王余光、徐雁主编的《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是国家“八五”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学术顾问有郑逸梅、施蛰存、匡亚明等16人,编委20人,主要撰稿人64人,共计180万字。这是中国图书史上第一部以读书为主题的百科型工具书,问世后广受好评,被誉为“新颖可读,书香博雅。”1995年5月第三次印刷,已达26500册。同年,实至名归地荣获“中国图书奖”。它的修订再版本《中国阅读大辞典》在2016年4月问世,字数近230万。

曾祥芹主编,甘其勋、王继坤副主编的《阅读学新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8月版,2000年5月第2次印刷),是学会组织近二十位专家的集体著作,也是二十世纪汉文阅读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在《阅读学原理》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新增读者类别、阅读创造、阅读文化等章,并专设中国阅读学史略,突出汉文阅读特色,以建立民族文化特色的阅读学为己任。至今仍为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的必读书。

曾祥芹、甘其勋主编的《快读指导举隅》,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也是学会组织近十位专家的集体著作。上编阐述汉文快读的科技原理,从本质特征、生理学、心理学、文字学、文章学的多重视角,全面论述了汉文快读的理论基础和技法系统,下编先总述汉文阅读的训练要领,再分述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和电子文本的快读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便于操作,适合自学。说明只要循序渐进,方法得当,汉文阅读“一目十行不是梦”。本书出版后遭遇盗版,改名为《快速阅读法》,封面仍为曾祥芹、甘其勋主编,网上销售甚佳。

创立和发展汉文阅读学,是大势所趋。香港大学的欧阳汝颖博士就曾指出:“用国外的阅读方法,来指导汉语阅读,往往行不通。”我们的努力,不仅得到业界同仁的赞誉,广大语文老师的认可,也得到主管领导的肯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邬书林副署长就指出:“阅读是一门科学,非常值得深入地去研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深入研究阅读学,尤其是‘汉文阅读学’的学科特点和学术规律,为全民阅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我国第一部《中国阅读——全国国民阅读报告》(蓝皮书),2009年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我会在12个协办单位中名列第二。

汉文阅读的理论,不是纸上谈兵,而能转化为实际的文化生产力,为阅读教学和成人阅读服务。1980年代末起,一批实践型的阅读著作相继问世,直接影响了各级学校的课外阅读。如程汉杰著《高效阅读能力训练》《实用快速阅读法》,程汉杰等主编《高效阅读同步训练》《中学语文课本高效阅读教程》(6册),《超快速阅读法》;潘意敏等著《速读方法与技巧》《快速读书法》;乐连珠著《小学速读教学》;晏茂心主编《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沈国平、李文扬主编《中国现代文阅读入门丛书》;王学贤著《全脑速读记忆法》;张鹤立著《幼儿快速阅读法》;潘厚霖、郑滢轩编著《爱信诚速读速记》;甘其勋主编《初中语文阅读》(6册),《阅读》(6册);关文丽、李秀梅主编《中华古诗阅读教程》(3册);丁志鹏、刘英魁主编《新思维阅读读本》《新概念阅读读本》,刘真福、韩雪屏、阎晓丽主编《新语文学本》(6册)……这些应用型、普及型的阅读著作、阅读教学读本等,让数以万计的青少年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习到阅读的基本方法,培养起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全民阅读从校园起步的可见足迹。

4 参与国际交流,加入国际阅读协会

我会始终关注国际相关研究的动向,积极与港台和国外同仁开展学术交流。

1990年,韩雪屏教授为撰写《国外阅读研究》一书,开始与国外阅读学者联系。1996年1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发表曾祥芹的长篇文章《汉文阅读学在中国的崛起——纪念国际阅读协会成立40周年》,并寄送国际阅读协会(IRA)总部(在美国纽瓦克市)。

从1997年开始,韩雪屏、甘其勋通过香港大学吴凤平女士、香港中文大学黎凤娟博士等朋友,与国际阅读协会亚洲发展委员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 Asia Committee,简称IDAC)主席、新西兰的伍淑梅(Ng Sook Moi)教授联系。1998年12月,甘其勋出席香港国际语文教育研讨会,会见香港阅读学会(HKRA)主席、香港大学梁长城博士,并与伍淑梅教授联系。同年伍新春博士在访美期间与IRA执行主席芭芭拉·卡尔娃瑞丝女士沟通了双方学会的情况。

1999年我会在南京召开第六次学术年会,邀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萨佛克社区学院人文艺术系主任张健与会,她在会上介绍了20世纪美国的阅读研究情况。后经张健和伍淑梅推荐,曾祥芹关于中国阅读研究和我会研究成果的文章摘要,在IDAC的《亚洲图书与阅读》1999年第12期发表。她写的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第六次学术年会的报道及照片在IRA的《今日阅读》2000年第2-3期发表。会后张健的发言稿整理成《美国阅读教学研究趋势百年回顾》一文,经甘其勋推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教材教学》杂志发表。

2000年12月4-5日,我会副会长韩雪屏、甘其勋、王余光等在首都师大会见了国际阅读学会主席当娜·奥立根(DONNA M.OGLE)女士,向她赠送了《阅读学新论》等我会的几部代表作品。

2001年9月,IDAC主席伍淑梅教授专程从新西兰来京。10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我会会长曾祥芹教授,副会长甘其勋研究员,伍新春博士,王云峰教授与伍淑梅教授会谈。曾会长首先介绍了CRA成立10年来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研究成果,向伍淑梅教授赠送了我会的代表著作《阅读学新论》等,表达了与国际阅读协会(IRA)加强交流的愿望。伍淑梅教授介绍了IRA和IDAC的情况,希望加强与CRA的交流与合作。

2001年11月,英国阅读协会前主席玛格丽特·库克女士访华。在北京师范大学与伍新春博士等,交流了两国阅读研究与教学情况。

IDAC历任主席、台湾阅读学会的柯华葳、陈秋兰等教授、台北市图书馆曾淑娴馆长也曾对我会大力支持。

2003年9月,我会在江苏常熟市召开第八次年会,IRA理事长埃伦·法斯特罗普(Alan)先生、主任梅兰达(Melanie)女士和梁长城先生亲赴常熟,介绍了IRA、IDAC的情况,双方达成了共识。

2003年11月,曾祥芹教授、伍新春教授会见了美国阅读学会前主席、美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前主席,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阅读研究中心主任的爱德森(Richard C.Anderson)教授。

2004年7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第一次派代表参加世界阅读大会,副会长甘其勋、刘真福和首都师范大学外语阅读协会王小萍教授出席了IRA在马尼拉召开的第20届世界阅读大会,参加了亚洲发展委员会的活动,与各国同仁交流。

大会期间,国际阅读协会及其亚洲发展委员会领导人与中国阅读学研究会、首都师范大学英语阅读协会的领导共同商定:2005年亚太地区国际阅读研讨会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为落实会议筹备有关事宜,国际阅读协会主席玛丽艾伦·沃特教授,理事长埃伦·法斯特罗普先生和夫人苏珊,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梁长城博士一行四人,于2005年2月28日至3月4日专程前来北京与组办、承办方协商。

2005年3月4日至6日,国际阅读协会亚洲发展委员会第三次“领袖工作坊”在香港大学举办。亚洲发展委员会主席梁长城博士主持会议。国际阅读协会主席玛丽艾伦·沃特教授在讲话中指出:国际阅读协会现有1200多个分会,其中59个国家级分会,1150个地区分会。总的目标是在全球推广阅读教育,提高阅读质量,为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读物,为所有学习者和阅读教学研究者提供帮助。世界各国包括非洲都有志愿者参加推广读写的各种活动。曾祥芹、甘其勋作为CRA的领导人参加了这次工作坊。

2005年10月14日至16日,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联合承办由国际阅读协会(简称IRA)亚洲发展委员会(简称IDAC)组办的亚洲读写教学改革研讨会,我会协办。这是IRA和IDAC的国际会议首次在我国大陆举办。来自美国、菲律宾、新加坡、日本、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的50多位代表和我国大陆、台湾、香港的约200名代表,以“新亚洲·新读写”为主题交流研讨。IDAC主席、香港大学的梁长城博士主持了研讨会和IDAC的工作会议。根据我会的建议,在IRA的历史上,第一次设立英、汉两个分会场。在汉语分会场,梁长城主席首先致辞。曾祥芹教授作了《汉文阅读学在中国的发展》的主题报告。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香港大学欧阳汝颖博士比较了两岸四地母语课程与文学教育,指出读写教学要让孩子们产生共鸣感。来自台湾省的黄逎毓、赵惠美、苏黄美菊、曾文慧、陈凯筑等代表,介绍了亲子共学美语、在阅读中鼓励学生提问、用图画书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等经验。代表们还就阅读美学、阅读学图书引进、书话的阅读学价值、中学阅读教学实践、学生读书会活动等问题交流了经验和看法。代表们认识到,汉语文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国际交际工具,改革读写教学,提高读写效率,有助于营造书香社会,建设先进文化,提高综合国力。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应继续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

会后,我会领导者十余人正式加入IRA,中国阅读学研究会被批准成为IRA在中国大陆分支机构。2006年王云峰教授代表学会出席了在台北举办的IDAC年会。

2012年11月12日,IRA国际部项目专员Amy Kushner和国际事务部主任Sakil Malikgogc,来到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我会甘其勋常务副会长,郭英剑、刘真福副会长,徐升国、张蕾、李胜利等常务理事,特邀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王小萍教授和盛静老师,就中国大陆全民阅读推广、阅读教学与研究,以及CRA与IRA未来的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度沟通和交流。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成立以来二十六年间的发展道路和学术业绩足以证明,广播读书种子,提升国民素质,创建书香社会,以“汉文阅读学”的学术理念引领全民阅读推广,是一种既往而开来的民族历史责任,更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现实文化使命。

〔1〕 李德成.阅读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2〕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3〕 曾祥芹.阅读改变人生[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4〕 曾祥芹.汉文阅读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 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 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11〕 王余光,徐雁.中国读书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2〕 徐雁,钱军.中华读书之旅(三星卷)[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2

〔13〕 徐雁.全民阅读推广手册[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1

〔14〕 徐雁.阅读的人文与人文的阅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5〕 张永洲.华夏书香校园论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16〕 [美]G·罗伯特·卡尔逊著.青少年读书指南[M].杨仁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17〕 [美]贝克·哈吉斯著.阅读致富[M].赖伟雄,查川江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8〕 [美]莫提默·J.艾德勒原著、查尔斯·范多伦修订增补.如何阅读一本书(How To Read A Book)[M].(台湾)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Enhancing Chinese Reading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Nationwide Reading——Looking back at 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

Gan Qixu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 in the past 26 years, especially the abundant achievements made by its members and academic backbones. Then, the article proposes a new idea that uses the theory of Chinese Reading Research to promote national reading.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holds a view that cultivating the love for reading, enhancing the national qualities and establishing scholarly society are not only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ancient time, but also a crucial cultural mission in the present age.

“Chinese Reading Research”; 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 Nationawide reading promotio

G252.1

A

甘其勋,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研究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猜你喜欢

汉文学会阅读教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学会分享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学会分享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