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图书馆事业兴盛的历史原因解析
——基于城市社会视角

2017-04-12康延兴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大利书籍图书馆

林 强 康延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图书馆事业兴盛的历史原因解析
——基于城市社会视角

林 强 康延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071)

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意大利地区图书馆事业在城市社会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走向兴盛。中世纪完备的修道院图书馆系统准备了丰富的文献藏量;商品经济的繁荣迫切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新兴的市民阶层对世俗知识和教育的强烈需求刺激了图书馆的兴起;非闭锁型的文化结构促进了知识、文化的广泛交流和传播,为图书馆事业创造了自由、和谐的环境;造纸术的传入和印刷术的革新,为图书馆馆藏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技术推动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符合一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并且适时、适当地根据社会各因素的变化作出调整。

文艺复兴 意大利 图书馆事业 城市社会

肇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向现代文明演进过程中的一次伟大变革,是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一次精神涅槃。这一时期的意大利,虽然只以少数几个先进城市实现了摆脱中世纪的历史突破,但已形成了一个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综合、兴旺成熟的新社会模式。图书馆事业正是在此背景下取得了重大进步,日本图书馆学家小野泰博认为文艺复兴时代是兴办图书馆和丰富藏书的时代[1]。这期间,意大利各类型的图书馆百花齐放,藏书热带来了私人图书馆的悄然复兴,大学图书馆逐渐走向专业化,贵族图书馆与教会图书馆初现公共性质;图书的生产从手工抄写转为机器印刷,馆藏量与日俱增;藏书结构有了新突破,古典文献和世俗作品逐渐成为馆藏主流;管理方式逐渐由重收藏转向重利用。“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这段图书馆转型期历史的探讨必将对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有益的启示。因此,本文基于城市社会视角,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城市遗产、经济结构、教育状况、社会阶层、文化消费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新变化剖析了图书馆事业兴盛的历史原因,进而明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社会各因素的互动关系。

1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图书馆事业兴盛的历史原因

1.1 中世纪完备的修道院图书馆系统

世界史的研究长期存在一个误区即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无光的,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不然,日耳曼文明虽然对古罗马文明造成了严重破坏,但并没有完全消亡古罗马文化,尤其是在意大利地区,古罗马文化从未戛然而断,始终影响着生活在亚平宁半岛的人们。公元6世纪始,北意地区恢复了和平,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进入到修道院,修道院图书馆慢慢恢复起来。但此时修道院图书馆的规模比较小,主要作为圣经的研究中心,藏书大都不到百册,以圣经文献、评论、文法书籍以及教会历史书籍为主。8世纪开始,圣本笃会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亚平宁半岛,圣本笃会谕令“本会修士要虔诚的阅读”“所有修道院都要设一所图书馆”,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意大利修道院、甚或是小教堂都藏有书籍[2]。许多修道院还设置了缮写室,抄写员抄写誊录了大量古籍和文书,使众多古典手稿得以保存。9世纪时,修道院图书馆建设有了较大进展,建造于意大利北部博比奥的圣高隆修道院以学术活动闻名于世,其图书馆藏书达666册[3],尽管以宗教书籍为主,但也广泛藏有亚里士多德、维吉尔、西塞罗等学者的多部历史著作。进入到10世纪,为了培养教区牧师和教士,教会创办的学校成为学习的主流,在一些教会学校里开始出现了以法律、医学等专业书籍为主要馆藏的图书馆。在中世纪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意大利发达的修道院图书馆系统以及馆藏规模一直凌居于西欧之前[4],这些图书馆不仅对基督教著作的编写、出版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对拉丁文献给予了有效保存。虽然,进入到14世纪后,城市逐渐成为意大利的知识文化中心,但正是凭借修道院图书馆长期丰富的知识、文献藏量,意大利才率先进入了洋溢活力的新时代,图书馆事业也迎来了转机。

1.2 城市的复兴促进了世俗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后期,亚平宁半岛的大垦荒以及轮作制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剩余农产品有了交换的可能,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剥离出来,大量的农民和手工业者聚集在一定的场所交换产品,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商品市场,随着定居人口的增加,城市慢慢地成长起来。同时,意大利继承了古罗马的城市遗产,保留了许多罗马时代的手工业(如羊毛生产、钱币制造)和基础设施,加之依靠独特地理位置而慢慢发展起来的东西方远程贸易,进一步催生了商业市场的繁荣以及城市的复兴。到1350年时,大大小小的城市屹立在意大利半岛上,构成了一个自古典文明解体以来的全新的城市网络。

商业和城市的复兴,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频繁的贸易往来和账目处理要求商人除懂得运算和统计外,还得掌握必要的商业知识和法律条文。工商管理和城市服务需要事务所、秘书处等职能机构以及经纪人、办事员、律师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知识与人才的需求促使世俗教育应运而生。从11世纪开始,私人创立的学校不断涌现,与政府创办的公立学校一起构成了城市世俗教育体系。这些世俗学校主要讲授阅读、书写、商业算术和记账等商业技巧,而且向广大市民开放。在一些城市,如佛罗伦萨,教育的普及率是非常高的,据维拉尼(1276-1348)的记载,在1338年,佛罗伦萨的9万人口中约有8000至10000名男女学童在学校里就读。其中约有1/4(1000-1200名)的儿童在6所算术学校里学习珠算和算术,大约有1/8的学童(550-660名)在4所拉丁学校里学习语法和逻辑[5]。世俗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半岛知识分子生活的世俗化倾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意大利人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识字率的提升。16世纪末,仅威尼斯一地成年人的识字率就达到了46%[6]。识字人口的增加刺激了社会对知识的兴趣与需求,为图书馆的兴起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另外,意大利早期的大学也表现出了世俗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分别以法学和医学为研究专长,而当时的专业图书是非常稀少的,且价格高昂,只有富有的学生才能买得起手抄本,加之大学图书馆对于图书的保护与监管是非常严苛的,形成了文献的供应与图书馆阅读环境无法匹配师生阅读需求的状况,这也为文艺复兴图书馆事业的振兴提供了潜在驱动力。

1.3 市民阶层变化的文化观念

随着城市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迅速繁荣,意大利市民阶层(商人、职业人士、手艺人、知识分子等)开始崛起,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强大。市民物质生活的丰富孕育了新的文化,受过世俗教育并正想从封建文化传统中摆脱出来的市民阶层,开始对现世生活寄予殷切希望,希冀寻找一种比中世纪文化更符合自身利益和人生态度的文化,在价值观念、消费心理、生活方式上反映出对非生产性的社会文化生活的投入感日趋增强。于是新兴的市民阶层致力于从古典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构建一种顺应时代并合乎本阶层需要的新文化。而书籍作为古典文化的载体,开始受到市民阶层的青睐和珍视。

12世纪前后,意大利兴起了索寻书稿、争购古籍的热潮。需求的激增使得书籍的生产和销售呈现出商品化趋势,城市里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手抄书籍作坊和专门交易书籍的书市。这种对书籍的热情一直贯穿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正是在这种复兴古典文化的氛围中产生的,伴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盛行,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学者、城市显贵、教皇加快了从已知世界收集古老手抄本的速度,半岛上的私人图书馆、宫廷图书馆、教会图书馆交相辉映。以彼特拉克(1304-1374)、波焦·布拉乔利尼(1380-1459)和尼科罗·尼克利(1364-1437)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非常注重搜集古代的手稿,虽然很少人有能力拥有成规模的藏书,但是依然凭借着对古典著作无止境的渴求建立了自己的私人图书馆。依靠财富的积累,市民上层中拥有权势的家族慢慢晋升到了城市显贵阶层,甚至成为城市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他们当中的爱书之人为了购置书籍而不惜一掷千金,建立了各自的宫廷图书馆,如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图书馆、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图书馆。其中,美第奇家族的洛伦佐图书馆展现出了市民化的倾向,向公众敞开了大门。到了15世纪,人文主义思想逐渐渗透到了教会内部,历任教皇大都对古典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对古典学术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教皇尼古拉斯五世(1398-1455)为了重现罗马荣光,在整个欧洲的修道院和私人图书馆搜寻书籍,重建了梵蒂冈图书馆。在他的努力下,梵蒂冈图书馆藏书量超过了9000册[7],人文藏书的比重大幅提高,成为了欧洲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中心。

1.4 外向型经济与非闭锁型文化结构

中世纪的意大利地区与东方有着密切的商业贸易往来,北意共和国,如威尼斯、比萨在叙利亚的主要城市和君士坦丁堡都有自己的商业网点,南意大利在被阿拉伯人占领后与伊斯兰文明的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事实上,意大利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在文化上也体现着非闭锁性,通过知识和人才的流动实现了对希腊古典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多元吸收。

12世纪始,威尼斯在与拜占庭的贸易中,频繁地带回数以船计的希腊古籍和抄本,并且通过派遣教授、学者、学生频繁游访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交融。1204年,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时,北意商人与十字军进行了大量的希腊手稿交易。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君士坦丁堡,众多掌握希腊语的拜占庭学者流亡到意大利,致力于古希腊作品的西传与翻译,这使得意大利学者消弭了语言的障碍,更早的接受了古希腊文化的洗礼,进而引发了对古典文化的全面模仿和复兴。在半岛南部,12-13世纪时在西西里岛出现了一场以大学为主的“翻译运动”,使得亚里士多德及其注释者的作品,和其他希腊、阿拉伯哲学著作传到整个意大利地区,并将其翻译成了拉丁文。这不仅保存了希腊经典著作,同时还给意大利人带去了东方的知识和思想。阿拉伯许多著名学者包括伊本·西拿(980-1037)、阿尔·法拉比(872-950)、阿尔·花拉子密(780-850)等人的著作被大量的抄写研读。

如果说中世纪修道院为图书馆奠定了拉丁文献馆藏,那么希腊文献的西传与翻译使得图书馆的馆藏体系更为完备,奠定了近代西方科学研究的文献基础。同时,频繁的知识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知识、文化的广泛流通和传播,拓宽了人们的知识领域,滋生了和谐宽松的自由学术氛围,为图书馆事业的兴盛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1.5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动

欧洲中世纪的书籍大部分是羊皮纸制作的手抄本,数量稀少,价格昂贵,抄书是人们复制知识信息的唯一办法,修道院是书籍的收藏与生产中心。12世纪,造纸术传入意大利,博洛尼亚、帕多瓦、热那亚等地相继出现造纸厂,两个世纪后人造纸张开始普遍使用。纸张的使用为书籍提供了廉价的书写原材料。1450年,古登堡(1397-1468)改进了活字印刷术,采用了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冲压方式,不仅实现了文字的复制,关键是实现了金属活字的大量复制,从而引发了印刷革命。到1500年,至少已经有2000万册书,被1000多个印刷所“生产”出来,涵盖四万种不同领域和主题[8]。而在手抄本时代,整个欧洲也不过几万册书。在印刷书时代里,意大利的印刷书数量独占鳌头,占欧洲同期图书出版总量的45%[9],具有大规模馆藏的图书馆开始出现。

通过对书本廉价而快速的生产,城市人均拥有藏书量大为增加,传统社会的知识垄断迅速瓦解,城市中更多的平民和底层人士得以接触到书籍,书籍作为交流的纽带,围绕它构成了一种文化共同体,催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书面语”。至此,精英阶层的拉丁语逐渐衰落,世俗的民族语言登堂入室。民族语言版本的书籍开始大量出版,进一步丰富了图书馆馆藏类型。

此外,印刷术对图书馆的传统职能也造成了巨大冲击,书籍的写作和出版不再依赖于城市显贵,资本化的印刷商创造了出版行业,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图书的管理和生产开始分开,图书馆更多地承担书籍保存的职能。此外,随着藏书的激增,关于书籍的选择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15世纪后半叶,意大利的图书馆首先出现了关于选择书籍以及安排图书馆馆藏的工具书,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如梵蒂冈图书馆编写了详细的馆藏目录,用于馆藏图书的分类、组织和排放[10]。

2 启示

2.1 经济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发达的海外贸易、工场手工业以及金融业。威尼斯、热那亚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城市形态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是欧亚非三洲的商品集散地,通过对木材、矿石、香料、丝绸等商品的跨区域中转、销售获取了巨额的贸易财富。海外贸易的兴旺刺激了本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14世纪前半期,佛罗伦萨全城每年生产的呢绒共值120万弗罗林(约700余公斤黄金价值),其产能位居欧洲首位[11]。随着产业资本的累积以及商品市场的持续繁荣,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开始产生并迅速扩展,仅佛罗伦萨一地便拥有100多家银行,各银行通过业已成熟的商业网络向整个欧洲,特别是各国王室君主和教皇,提供贷款、收缴税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赚取了高额利润。至15世纪,意大利成为整个欧洲最为富庶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持续增长,提升了市民阶层尤其是富裕商人、银行家和金融家的地位,这些有产精英分子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的主体,他们有能力且更有意愿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加大图书的消费和收藏力度,甚至不遗余力的去建设城市图书馆。另外,考虑到文艺复兴的意大利不仅有光辉的艺术和灿烂的文化,同时伴随着连绵不断的战争,人民起义以及肆虐的黑死病。如果没有发达的经济作为保障,很难想象这一时期的图书馆事业竟没有遭到破坏,甚至取得了显著进步。

经济虽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还应看到当时意大利城市的新政治、新文化与新技术是同步加速、互相促进的,少有的历史机缘将这些新变化结合在了城市共和国这种小而全的模式中,图书馆事业也正是通过多种因素的配合激励而获得了突出的进展。同一时期,中国的晚明同样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图书馆依然没有从家族化的藏书楼形态中嬗变出来,对公众阅读和社会启蒙并无影响。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政治体制、统治阶级的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未能匹配新的经济形态,不能从根本上打破“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可见,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文化事业,经济是其向前发展的基础,但在许多情况下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2.2 图书馆事业与城市文化相得益彰

文艺复兴是意大利历史上的文化繁荣期,其本质上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复兴[12]。这一时期各城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城市文化存在着深刻的关系。一方面,世俗教育的普及与革新和城市共和体制的实行,使意大利的城市形成了比较开放宽容、奋发向上、面向市民、求知探索的文化氛围,工商业的繁盛又促使人们讲求实利、尊重人才、重视自由。总的来说,市民的素质大大提高,社会对书籍的需求激增,知识的流动速度加快,出现了一种有利于图书馆生存和壮大的文化环境,带动了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从这层意义上讲,正是城市文化滋养了图书馆的成长。另一方面,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虽然是由一批具有人文思想的城市精英引领的,但已初现大众性与公共性,在文艺复兴晚期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都建立了面向公众的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图书馆逐渐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和重要标志,塑造了当时意大利宽容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2.3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奠定了图书馆人文精神的理论来源

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事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它强调在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中重视人的存在和价值,坚持维护每个人的生存权、知识权和个人发展的机会,给人尤其是弱势人群最充分的知识关怀和人格尊重。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明显的印有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痕迹。虽然从历史语境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图书馆界倡导的人文精神传统存在不同,前者重在观念上复活真正的个人;后者重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构建。但从肯定个人和个体的价值、尊严和伟大上却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制度的构建也是需要大众观念来支撑的。而且从私人图书馆到向学者开放,再到向公众开放,乃至建立完全面向公众的城市图书馆的实践来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图书馆事业已经展现出了人文关怀,形成了公共图书馆的早期萌芽,孕育了图书馆的人文精神。

3 结语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状况的还原以及历史原因的解析,可以发现该时期的图书馆事业受到了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新兴的市民阶层希望寻求一种更具时代特征且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凭借经济上的财力优势以及政治上的自治权利,意大利的市民阶层在追求人文主义的过程中将存续的古典文献资源优势转变成了文化发展优势,直接引领图书馆事业走向了兴盛。

另外,国内学界关于外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并不多见,多数有代表性的专著、论文发表于上个世纪,在研究视野上显得狭窄,局限于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上,缺少基于整体历史的宏观观察。为此,笔者建议:关于图书馆史的研究要置于“大历史”“全球史”的视野下进行,将具体的研究对象置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大环境中,且从全球历史整体的发展过程来思考和观察。

〔1〕 小野泰博.图书和图书馆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07

〔2〕 杜兰特.信仰的时代[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909

〔3〕 弗雷德勒纳.因知译丛:图书馆的故事[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4:42

〔4〕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十二世纪文艺复兴[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43,84

〔5〕 乔凡尼·维拉尼.佛罗伦萨年代记[M].第十一卷.第94章

〔6〕 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消费[N].光明日报,2016-02-06(11)

〔7〕 斯图亚特·A.P.默里.图书馆:不落幕的智慧盛宴[M].广州: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94

〔8〕 杜君立.现代的历程:一部关于机器与人的进化史笔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6:107

〔9〕 朱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书籍消费概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1(2):109-114

〔10〕 安·布莱尔.工具书的诞生:近代以前的学术信息管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56

〔11〕 朱龙华.意大利文化[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2:200

〔12〕 王挺之,徐波,刘耀春.新世纪的曙光:文艺复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3

TheAnalysisofHistoricalReasonsfortheProsperityofItalyLibraryCauseintheRenaissance——BasedonthePerspectiveofUrbanSocietyLinQiang

KangYanx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Renaissance (14-16 century), the library cause of Italy was flourish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in the urban society. The medieval monastery library system provided rich collections of literature; The prosperity of commodity economy created the demand for professionals, and the strong demand of secular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or the new citizens stimulated the rise of libraries; The opened cultural structure promoted extensive communications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created a free and harmonious environment for library cause; The innovation of papermaking and printing provided the technical impetus for the change of library collection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ie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adjust to the changes of social factors appropriately.

Renaissance; Italy; Library cause; Urban society

G259.546.9

A

林强(1986-),男,现工作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图书馆史、文献计量。康延兴(1970-),男,现工作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余篇,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事业、引文分析。

猜你喜欢

意大利书籍图书馆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意大利面“变魔术”
书籍
图书馆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去图书馆
意大利
前人栽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