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和运用“文中提示语”
2017-04-12王淑荣
王淑荣
G633.3
一、“文中提示语”的特点和作用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在精读课文内部或结尾处,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呈现方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为教师的启发诱导做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提示语一般分如下几种:
一部分提示语,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阅读中产生的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例如,《赵州桥》一文泡泡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灰雀》一文中提出这样的问题,“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这樣的提示语,往往都是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学生在交流这些问题时,对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部分提示语,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中的欣喜心情。例如,13课《花钟》一文,“他的做法真妙”,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进一步感受到花钟的绝妙。23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我仿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这个提示语的出现,让未去过小兴安岭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文中提示语”
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关键是要正确理解所教课文中设置提示语的意图,充分认识提示语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使之在实现教学目标中切实发挥作用。例如,《孔子拜师》中的提示语“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目的是引导学生领会学无止境的道理,围绕这个提示语,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从孔子千里迢迢去拜师这件事上体会,还要走出文本,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这个提示语的设计,很好的为学生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无止境所蕴含的意义。
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要保持提示语原有的学习伙伴对话口吻,不要变成教师的课堂提问。教师应当以亲切的语气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花钟》一课课后有这样一个泡泡提示语:我也想去观察一下周围的花。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花钟的好奇和惊叹,积极主动观察周围的花,看看它们的奇妙之处在哪里。在这一设计中,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也要给学生足够的交流空间,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的机会。
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要以提示语为基础,适当扩展,形成综合性的语文训练活动。例如,《秋天的雨》,提示语是“读到这里,我读懂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围绕这一提示语我们可以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然后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正确理解五彩缤纷的意思。也可以恰当的引导学生用一幅颜色图表达对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用五彩缤纷说一句话,进一步感受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回到文本中,反复诵读文本,感受秋天丰富多彩的颜色。这样学生对文本中描绘的雨后大地的颜色,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加热爱秋天。
在教学中运用好“文中提示语”,还应当在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方面发挥提示语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评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例如:《奇怪的大石头》中的第二个提示语是:“想不到,这项研究成果竟然和童年的疑问有关。”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提示语开展讨论,并辅以适当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疑问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将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阅读期待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语文教材中设计插入的提示语,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提示语,正确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文中提示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