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史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及对教师的要求
2017-04-12黄陈钱海东
黄陈++钱海东
摘要:地方史作为一门专门学习和研究地方历史的学科,其研究的地域性虽然相对集中,但其研究的领域涉及历史学科的各个层面,因而与中学历史学科有着诸多的相通之处。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知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史;历史教学;意义;教师
G633.51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地方史主要学习和研究的是学校所在区域的历史,诸如当地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壮美风景、丰饶物产、古风民俗等,抑或是他人针对当地人文景观及历史事件所作的诗词歌赋、奇文妙语等。在历史课堂上,找寻适当时机穿插介绍这些内容,必然会使学生对它的家乡产生深深的崇敬、依恋之情。而在《历史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新课改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目标中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因此中学历史课程担负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更加凸显出来,而要爱国,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家乡,从身边的历史,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只有热爱自己的家乡,才能热爱整个中华民族,才能深爱自己的祖国。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穿插地方史的内容,正好可以为学生奠定“爱家乡——爱祖国”这一情感基础。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在应试教育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书本知识,对身边的情况一无所知。在高喊素质教育的时代,我们虽然也要抓书本知识,但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只能应付考试的“人才”,而是能够关注身边事物,能够进入主流社会,能够成为人情通达、事理洞明的人才。《历史课程标准》也强调历史教学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我们对选修历史科目的学生,不仅希望他们能够说出鸦片战争的影响或太平天国起义的意义,也希望他们能够同父辈、同祖父辈一起喝茶时闲聊当地出了那几位值得后人敬仰的历史人物,或是在外人面前介绍自己家乡的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掌故,使外地同胞也能了解当地的历史风情:这是素质教育所希望的结果。在历史教学中穿插这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史的兴趣,增加学生对地方史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园后能够更好得融入身边的社会。
三、课堂教育的意义。所谓“课堂教育的意义”,是指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制定原则,其中重要的两点,一是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地方史作为一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学科,就具有这方面的优点。笔者曾就所教高一六个班365个学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统计发现:有188个学生表示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占调查人數的51.5%,另有121个学生表示比较喜欢这方面的内容,两项相加占调查人数的84.7%;只有23个学生明确表示不喜欢,占6.3%;其余则表示无所谓。另外有92%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我在课堂上讲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很乐意接受。值得注意的是,笔者在涉及调查表时设置了“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和“通过穿插地方史能够提高听课效益”两项。在这两项调查中,有122位被调查者表示对历史课不感兴趣,但在这122位被调查者中,有80位表示通过穿插地方史内容确实可以它们的听课效率。
综上所述,地方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真正的操作运用中,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知识面的要求。虽然历史教学之中穿插地方史的内容比较少,但这些内容的选择,应是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的,所谓“授人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而且,因为地方史的穿插是以历史书本的编排体例为框架的,所以要求教师能够了解当地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内容,以备不时之需。任何时候,信手拈来的一则地方掌故都将是课堂上的一个亮点。
其次,对教师信息选择能力的要求。历史教学中,虽然有必要适当穿插地方史内容,但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书本内容肯定是教学的要点,课外知识只是点缀,如果在课堂上地方史知识安排过多,造成轻重不分,主次颠倒,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在选择地方史内容时,既要注意同课程内容的结合,又要注意其所担负的不同意义。因为地方史内容有的情感、素质和课堂意义三者兼具,有的具有其中之二,有的则只具有其中意义之一。以笔者所居江苏常熟为例,在讲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可联系常熟名人——南方夫子言偃,结合孔子的言行,介绍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是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人,跟随孔子学习“礼”,所以被称为“南方夫子”,又因其在孔子十名优秀学生中名列第九,所以又被称为“十哲中第九人”。这些内容,即同书本内容相关,又能体现上述多种意义。再如,在讲述明朝抗倭斗争时,可以结合明代嘉靖年间常熟县令带领常熟人民抗击倭寇侵略的内容,通过常熟先民的爱国行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行为的谴责;在讲述太平天国和清政府的对抗时,可结合常熟俗语“毛病出在董浜”(董浜是常熟的一个镇,在太平天国运动是该镇驻有苏州太平军主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述新四军活动时,可以结合“沙家浜”的故事,了解新四军在江南的主要活动(“沙家浜”故事以常熟董浜镇的抗日拥军故事为原型,现在的“沙家浜”镇由原来的横泾镇改名而来),既有革命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同时还可增强学生对地方知识的了解。针对不同的课程需要,补充不同的内容,并且进行必要的概括或扩充,注意时间的安排,对教师的基本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要增强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地方史内容的增加,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但也可能使课堂气氛太过活跃而导致无法控制,所以教师在穿插地方史内容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反应,从而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程序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杨艳红.初中历史乡土史材料的挖掘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7).
[2]方伟君.乡土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4.
[3]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