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音乐手段的运用
2017-04-12陆立玉
【分类号】G633.3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字字珠玑,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或者照本宣科,流于对古诗词作品主题、内容的分析,或者逐字逐句解释,把古诗词当作古汉语教学,不仅将作品的意境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扼杀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新課标、新理念的推行,音乐也被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因为,诗词、音乐、舞蹈在起源时本就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和音乐本就是一家,诗词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具有互通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诗词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音乐,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强、表情性、音乐性等特长,不仅可以打破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没有潜心领悟课文的机会,更无发散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传统,而且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呆板为生动。
一、借助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而音乐在这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主情”艺术,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志,它可以直接借助其表情性来感染学生,营造出与诗歌意境、 感情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比如,我在执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讲课前,就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由《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民乐:由琵琶模拟的鼓声、由箫和筝奏出的轻微的波声,旋律优美柔婉,节奏清新流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月夜春江迷人景色中。乐曲终了,学生仍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沉醉在春江迷人的夜色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音乐声的感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开始了《春江花月夜》一文的学习,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整个一节课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着。
二、借助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意境
诗和词都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则是寄寓在对作品中画境的描绘上,因为作者的主观之情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因此,通过对作品画境的分析,就可以洞悉作者的情意。由此可见,意境的分析对于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在这一点上,音乐又有着其独到的地方。首先,音乐是“主情”的艺术,它可以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把情感传达给听众;其次,音乐虽是“主情”艺术,具有高度的表情性能,但它也同样具有巨大的造型和描写功能。近代有多少音乐作品曾经描绘过大自然的种种动人景象,对海洋与山峦、森林与河流,对春与秋、冬与夏,对傍晚与月夜、黄昏与黎明,作家们倾注了多少热情的笔触,又给了我们多少诗一般的享受。舒曼曾高度赞扬舒伯特“能够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音乐表达出来”。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同样相信“艺术家一定会把生活现象全面地给我们再现出来”,相信音乐能够“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境界的具体现象”。在分析诗词作品的画境时,适当地运用一些相适应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丰富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位教师在讲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山晓望晴空”一句的意境,播放了一段音乐:从大自然中录下的鸟鸣声。在这段音乐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踊跃发言,结合“山晓望晴空”的时间(晓)、地点(山)、天气(晴),对这句诗的画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登上宣城陵阳山的谢朓楼。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但它的光芒已经映红了东方的云层。极目远望,山间笼罩着一层轻纱一样的雾,薄如蝉翼。不时地,还传来一阵阵欢快的鸟鸣声,给这清新寂静的清晨带来无限的生机。置身于这优美的大自然中,诗人心旷神怡,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忧。这样,音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诗歌的画境,而且在对画境的描绘中,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三、借助音乐,重塑诗词背景,引导学生朗读
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读出作品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还要能读出作品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而这又与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有关。在传统的诗词作品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就会让学生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 作品,当然也就无法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尤其是对于知识积累比较缺乏的小学生来说。而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聆听音乐那悠扬、或低沉、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的基调,去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去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所感。并根据旋律的高低快慢选择合适的朗读节奏、快慢、轻重等,从而恰当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诗词教学中,借助与作品感情基调相同或相近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揣摩,在听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朗读,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语文不是以理性分析为主导思维方式的学科,它是以悟性为探索的思维触角”。音乐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学生的个性,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向素质教育迈进一步。
作者简介:
陆立玉 1972.11 女 江苏连云港 连云港师专 副教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古代文学研究
邮寄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东城景苑S1-612 陆立玉收 18332604426 邮编:06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