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浅析

2017-04-12张弦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基础课程改革

张弦波

摘要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相关院校都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或者创新,也都各有特色,对此类课程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加深。因此,本文将简单的对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进行简单初步的分析,以供相关院校和教师今后进一步的进行改革研究。

关键词 建筑设计专业 基础课程 改革

【分类号】J50-4

目前,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有建筑设计专业,其相关的基础课程占有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样也是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相关院校都针对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调整或者创新,也都各有特色,对此类课程的关注程度也日渐加深。因此,本文将简单的对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进行简单初步的分析,以供相关院校和教师今后进一步的进行改革研究。

一、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总所周知,高职院校的就读的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缺乏自我的约束和管理能力;其中还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就读的该专业。如果要使这些学生有学习思路的转变,让学生从“要我学”逐渐变成“我要学”,就必须让学生在刚进大学时就对建筑设计专业产生较为浓厚的兴趣,所以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影响就极为重要和深远。

二、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分析

根据多年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现状调查,发现该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着与建筑相关的工作岗位,其中在建筑设计方向工作的学生也在60%左右,这部分学生大多数都是作为建筑设计师助理。通过该调研,笔者认为本专业应强化高职院校的教学针对性,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助理,必须要有以下几项技能:建筑识图制图能力、建筑方案理解和表达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的深刻认识到建筑。因此,从基础课程教学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将工程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制图以及创作能力。

三、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简析

1.建立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之前分析的该专业培养方向、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来选择教学内容,建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3大模块:建筑的认知熟悉、建筑的形态构成、建筑的初步设计。6大任务:认识建筑、体验建筑、色彩素养、形态构成、建筑解读、小品建筑初步设计;以及通过徒手表现训练作为基础训练主线。其中实践性教学占课程总教学的70%-80%,用以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创新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

2.“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教、学、做”相互贯彻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可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来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项目化任务教学法,通过在课堂中布置任务一学生调查资料一提出问题一讲解相关知识点一教师演示并再次讲解一学生操作及成果展示一总结评价。这种教学法模拟建筑设计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拓展。二是现场教学法,教师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亲身体验,例如进行建筑平面布局和尺寸讲解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宿舍为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更便于理解和记忆;然后再让学生对其进行建筑构造分析,让学生在做中学。三是根据多种教学媒介,例如视频、动画、实际工程图纸等让学生更直观的接受学习内容;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技能竞赛,以赛促学,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等心理特点,提升其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学习过程特别有成就感时激发出来的。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的评价,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的个人魅力同样也能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很关键的内容,其中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一是从临摹到创作,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学习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二是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建筑审美能力、建筑素养以及表现能力,体现了建筑设计学生的基本素质,唯有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方能将技能训练才能体现出鲜果,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三是多体验、多总结。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随时对身边的各类建筑物进行体验和熟悉,观察其大小、尺寸、形状、色彩等方面,分析空间与人体工程学的关系,通过实际结合理论知识,方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建筑设计。

四、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通过笔者实际教学发现有很多高职院校有以下情況:学生上课睡觉,下课游戏,熬夜交图,突击作业,及格万岁。高校的点名考勤制度治标不治本,管住了学生的人,留不住学生的心。这种考核方式也无法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考量,学生也只关注自己的最终成绩不注重思考和设计过程,完全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内与课外时间,可尝试将传统的单一最终作业考核模式转变为大作业+小作业的主辅双线教学模式;常规专业作业为大作业,作为主线考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同时布置若干小作业作为辅线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最终的学生期末成绩按不同比例对学生的大作业、小作业、考勤情况、课堂表现等综合打分,这样能更有效监督和体现学生在整个学期过程中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建筑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打破原有填鸭式的授课模式,使“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收获,就是我们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与追求。

参考文献

[1] 鲁艳蕊,姜蕾.浅析建筑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 [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

[2] 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考察 [J] .建筑学报2010(10):1-4.

猜你喜欢

基础课程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微课框架下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生成之道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