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行“导学案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弊端

2017-04-12张忠林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

张忠林

[摘要]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 推行 导学案 教学

【分类号】G633.7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彻底剔除传统教学中的顽疾沉疴,奉行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导学案教学法”。

“第一天讲过的试题,第二天仍不会做”

当前,农村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课改理念落实不够平衡,教学方法严重滞后,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最大问题是“学生厌学、不学,年级越高,厌学情绪越严重”。

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的问题”应该是最主要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有一次,听了小学高年级数学试卷讲评课,教师采用“串讲法”讲评:读题,分析题意,启发学生思考,与学生互动对话,师生共同一步一步把每道题做了一遍。这堂课,一共讲评了6道题。

第二天,我们将这6道题中的数据改变了一下,打乱顺序,制成一张考卷,在该班进行检测。再把结果与讲评前的考试试卷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原来不会的同学几乎还是不会,每道题的错误率仍在60%——80%之间。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是,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通过分析认为:老师们讲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心安理得;讲知识太简单太容易,不想改变;讲透了等于学生学会了,不用改变;讲少怕影响学生分数,不敢改变;讲惯了一直都这样讲,不易改变;讲久了专业水平下降了,不会改变。

“模仿不好,照抄不行,唯有创新”

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经过大量的调研与反复的实践后,我们认为,必须找到一个“平台”,作为课程改革国家理念的接地点;必须找到一句“口号”,改变教师的课堂习惯。

几年来,我们先后用了“关注学生”、“有效教学”、“自主、互动”、“先学后教,先会教后会”、“先学后帮”等作为“平台”和“口号”,但都不满意,也没有实效。2010年秋,又先后组织人员到杜郎口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学习,还专题学习了洋思中学的教改经验。

怎样引进、借鉴他们的教改经验呢?

“模仿不好,照抄不行,唯有创新”。“当‘自学、‘互帮、‘导学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后,令人茅塞顿开、眼前一亮、柳暗花明。”

“导学案教学法”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自学、互帮为“明线”,以教师巧妙导学为“暗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

面对新法,老师们心中疑惑重重

我们提出“导学案教学法”后,依然有老师以“学生不学,怎么自学”为“怕改革、不改革”找借口。很多老师认为,“讲不讲,讲对没有”是我的任务和责任;“学不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即使是愿意接受新法的老师也心存疑惑:学生不自觉、不自学怎么办?学生基础差,学不会怎么办?

归根结底,老师们最怕的是成绩下降。有不少老师提出:“这样做要影响考试成绩,而考试还要继续,怎么办?”

实施“导学案教学法”的关键,不在于形式上的改变,如座位的调整、黑板的增加、学生的展示等,而在于把握其理论实质,然后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学情灵活运用,创生出自己的、原生态的、个性化的技术策略和操作框架。

这是什么样的导学案教学法

我们对“导学案教学法”的界定是:“自学”指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的和方法后的独立学习;“互帮”指在“自学”后,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导学”指教师组织、激励、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自学,认为“自学就是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教师没有事情做”, “教师说话了,就不是自学了”。

我认为,判断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发生的标准不是看教师讲没有,关键在于讲的是什么。教师只要没有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就不影响学生的自学。

“导学案教学法”中的“互帮”的核心要义是“变一个教师为多个教师”,充分利用优生资源,实现“生生互帮互助”,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情可以做,各负其责、各有收获。这样,克服班级授课制度下教师一个人讲只能照顾部分学生,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弊端,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实践运用中,要灵活,随机应变。“导学”基本要求是: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转述知识,而是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求知。

在“导学案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的行为主要是“自主”和“互帮”,教师的行为是“导”;教师的“导”就主要体现在“导自学”和“导互帮”两个方面。在“导自学”方面,教师的“导”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动机”——激发;二是“导目标”——协商;三是“导学法”——指导。在“导互帮”方面,教师的“导”的行为主要体現在:组织、协商、评价、启发、点拨等。

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分数只占30%

改革能否成功,教师是关键。要广泛开展“导学案教学法”教学改革思想动员和理论宣讲活动,竭力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要对校长进行专题培训。学校要通过课赛、教赛、观摩交流等方式,灵活培训方法,推动探索创新。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要逐步改革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注重德、能、勤、绩多元评价,采取教师自评、同行互评、领导点评、学生参评、家长及社区的开放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力争达到分数只占30%,主要是进行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

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学科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关注教师的实际贡献。

不回避问题,在思考探索中不断前进

在推进“导学案教学法”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面临很多问题。如:学生能自学了,在互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先会的总是直接将知识的结果告诉后会的或不会的,久而久之学困生不但不见进步,反而滋生了依赖心理,产生思想上的惰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导学案教学法”的课改理念。如何让优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甚至是“授之以欲”呢?这是摆在教师眼前的又一个难题。

我们必深入研究实施“导学案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努力探索“导”的策略与技巧。

猜你喜欢

导学案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创新设计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撑一支竹篙 向更深处漫溯
浅谈如何提高导学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