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的质疑 有效的课堂

2017-04-12马翔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父与子交流教师

马翔

[内容摘要]: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标精神,质疑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面对富有价值的质疑资源,不应该局限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将生成性的质疑资源恰当地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质疑教学才会灵动有效。

[关 键 词]:质疑教学;流于形式;灵动;有效

G623.2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依据新课标精神,质疑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怎样才能让质疑教学灵動有效呢?下面,结合《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与分析,我谈谈自己点滴的认识和做法。

案例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课题,有疑问吗?

生:哪里发生了地震?

生:父与子在地震中的表现怎样?

生: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

(没有让学生继续提问题。)

师:同学们都请坐,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案例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问题吗?

生:别的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不挖?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别的孩子的父母认为“太晚了,没有希望了。”,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

生:为什么阿曼达的父亲挖了38小时仍然不放弃?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生:因为父亲心中有儿子,他爱自己的孩子。

生:儿子是死是活,父亲总要找到他。

生: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案例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课例:

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把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

(学习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组长把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好提出来。

生::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对父与子了不起?

师:你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先在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这个问题。

(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师:下面汇报、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汇报前,老师提出明确要求:

别的小组汇报时必须仔细听,如果他们汇报的问题也是你们学习的问题,就想一想他们的理解和你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比较一下谁的理解更好。别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们是否可以帮助他们解决。

(各学习小组汇报。)

第三小组学生:我们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中的“再”字中知道了之前有围观者、消防队长和警察阻挡过他,但没有成功。这样更能反衬父亲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小组成员愿意朗读他们的对话。

师:你们学习小组不仅会斟酌词句,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我特别欣赏你们这种学习方法。

(第五小组的组长举手了,似乎有不同的见解。)

师:你有更好的理解吗?

第五小组的组长:我们组也认真读了第12节,从“8小时、12 小时、24小时、36小时”我们知道了父亲为了救孩子挖的时间长。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我们明白了父亲非常劳累,伤痕累累。从“没人再来阻挡他”可以看出父亲为了救孩子不顾一切。

第四小组的组长:“我们认为第12节只写了父亲的外貌和动作,还可以写得更具体些。比如可以写父亲遇到危险时的情景。我们补充的句子是:突然,余震来袭,一块大楼板从上面滑落下来,父亲躲闪不及,大楼板的一角砸在他的脚上,顿时,脚趾鲜血直流。父亲不顾包扎,搬起楼板,继续挖起来。

师:你们能超越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你们最了不起!

第六小组的学生:我们从重点词语“不怕”中体会到儿子勇敢坚强,从一个“让”字中体会到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

师:你们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体会,真会学习!

······

案例分析:

“课例一”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的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然而学生围绕课题提出很多问题后,教师没有及时组织学习,将问题置之一边,却按照预设教案教学生字和词语。这样的质疑教学只是为了体现教学中有质疑教学环节而已。

"课例二"中的质疑可以说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的。但是,一边质疑,一边释疑,课堂成了一问一答似的“记者招待会”现场。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更没有合作交流,何谈理解和感悟?这种模式化的质疑教学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效果不佳。

"案例三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了不起?”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首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学习,然后集体汇报交流。抓住表示时间的词: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体会父亲在漫长的时间里顾不上喝水、吃饭和睡觉,永不放弃的精神了不起。联系上下文研读“没人再来阻挡他”的原因,指导朗读父亲与围观者、消防队长和警察的对话,品味“挖”字的内涵,体会父亲在孤独无助中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永不放弃的精神了不起。创设情境,想象写话,38个小时中,父亲会遇到哪些险情?感受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和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情景,感悟父亲沉甸甸的爱和包含血泪的情,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不怕”体会儿子勇敢坚强,从一个“让”字中体会到儿子先人后己的品质。由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到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再到全班学生汇报交流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形成了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爱学习,会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由此可见,质疑教学确实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种好方式,我们教师面对富有价值的质疑资源,不应该局限于预设的教学流程,而应将生成性的质疑资源恰当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及时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只有这样,质疑教学才会灵动有效。

猜你喜欢

父与子交流教师
如此交流,太暖!
父与子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交流平台
交流平台
秋天在哪里
父与子
美育教师
父与子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