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日汉跨文化翻译差异性及其翻译技巧

2017-04-12荣桂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联想文化差异内涵

[摘要]:中日两个不同的民族因其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语言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异。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翻译应在文化习俗、联想差异,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采取一系列翻译技巧,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交际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文化差异、内涵、联想

1 引言

获取外国文化资讯的方法有很多,翻译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利用语言的转换可使不懂外国语言的人在最方便最省时间的情况下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然而,语言是文化的产物,由于文化的差异,中日两种不同文化相遇时必然产生某些误解,出现交际困难或障碍,甚至产生冲突。当我们仔细审视中日文化,比较中日文化时,不难发现,中国和日本除了在汉字方面都使用汉字以外,语言方面从语音到词汇,从语法到表达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文化方面,更是千差万别。

从事语言转换工作的人对原始语言与目的语的认知除了在语法及语意方面的素养,也必须相当了解两种语言背景后的文化,才能够忠实传达原作的本意,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 因为有了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有专家认为翻译已不再仅仅是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化的模式。因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2 克服跨文化翻译交际障碍之策略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文化在交际中的作用,我们也许根本无法与来自其它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文化是交际的一大问题,因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各有各的特点。文化差异越大交际的困难越大。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把我们的思想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能充分地传达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王佐良(1989)先生说过:“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言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翻译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对文化差异性认识的研究。

2.1语言习俗

日语和汉语的社会群体在各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各自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在日语学习中,由于不了解中日文化习俗的差异性,在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时,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造成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例如:中国人习惯称外国人为“先生”。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讲,日语虽然说也有“先生”一词,但那只是对“教师、律师、医生、和国会议员”才能接受的称呼,和中国的含义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把“铃木先生”译为“铃木さん”才符合日本人的称谓习俗,不然就会产生错觉,有嘲弄之嫌。还有,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日本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说“お上手ですね”。(你真棒),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来应酬,这经常会让说话者莫名其妙。汉民族长期以来在生产生活中非常重视个体与周围人的紧密关系,尤其重视大家族的血缘亲族关系,因此汉民族的家谱树形图要远比使用日语的日本民族详细和复杂得多。例如跟父亲同辈的亲属——“大爷,叔叔,舅舅,姑父,姨夫”在日语里统统用“おじさん”。来代替。而“姑姑,婶婶,大娘,姨妈,舅妈”又只能用“おばさん”。来称呼,无法具体的显示出其详细的血缘和亲疏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不同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表達相同要领的说法也各不相同,稍不注意就会掉进“文化陷井”。因此,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式以符合译文习惯。日语把花钱大手大脚说成“湯を飲むようだ”(象喝热水似的)。汉语则说成“挥金如土”;汉语用“象煮饺子似的”比喻人多,日语则用“芋を洗うようだ(象洗红署似的)”;中国人把不会游泳的人形容为“旱鸭子”,而日本人则叫做“金槌”(铁锤子);中国人说脚底下长了“鸡眼”,而日本人却说脚底下长了“鱼の目”(鱼眼);中国人管改邪归正,不干坏事叫做“洗手不干”,或“金盆洗手”。而日本人却叫做“足を洗う”(洗脚不干)等等。看似简单的这些说法背后蕴含着中日两国复杂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些説法都是产生于中日两国独特的文化,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让各国民族所接受的,包含独特的文化习俗。

2.2思维方式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由于不同文化的人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同一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价值,引起不同的联想具有不同的内涵。联想意义的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色彩上。自然界是五颜六色的,人类的感觉是相同的,但是颜色用于人类社会在人的心目中产生了特定的意义,引起特殊的联想,激发特别的感情。这样的颜色已不再是客观物质,而是变成了抽象的象征色。颜色常因特定的环境和文化不同,其象征意义也不同。在日语里“黑色”表示“悲哀与庄重”。参加葬礼都要穿黑色服装;而中国以“白色”表示哀悼,中国的丧服是白色的。白色在日语里表示“纯洁”新娘结婚时穿白色婚纱。日语里“红色”表示“ 喜悦、危险”;中国以“红色”表示喜庆,新娘子结婚喜欢穿红色衣服,表示大吉大利,红红火火。对于数字,各民族也产生不同的联想。日本人不喜欢“4和9”因为这两个数字的发音和“死”“苦”谐音,使人联想到“死亡”和“痛苦”。医院宾馆大多没有“4”和“9”房间,电话号码4989(四苦八苦)被人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号码。

而在中国“六”和“八”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因为它和“顺”“发”有联系、象征幸福和顺利。如“六六大顺”“八”表示“发达,发财”。因此中国人在生活中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自己的活动和这两个数字联系在一起。比如电话号码中有“六”和“八”会被认为是一种幸运。逢“六”“八”结婚的人也很多,被视为吉祥之日。在中国人眼里“九”也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天长地久,并且它是皇帝专用的数字,标志着统治长久。

2.3历史文化

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都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语,典故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只有很好地了解它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才能传神地体现和传递异国文化。例如:汉语里有“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译成日语则为“三人寄れば文殊の知恵”“诸葛亮”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但是,日本读者就会产生疑惑“诸葛亮”是谁?如果象译文中换成“文殊”日本读者就容易理解了,在日语里,“文殊和尚”是智慧的象征。

在一次晚会上,一位相声演员说:“我父亲为了供我上大学,省吃俭用戒了烟,戒了酒、戒了肉,都快成“八戒”了”,中国观众哄然大笑,翻译人员把这段话翻译给日本人听后,日本人却很木然,觉得“八戒”有什么可笑的,“八戒”这个词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日本人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想叫他们发笑谈何容易。

中国自古就有崇尚“龙”和“凤”的习俗,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中国文化与龙密切相关。“龙”“凤”尽管是传说中的产物,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凤呈祥”的观念根深蒂固。有“龙飞凤舞”“龙腾虎跃 ”的说法,尽管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但“龙凤”的传统观念日本人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崇尚“龙凤”的文化意识了,“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象征,所谓“真龙天子”,老百姓也“望子成龙”。对于汉语中的“生死轮回”“八卦”“阴阳”等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因此,翻译时要找出恰当的符合日本文化的词比较难。

3 日汉跨文化翻译的基本技巧

在日汉翻译中,是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目前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异化的手法更为我国翻译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可,有的认为除了上世纪30年代异化法曾一度占主导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多数翻译者都运用了归化的翻译手法。无论是运用哪种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论是好是坏,最主要的核心是关注是否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3.1 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有的译家采用了归化,翻译得很好,有的却采用了异化,效果也不差。由此可见,采用哪种方法翻译,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需要来定。适合归化,就采用归化法翻译,反之就采用异化法翻译。因此在翻译谚语或文学作品时,必须兼顾归化与异化两个方面,也就是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带有日语的味道,显示日本的风土人情的语言。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掌握好了“度”,都可以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过度归化,一定会破坏日语原有的形象和原有的文化背景;过度的强调异化,即过多地追求日语的原语形式,就有可能会过于繁琐。因此,翻译的关键是要适时、有度。

认识到了文化翻译的差异性的存在,在翻译时就要注意翻译技巧。翻译时人们总希望将原文的含义全部译出,以达到翻译的首要标准“信”。译文要在忠实于原作基础上,尽量尊重本国读者的欣赏习惯和文化趣味。我们在翻译外国作品,总会牵涉到那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以及特殊的文风、成语、典故等,一味强调“归化”(中国化、民族化)不能算是正确的翻译,实际上反而有损于忠实。著名翻译学家罗新璋先生指出::等值是以文本为中心,但也不是不问效果与文采;等效是以读着为依归,对原文的本意和审美信息也并不掉以轻心”。

3.2 翻译时要符合文化背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在当今的文学翻译理论中,文化的翻译占有了从未有过的重要地位。读者能否正确理解译者所要传达的意思关键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文化。有些学者认为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的一种表象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文化转换成了一个重要的主题。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原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被认为是译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可见,谚语或者文学翻译的核心是文化的翻译。翻译是否成功,在于读者能否在阅读中了解到原作的文化背景,能否通过阅读体验到未曾亲身体验过的另外一种生活和文化氛围。这应该是翻译谚语或一部作品要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的首要标准。人们在各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使各自的语言更加形象,常常采用各种意象来表情达意。在很多情况下同种意象在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其他另一种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大相径庭,或者,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文化中由不同语言载体来承载,这时,译者就必须用译入语的“等值体”意象来替换原语中的意象,以便在原语信息得以再现的同时,译入语读者也能接受。在谚语和文学作品中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例如:

(1),细根大根白鱼を五本並べたような手(如莲藕般的胳膊和五根青葱般的手指。)如果直译成“象纤细的白萝卜一样的胳膊和如同五条小白鱼般并排着的手指”中国读者非吓一跳不可。因为日本是海洋渔业文化,中国是大陆畜牧文化,所以应替换成符合中国文化的词语。同样,把中国作品中独特的描述方法直译成日语的话,日本人也许根本不觉得美。例如:“鸭蛋圆脸形”直译成“アヒルの卵のような顔”,(象鸭蛋一样的脸)不但不美,还有点觉得反胃。如果采用意象替换法则成为“瓜ざね顔”(瓜子脸)。

(2),自分の息子は濡れ着に着せられた。(儿子蒙受不白之冤)

(3),泣面に蜂(祸不单行)

(4),棚から牡丹餅(天上掉馅饼)

(5),青菜に塩(垂头丧气)

(6),私は金槌です(我是旱鸭子)

(7),霞を食って生きる(喝西北风过日子)

(8),どんぐりの背比べ(半斤八两,不相上下)

3.3 采用异化法时的注释

采用归化法还是异化法对于注释的运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采用归化法就要摒弃注释的策略,采用异化法就必须对难以翻译、难以理解之处进行注释。归化一般是表现在语言的层面上,异化大多表现在文化传达的层面上。在日语翻译中为了让读者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充分欣赏到日本文化,不少人会采用异化的策略。但是对中国人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时候日本人的一些习俗,生活状态和思维习惯不为中国人所熟悉,影响了对谚语或文学作品的理解。这样就必须加以“注释”,来更好地体会原有的文化风情和日本人原有的生活状态。

4 结语

从以上的描述可知,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要相互沟通是需要对策的。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差异不是绝对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対文化差异的透彻理解。翻译是不同民族思想文化交流的行为,也被认为是一种“文化称植”。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并非“同化”。译者应从文化内涵来分析作品,理解原文,明析中日文化差異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这样才能增强欣赏和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译者是作者与读者的桥梁,又是两种文化的桥梁,翻译与文化密不可分,译者不但要努力提高语言本身的修养,而且应当尽量多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注意研究语言文化的附加信息。

[参考文献]

[1] 赵冬玲:《日语翻译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J]职业时空 2008年第7期

[2]胡孟圣:《文化差异与翻译等值》[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0年第8期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公司 2000年

[4]陶振孝:《现代日汉翻译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5]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 中国翻译 2000年第1期

[6]张景一:《浅析新闻日语中的谓语省略现象—从日语翻译中的文化策略谈起》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1期

作者简介:荣桂艳,女,1963年5月出生。现就职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外语学院,任日语教师,副教授。2008年5月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日语翻译,日语语言学。

猜你喜欢

联想文化差异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