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享经济下基于知识管理的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2017-04-12孙玮杨林王非肖红玉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分享经济知识管理

孙玮+杨林+王非+肖红玉

[摘要]:互联网加速了我们从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到分享经济的转变。高校承担着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重任。知识的急剧膨胀与迅速传播下,通过知识分享产生知识创新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途径。我们可以借鉴企业成熟的知识管理实践经验,构建一个教学知识管理支撑平台,并在专业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实践课程的知识管理,覆盖知识的获取、记录、展示、分享和创新等环节,一方面通过分享和协作逐渐建立学生的个人知识库和课程知识库;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协同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行为习惯;最终为知识创新提供有效的过程渠道,培养知识经济和分享经济下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分享经济

基中图分类号:G434

金项目:本文系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协会和并行处理技术委员会本科课程计划项目“NSF/TCPP Early Adopter Experience a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Zhuhai at the 6th NSF/TCPP Workshop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 Education (No:EduPar-16),2016.4”(项目编号:EduPar-16)的研究成果。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供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供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1]。高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组织,承担培养适应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知识是高校的核心资产和竞争力,其中“教”与“学”过程中的知识更是高校知识的主体。20世纪早期,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等提出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模型(SECI模型)是知识转化与创新的经典理论。每个学科、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可以运用知識管理的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师之间、学生自身、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与行业从业者之间等关系中,推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促进知识的分享、迁移和创新。信息技术是帮助人们进行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有力助手。笔者首先构建一个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教学改革实践;其次在一门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进行记录,整理、提炼和复用,进而探索高校“教”与“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管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一、 分享经济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商业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同时,还乐衷于彼此间的分享。分享将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一种产生创新的渠道。分享型企业需要分享型和创新型人才。

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与三类知识生产过程相对应,从而构成了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过程体系。即大学教学的知识生产过程、大学科研的知识生产过程和大学社会服务的知识生产过程。笔者重点关注课程“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生产活动。不仅关注“教”与“学”如何链接,还重点关注教师、学生、从业者各自以及彼此之间从学习到应用到分享到创新如何链接,建立高校“教”与“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生态环境。

二、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Wiki是一个协作共创的、可编辑的系统,提供“群体互动、共同进行文档写作”的功能,其充分体现了开放、合作、平等、共享和共创的网络文化,真正实现了多对多的交流。Wiki不仅仅被视为一种社会性软件和技术,更多的被视为“社会信息空间”和“社会知识构建的空间” 。Wiki技术强调协作与开放的特性能很好地满足知识管理的要求,以Wiki词条页面作为知识实体的表现形式,充分利用Wiki网站系统的开放性、易用性以及其特有的协作性,实现对知识实体的管理。Wiki最大特点是能够实现协同编辑,可以在“教”与“学”过程中最大化的发挥学生、行业从业者的主动性,应对高校教育大众化后,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Media Wiki是著名的开源Wiki引擎,全球最大的Wiki项目维基百科是使用MediaWiki的成功范例,MediaWiki的最大作用在于对知识的归档,可用于构建企业/个人知识库。借鉴开源MediaWiki引擎,可以快速构建知识管理平台,同时根据课程需要,进行个性化订制和二次开发。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部署采用典型的LAMP平台,即Linux+Apache+Mysql+Php。

(一) 系统用户层面业务流程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将知识管理进行分类,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获取、分享、传递和转换,另一部分重点覆盖知识的分类、汇总、整合和创新。

(二)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课程知识管理平台分为前台互动模块和后台管理模块两个部分。前台互动模块主要包括知识管理、学海风云榜、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等,如图1所示。

资料下载模块提供课程知识相关资料下载。积分和奖励模块用于鼓励学生分享,增加系统趣味性。

知识管理和学海风云榜两个模块的细化功能结构如图 2所示。

三、 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一) 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双向渠道”建立课程知识库。

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配置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之后,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由于是来自个体自身内部,所以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

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知识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供相关参考文献供学生课外阅读,引起学生对教学过程中知识管理的关注,每个班级优选几名同学做知识管理平台的管理员,负责系统运维,这种“管理者”的体验会一直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其次,正向引导学生构建课程1、2级知识点分类。通过宣传报名,组织一个课程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小组成员讨论课程的1、2级知识点分类,并展示在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结构一点点清晰化,这种“奠基人”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最后,鼓励学生在系统分享知识的同时,细化3、4级知识分类,即反向细化建立课程知识分类。例如学生分享知识点时,仍然会遇到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词条很具体的归类到知识分类的情况,即可以提出细化知识分类的需求,由兴趣小组成员讨论后,添加3.、4级知识分类。这种“建设者”的体验也会逐渐推动他们积极参与课程的知识管理活动。

(二) 利用“羊群效应”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管理过程中来。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效应,原指动物成群移动并进行迁徙、觅食等活动的现象,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中,则被引申为一种忽略个人信息而采纳他人建议的行为。教学改革实践初期,重点指导兴趣小组同学,首先帮助他们进行知识记录、整理和分享;也可以通过加分的方式调动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利用这些“领头羊”逐渐辐射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程的知识管理过程中来,直到逐渐变成一种学习行为习惯。

(三) 利用“排行榜效应”加速课程知识库建立

在商业和生活领域,“排行榜”经常充当“经济杠杆”的巨大作用,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财富排行榜、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畅销书排行榜、企业排行榜、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等等。知识管理平台里也设置了“学海风云榜”模块(热门词条,精彩词条,上周贡献榜,总贡献榜等),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一部分同学希望榜上有名,积极整理、分享知识词条和修订知识分类,即使不能独立完成知识词条分享工作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知识词条的交流和修订工作。

(四) 利用外链接,彰显学生个性,延伸课程知识库的建立

有活力、有创新、彰显个性的90后,甚至因为不喜欢课程知识管理平台的风格,而影响使用平台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发现这个问题后,笔者鼓励学生建立和维护个人技术博客,充分体现其特色和个性化,然后作为热门外链接,分享到课程知识管理平台上。

四、 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及反思

教学改革后,通过目前常规教学评价方法和指标检验教学效果,并进行反思。

(一) 量化指标

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校开展来自学生的教师绩效评价,以及对学生评价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学生评教活动在我国高校逐步开展,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教学评价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但是仍然是有效的。杭州正方电子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高校教学管理类软件供应商,2011年时正方软件创收近亿。笔者经过一轮教学改革后,利用正方教务管理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块进行测评(12项指标), 教学综合评价分由4.58提升为4.71。主要是“教学效果”、“教学互动”和“教学方法和手段”3个指标的分数明显提高。

课程教学改革前后三个教学周期的学习成绩分布情况:教改后高于70分的同学人数明显增多,但是低于65分的同学人数也增加了。对低分学生的成绩分析得知,课程教学改革中对过程考核分数进行了修订,其中除了常规的考勤、作业和测验等,增加了知识管理部分的分数(个人知识分享词条数以及质量),占总成绩的5%,没有积极参与知识分享的同学,就没有这部分成绩。教改方案的下一个阶段会建立并优化基于知识管理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

(二) 非量化指标

教学改革实践初期,笔者需要有意识的挖掘部分学生,积极鼓励和幫助他们对课程学习经验进行整理并分享到知识管理平台上。随着改革实践的逐渐推进,部分同学能够主动的、独立的完成知识分享,并将链接发送到班级QQ群和微信群,呼唤同学来阅读和修订。到了教学改革实践的后期,学生分享的知识内容已经延伸到专业其他课程和课下项目实践。整个知识管理平台中的内容都是同学在校课程学习期间进行的分享,所以下一年级的同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的优先通过平台寻找参考答案,并优化答案,比互联网的广泛搜索更高效,更有针对性。

五、 课程教学改革特色及可复用性

1. 笔者进行的教学改革着眼于高校“教”与“学”知识生产的核心过程,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核心知识生产环境的建立和链接,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探索有效的可实施途径。

2. 建立了信息化支撑平台,一方面利用小粒度的知识词条实现显性知识的展示和传播,另一方面重点加强隐形知识的挖掘和显性化,这也是在教学中采用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来应对海量知识学习和更新的主要原因。

3. 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课程,具有可行性和可复用性,可以从点(课程)扩展到面(专业)。

4. 具有知识管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可以快速融入企业的知识管理环境,为企业创造知识经济做贡献,或者促进部分企业知识管理进程,解决企业新员工培训以及因知识管理缺乏导致人员流失等相关棘手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知识经济。

5. 知识管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了研究方向以及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措施。

6. 借助开源Wiki引擎构建的知识管理平台易于模块化设计,可以复用为其他课程和专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信息化平台,还可以根据专业和课程的需要进行定制。

7. 课程知识库建立的过程和方法、课程知识管理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经验,可以复用到其他课程的知识管理实施中。

8. 课题可以继续延伸到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两类知识生产过程的研究,最终形成完整的大学知识生产体系。

9. 知识管理在高校核心“教”与“学”环节的应用,是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策略,另外知识管理还可以促进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内的高校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孙玮: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云平台运维

杨林: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企业级软件开发、数控系统

王非:硕士,教授,研究方向:Web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肖红玉: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工程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分享经济知识管理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 增强企业的强劲发展态势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