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浅议初级日语教育

2017-04-12赵宏王倩薇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4期

赵宏+王倩薇

摘要:所谓SLA,是指在母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外语的学习。第一语言,也就是母语的习得,几乎每个人都能成功。但第二外语的学习却有所区别,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来学习时,最普通的形式就是教室里的教育活动。目前的教室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文法和词汇教育为中心。初级日语教育最普遍的形式便是教室教育,而在教室教育中又普遍以单词和语法为中心。但是这样的教室教育思想未必能够达到语言习得的最终目的,这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初级日语;现场教育

中图分类号:H319

1.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SLA即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开始作为独立学科,至今已有超过40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有三大设想引发过学者的强烈关注及探讨。

1.1克拉申和输入假说

克拉申是70年代至80年代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克拉申便提出了TheMonitor Model 假设。这也成为了后来的监视学习假说的中心思想。80年代中期,他进一步提出了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学习者的能力不只是停留在掌握已经学过的单词和语法上,学习者可以利用既有的语言知识,结合前后文的语境,谈话的场景,背景知识,理解更多的语言资料。这些超过已经学过的语言知识范畴的语言资料就被定义为言语输入,在此基础上克拉申提出了i+1的语言学习概念。克拉申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就是,语言的学习需要接触外界的语言输入。在无意识间掌握的语言技能叫做习得,而有意识的主动的学习叫做学习,并将二者严格的区分开来,完全否定二者之间交流的可能。

1.2输出假说

输出假说基于对克拉申理论的批判,认为语言的输出才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输出假说认为,根据语用论的层面,可以理解学习者对文法适当的修改,强调语言的输出机能。除此之外,输出理论将修正后的话语进行定义,认为经过和能够理解的输入内容的接触后自然的产生一定输出是语言习得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3相互交涉假说

相互交涉假说产生于1985年,认为来自母语者对学习者的话语修正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母语者的话语修正有很多独有的特征。一方面通过母语者正确的语调及语言方式,能够在形态上修正学习者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非母语者一边理解母语者说话内容的同时也要接受母语者的话语修正。母语者通过对非母语者话语中不清晰的部分的反复确认来修正非母语者的语言机能。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对母语及教育学相关研究众多,但是对于初级日语学习者而言,教室现场教育是最为普及的教育方式,现场教育为何往往难以达到语言习得,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2.教室现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点

2.1教室现场教育的问题点

如今的教室现场教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基本上都是以单词和语法为教学中心。这一点回顾现场教育的经验即可得知。

现在在初级日语教育中广泛实行项目堆积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法时常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实行,具体说来,也就是教师在初级阶段导入语法后接着对学生实施代入练习和变形练习,最后进行提问回答的教学方式。在进行过这种机械性的反复练习后进而展开谈话和会话的练习层面。

2.2问题点分析

怎样习得地道的日语,笔者认为语法的学习应该是始终贯穿整个程之中的,语法的教育无论是在初级阶段还是高级阶段都不应间断,是日语教育及学习的基石。但是所谓初级日语教育却不仅限于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只要语法及词汇能力达到一定标准,就能说出流利的外语,但事实上很多人即使掌握了很多语法及词汇也无法使用外语交流。这是由于我们在思考当中会自然的出现一些惯性,即先有表达形式后传达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经验当中,我们进行外语会话时又是怎样呢,我们常常先有想表达的内容后,再在脑内从已学过的语法知识中斟酌表达形式。也就是先有传达的内容后寻找表达形式。教室里的训练活动方式与实际日语应用时的思维方式完全相反,这也就是导致日语初级学习者往往在经过教室活动的机械练习后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不能用日语自然对话的主要原因。

3.语言教育和语法教育

语言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语言。所谓语法则是潜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语言使用规则。我们使用日语的时候,首先是运用已经掌握了的日语语法知识。我们掌握的语法知识从初级到高级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的习得过程可以说几乎等同于日语教育的课程。语法教育是为了掌握正确的日语语法体系,但从理论上来讲,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最重要的目的绝不是正确解释语法。当然,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同,必须积极进行语法教育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但是就大多数的日语初级学习者而言,学习的目的是对初级日语真正的习得。高效率的提高学生的日语能力,培养在当下以至未来真正实用的日语应用能力至关重要。不管是怎样完美的教育理论或语法体系,最终若使学生学了不地道的日语,也完全没有意义。

4.以培养交流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现场

一方面,语言学习的本质是学会语言,而另一方面所谓学会语言也就是指掌握交流的能力。所谓交流能力共分为四个要素,分别是语法能力,谈话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教室活动使学生掌握交流能力。

但是语法学习的顺序和实际应用的顺序必然不同,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将语法规则和实际应用区分开来。在规则和记忆当中,有很多夹杂在中间的事物。这边是言语当中所蕴含的文化。从日语的习得层面来说,与掌握和日本人相同的语言表现方式相比,掌握和日本人相同的理解事实的方式更加重要。理解对方文化是养成交流能力最重要的一环。初级课堂的学习,比起反复的机械训练,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习者日语的思维方式。

结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目前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其次就教室现场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点进行了分析。现在的教室现场教育主要以语法教育為中心,这与语言教育的目的有所背离。然后,就语言教育和语法教育的关系进行了思考。语言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掌握语法而是掌握语言。最后分析了教室现场教育的目的。语言的习得,最重要的掌握交流的技能。因而在进行现场教育的时候,在教授文法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入日本人的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掌握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习得。

参考文献:

[1]森田良行,1990,『日本語学と日本語教育』[M],凡人社

[2]岡崎眸·岡崎敏雄,2003,『日本語教育における学習の分析とデザイン』[M],凡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