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2017-04-12赵娟
赵娟
摘要:哥特一词源于古老的条顿民族.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指称象征“黑暗时代”的建筑风格.后在浪漫主义的背景下,哥特又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应运而生。其情节恐怖、刺激,甚至会有鬼怪、超自然现象的出现。英国的勃朗特姐妹。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都是熟练运用哥特传统的代表作家。他们的作品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哥特传统推动了英关文学的发展,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哥特 浪漫主义 英美文学 推动
一、哥特(Goth)的由來
“哥特”(Goth)原指居住在北欧的一个古老的条顿民族,哥特部落。公元3世纪起,条顿民族源源不断地从北方南下,剽悍的哥特人成为与南欧罗马人作战的主力。在这场改变欧洲历史的民族大迁徙中,西罗马帝国被条顿民族坚不可摧的铁蹄践踏,于公元5世纪最终灭亡,而当时被南方人称作“北方蛮族”的哥特人也在南欧、北非建立了许多王国,可其武力征服的是先进的罗马文明,因此逃不掉被先进文明同化的命运。最终在公元7世纪以后,作为一个民族湮灭在历史中。
然而哥特人“野蛮”“凶狠”“嗜杀成性”这些特质并未被人们遗忘。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哥特(Goth)一词又被当时的文艺复兴思想家们用来蔑视被人们所厌恶憎恨的黑暗时代流行的中世纪建筑风格。而这种风格对立于被思想家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时代的建筑风格。其代表性建筑主要在教堂和城堡高耸入云的尖顶(尖顶实际是撒克逊人的贡献)、厚厚的城墙石壁、比例失调的狭小窗户、幽暗阴森的内部空间,五颜六色的玻璃,这种建筑的落后恐怖气息,极其贴切地代表了背离古希腊罗马时代辉煌文明的黑暗时代。而哥特(Goth)一词,是对北方蛮族的蔑称,用来比喻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作为一种建筑风格的代名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思想家们不喜欢“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热烈呼吁人本主义,也就是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强调人的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反对和抨击一切有悖于理性的事物,例如神秘的超自然现象,感性情感,模糊的直觉等等。然而理性主义至上的18世纪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时代,自然诗人(Nature Poets)和墓园派(the Graveyard Sch001)诗人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尽情发挥想象,抒发情感,探讨超自然现象和神秘体验,挑战理性主义。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一种新的小说应运而生。其背景通常为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时期。其小说创作的基调以恐怖刺激为主,激发读者的强烈情感和情绪反应,内容多充斥着凶杀、复仇、暴力、强奸、乱伦等,甚至会有鬼怪、超自然现象的出现。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是这种小说的奠基之作,小说以中世纪为背景,以居住古堡的古老家族的没落为线索,充斥了恐怖的预言、死亡、杀戮、阴森、神秘、超自然以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奠定了哥特式小说的风格和模式。因此,哥特(Goth)又成为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二、哥特小说的特点
哥特小说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通常讲述一情节生动、扣人心弦的神秘故事,发生在神秘的处所、神秘的时间。在这类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中,我们常常会找到一些共有的关键词,例如:阴暗的地窖、恐怖的阁楼、遥远的偏僻山村、鬼魅阴森的古堡、通往地狱般的楼道等等。在故事发生时,往往营造阴森森的气氛,例如:雷雨交加的夜晚、昏暗的烛光、肆虐刺骨的风雪、呼啸的荒原等,给人以压抑、悲凉、沉重以及神秘感。哥特风格的背景,完美契合着哥特风格故事情节的发生。另外一重要特点是悬疑性的情节处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塑造,来营造恐怖神秘、荒诞的气氛。而情节的塑造,一环紧扣一环。具有巨大的迷惑性,让读者忍不住想去探究每个问题的答案。而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带来的是下一个问题的浮现,比如违背常理的杀戮、复仇、暴力、乱伦、幽禁、死亡等恐怖事件的发生。令人感觉超出想象。又急于想理解不可思议的故事内容背后的隐情,而所有的问题以及一个个答案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指向故事的谜底。整个故事的发展被包围在恐怖荒诞的氛围中。这就是哥特小说的魅力所在。
三、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发表,标志着浪漫主义(Romanticism)开始。浪漫主义赞颂人的天性与情感,崇敬自然的力量,也对重塑这个世界有着火焰般的热情。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代表性作家,如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都创作过脍炙人口的哥特小说。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成了文学的主流,哥特小说也进入了最繁荣的时期。
19世纪的英国文学,提到哥特传统,首当其冲的便是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的《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狂风暴雨的黑夜里凯瑟琳的幻影,复仇的希斯克里夫.一起游荡在荒原上、在教堂附近、在宅子里的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鬼魂……这些恐怖、刺激和超自然的情节,无一不是哥特传统。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1818-1848)是哥特传统的优秀继承者,她作品中哥特模式的主人公希斯克里夫更是饱受争议,甚至有人说,“主人公是一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奉劝诸君,阅读《简·爱》吧,把《呼啸山庄》烧了吧。”但是,难道《简·爱》里就没有哥特传统了吗?
虽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成是一部灰姑娘似的浪漫爱情小说,但是其在场景设置、气氛营造、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行为描写等方面无一不渗透着哥特传统元素。
首先,《简·爱》中的庄园“桑菲尔德”
(原文为“Thomfield”,意为荆棘地),它“……看上去不像住家,而像教堂。楼梯和过道上弥漫着一种墓穴似的阴森气氛,给人一种空旷和孤寂的凄凉感。”这样的场景设置给人以黑暗的观感,恰符哥特小说的特征。作者描写一条过道时,将其比喻为“‘蓝胡子城堡里的一条走廊”。“蓝胡子”是法国民间故事中的杀妻狂魔。再加上简·爱第一次参观桑菲尔德庄园时,就听到了“奇怪的笑声”,这种笑声“以它低沉的、音节清晰的调子重复着,最后以古怪的嘟囔结束”,此笑声营造的诡异气氛预示着表面平静的桑府,实则暗涛汹涌。“奇怪的笑声”发出者是伯莎·梅森,罗切斯特的妻子。夏洛蒂·勃朗特塑造的此人物是典型的哥特模式。通常,此模式的人物是以无辜、被动的形象出现,继而受到“恶棍英雄”的追求和引诱,后又被追求者迫害、囚禁。罗切斯特为了伯莎·梅森的三万英镑的陪嫁而娶了她,后又因她有遗传疯病将其囚禁于桑菲尔德的阁楼之上,终日处于黑暗之中,这与生活在光明中的简·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阴森、幽暗的阁楼和发疯的伯莎·梅森都是鲜明的哥特因素。
另外,简·爱在半梦半醒间看见伯莎·梅森长发散乱。面部浮肿,身材巨大,身披像裹尸布的白衣,进入她的房间,恶狠狠地撕毁了结婚礼服的面纱。伯莎·梅森像鬼一样的面貌,简·爱幸福随风飘逝的预兆,以及简·爱与伯莎·梅森穿插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交锋。这些描述手法饱含超自然因素,亦将哥特因素运用到了极致。
19世纪的美国文学中,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哥特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家,被称作“恐怖小说之父”。
读者可以从爱伦·坡的小说中找到许多哥特传统的模式和风格,可见作家受到了英美文学哥特风格的深远影响。例如《厄舍府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古屋。此种奇怪之地是哥特小说经常设置的场景,主人公劳德立克外形恐怖,形如鬼魅。因长期自我压抑而精神失常。并活埋了他长期疾病缠身的妹妹,癫狂、恶魔化的劳德立克也是哥特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劳德立克活埋妹妹,妹妹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破棺而出。抱着哥哥一起死去。而古屋也在风雨中轰然倒塌,沉入黑坳坳的山湖里,這些恐怖怪诞的情节、阴森抑郁的氛围与传统的哥特小说如出一辙。
爱伦·坡不仅继承了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他还对传统哥特文学进行了创新。传统哥特文学主要通过描写场景、超自然现象等外在因素来营造恐怖气氛,而爱伦·坡则更多地探究人的内心世界。将传统哥特文学的恐怖内在化;而且他探索、剖析了传统哥特文学里恐怖、痛苦、邪恶心理,挖掘了蕴含其中的变态心理和罪恶意识,使得居于通俗领域的哥特文学发生了质的飞跃。
四、结语
哥特传统推动了英美文学的发展。英美文学作家以哥特传统为基础,描述血腥、残暴、怪诞等场景及超自然的、神秘的情节,从而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引起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使人们领略到了哥特文学的独特魅力及深远影响力。哥特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围绕社会的善恶美丑、道德底线等主题进行创作。其在英美文学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