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体验哲学的范畴化理论对词汇学习的启示

2017-04-12马金金董俊虹

现代交际 2017年1期
关键词:哲学

马金金 董俊虹

摘要: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之一。本论文先基于体验哲学的范畴化理论,探索语言中词汇意义,词语多义形成的本质;然后由体验不同,范畴化的差异分析二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的难点;最后,基于体验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分析语言词汇系统存在本身的缺陷与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得出词汇学习策略.以及学习外语词汇与范畴化能力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等启示。

关键词:体验哲学 范畴化理论 哲学

英语词汇的学习策略受到许多语言流派的影响。美国学派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从刺激一反应的角度来论述语义。在该流派的影响下,人们死记硬背单词,英语词汇的学习成了一个机械而繁琐的记忆过程。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学的重点由强调语言的内部结构分析转到了强调语言的社会环境和交际功能。在此影响下,人们更注重在情境中学习词汇,但忽略了语言的符号性。我们以此为指导,在英语词汇学习时所付出的努力与学习效果不成正比。认知语言学则以社会现实中的人为参照系。从认知主体的体验和认知出发,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二是客观事实、生理基础、心智作用、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语言的解释必须参照人的感知体验和一般认识规律,强调深入地解释词汇间的理据性联系。在该流派的指导下,我们能够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来学习词汇,使词汇的学习变得有趣味。

一、基于体验哲学的范畴化理论

认知中的事物类别称之为事物的范畴。在世界上,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性(颜色,形状,味道等),如桌子、植物、人等,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类。但有些现象没有明确的特性,如温度、时间等,因此,我们不能将其明确划分。对其划分只能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中的类别划分被称为范畴化。对客观事物范畴化的结果往往形成一个层级系统,Roseh和Mervis(1975)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家具;基本层次,如椅子;下位层次,如扶手椅。他们认为范畴结构中各层级所具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是不同的,他们在地位上并不相同,在建立范畴过程中,基本层次在认知上比其他层次更加显著。

原型理论与一词多义:词语的多义现象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原型理论认为,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有一个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词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如“the heart of man”“the heart of the country”中heart的用法由具体到抽象。语言基于人类的体验与认知应运而生。词汇最初来自对自身和空间(包括地点、方向、运动等)的理解。因此上述例子中heart作为动物重要身体泵血器官来讲时是其原型意思。随着人类隐喻思维即抽象思维的发展。heart有了重要组成的意思。

二、体验中的范畴化差异与二语词汇习得

人类体验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造就了认知的普遍性和差异性。认知依赖于人们生长或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在汉语中,“龙”是神圣、权威、勇猛和祥瑞的象征。而对西方人来说,龙是凶残的怪物。英语中“His wife is a dragon”指的是“悍妇”。西方人,对我们关于“望子成龙”的成语感到疑惑不解。我们中国人,在过节时喜欢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提到“红色”时,就会有热烈、喜庆的感觉。而西方人,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总将“red”与血腥和恐怖联系在一起。对于同一词汇的全然不同的认知结构正是因为受到截然不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构的影响。

三、体验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与词汇学习的关系

受生产力与科技水平的制约。人类的体验总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由于体验的局限性,也就决定了语言词汇系统的先天缺陷。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词汇也随之发展。例如,我们不能用已有的词汇描述宇宙中的新现象。于是“黑洞”“光子”等新词就应运而生。所以,新词的出现与词汇的持续学习成为必要。

当我们用语言在描述内心感情的时候。往往有难以名状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因为感情的词语往往是在具体的词语中隐喻出来的。隐喻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汉语诗词的意象特点是很好的例子,如“柔情似水”“镜花水月”等。我们想要表达自己抽象的情感,光靠积累词汇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文学素养。提高对世界的感知能力,更好地发展我们的隐喻思维。

综上所述,外語词汇的学习与范畴化能力之间相互影响。我们应优先掌握基本范畴词汇的学习。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由于体验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词汇学习也存在共性和差异。对差异的学习,可以扩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词汇的运用,取决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范畴化,对我们不断观察这个世界起着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哲学
高中英语“慢教学”的哲学思考与实践探究
想干啥
蔡元培不拘一格选人才
教科文组织庆祝2014年世界哲学日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哲学?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