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韩国纪录片的传播策略分析
2017-04-12肖容
肖容
随着中国纪录片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学术界也兴起了对国外纪录片的研究热潮。新世纪以来,在亚洲国家中,韩国纪录片不仅在国外纪录片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在国内院线也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回报,这一现象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919年,朴承弼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制作的《京城市内全景》和《京城郊外全景》两部纪录片,成为了韩国纪录片创作的起点。而韩国纪录片事业真正起始于1960年,在之后的半个世纪里,韩国纪录片事业从初期电视纪录片的类型探索,到政治压迫下的独立纪录片的顽强生长,再到新世纪产业化道路下的蓬勃开化,随着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发展态势。80年代末90年代初,韩国爆发了反抗军政府威权统治的运动,此后立足于韩国各大学的独立纪录片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了,纪录作品也充分而热烈得反映着社会与时代面貌。
2000年以来,韩国纪录片进军海外市场的野心被激活,韩国纪录片进军海外市场战略中首要环节即是通过国际电影节推送纪录作品。《微弱的声音》系列,《遣返》系列、《我们学校》、《牛铃之声》等都是韩国纪录片通过海外电影节进军海外市场战略中的成功案例。2005年后在美国电影节和日本电影节纪录单元展露头角的影片有《掘金者》、《你好,永别》、《身份证呢》、《震惊的家庭》、《我们学校》和《我的心》等。2009年李忠烈导演的纪录片《牛铃之声》院线票房突破300万,引起了韩国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这一文化事件不仅仅指向纪录片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更是预示着纪录片潜在的能量与广阔的市场。伴随着新世纪韩国纪录片的蓬勃发展,韩国文化产业相关部门意识到,要迎合观众不断增长的期待和观影需求,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工业化和扶持政策方面做出努力。至此,韩国开始了整体定制规模化个性化的纪录片海外传播策略。在全球的维度中,打开海外市场的基础是韩国纪录片清晰准确的坐标定位和强劲的制作竞争力。在2006年前后,韩国纪录电影以多样化、多元化的文艺指导方针全面进军国际化市场,无论是在材料与主题,传达方式、制作方式还是配送渠道方面,相关部门都进行了细致而周到的研究和开拓。在传播过程中,要实现低文化折扣率传播,必须考虑不同的文化之间如何沟通,故事如何结构,试从规划的角度出发来面对海外发行和上映的问题。
海外战略之一:海外电影节
韩国在配送和宣传上把大规模主要的纪录片制作项目,都瞄准了国际电影节,所以国际电影节也成为了韩国纪录片走向世界重要的配送窗口和通道,而且国际电影节和纪录片预售选购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纪录片配送最高效的空间。韩国驻国外大使馆也十分注重与当地的相关影视支持部门沟通合作,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制作团队提供大量的帮助。
1.第一预销售的机会是纪录片制作者最为熟悉也最为热衷的赞助方式,纪录片制作者确定拍摄主体,制定拍摄方案,准备相关片花与资方在预售阶段进行主题和方案讨论,资方确定好合作模式后为制作方提供资金,但是并不会参与内容拍摄和制作过程。
2.“交换”交易型联合制作。这种纪录片通常以系列形式出现,内容由多个国家分别分工制作完成,其实韩国已经在商业电影的制作上做了相当成功的尝试,纪录片的国外合作想要走这样的合作之路相对来说是有参考体系的。主要合作步骤是,首先,主体素材部分在不同国家制作完成,然后,项目将在各个国家投资创项,最后按照各自的版本单独制作。出于优惠的相关税费和制作自律性考虑,这种“交换”交易型联合制作方案是十分理想的,经济方面可以发挥成本优势,而在人力方面的交流也可以达到碰撞创作火花的目的。
3.制作系统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进军海外市场的机会,考虑的是整个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策划、制作、导演、编辑,以及配给等所有细致程序。制作和配送的全过程从单人操作转变为“分工合作”。这种分工体系的中心不再是导演一个人,而是导演和另外两个独立的编辑和制作人,编辑和制作人在保证导演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要积极参与到宣传和发售环节。
4.韩国积极学习美国的独立纪录片在公共电视网络的播出体系。独立编辑系统参与独立导演的制作,以充分的影片探讨为基础的影片编辑,可以保留导演和原班制作者的独创性。这样的“独立”的编辑角色既是对“故事”的探索又解决了作者和观众沟通的问题。
海外战略之二:专业人才培养
纪录片想要实施海外传播战略,其保证质和量的基础是人才保育政策,即最为专业的人才培养,韩国纪录片海外战略的重要基础是纪录片专业制作人力网络的构建。他们制订了全世界范围内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纪录片客户名单和固定的对口合作方以及制作阵容,用以确保持续参加电影节的稳定的海外配送系统的建立。只有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国际配送网络的建立,才能保证韩国纪录片持续不断的海外输送。这些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有:要和当地媒体和观众进行对接,对韩国纪录片团体提供格式化语言翻译和技术支持,对整合性的制作及发行了如指掌,还要了解海外配售对象并帮助建立海外信息数据库。
1.组建专业的纪录片制作团队,制作人是要熟知类型的特性,了解作者的表达欲望和观众期望的专门性人才。这样的制作人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并且懂得国际纪录片项目策划、开发,知晓许多地区和单位基金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其负责项目的规划。因为纪录片的制作,体现的是公共价值,所以需要获得各种相关基金结合。那么还需要他在援助基金评审的过程中,向审查者们说明基金受益方式。
2.国际配售人才。配售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各地区的著作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语言,了解项目协调人,并具备提前计算营销成本和收益效果的专业能力。
3.渠道人才。渠道拓展人员需要将纪录片的各种配送平台和渠道情况进行比较,除了电影院线配给的主流市场之外,电影节,社区,网络在线配给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所以需要渠道拓展人员分析各种各样的纪录片的内容特征从而选择适合的配给通道。
海外战略之三:政策方面支持
韩国的许多纪录片制作者们在进军海外的时候并没有考虑海外市场的具体状况,包括语言的障碍和不同的技术格式。大部分作品的配送成本都体现在外文字幕和各种格式的版本制作上。因此,韩国纪录片振兴基金为激励纪录片进军海外市场,降低海外市场的额外制作成本,提供了相应的公共支援。电影振兴委员会每年将选拔出具有强劲竞争实力的纪录作品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例如,翻译专家团队和制作团队将对纪录片文本做深入剖析以保证意义的传达。另外,韩国相关电影委员会每年都会制作英文版纪录片信息年鉴手册,分散传播到各个国际文艺会议,这种方式可以让海外市场对韩国纪录片产生深刻的印象。
电影振兴团体除了为纪录片制作团体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韩国驻外国领事馆也为相关纪录片团体提供了海外宣发帮助。美国洛杉矶服务中心是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位于美洲事务的唯一的海外常设支援中心,长期为韩国纪录片制作者提供胶片扫描等帮助。与此同时,调查研究工作和网络活动也在驻外使馆的帮助下进行。
韩国纪录片的海外传播战略已经全面拉开,无论是在韩国国内的院线票房成绩还是国外的收视率,纪录作品都喜讯连连,但是过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是否会削减忠于现实的纪录精神,这值得所有纪录制作者思考。
参考文献:
[1]劉震:《零度一热度:韩国纪录片的发展研究》,《2013中韩影视研讨会暨韩国电影展发言资料》,武汉,2013年。
[2][韩]申惠善:《韩国纪录片的历史、现况与趋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3]金世静:《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的韩国个人纪录片研究》,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