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研究

2017-04-12李长泓葛小三丁安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2期
关键词:PSR模型生态经济生态农业

李长泓++葛小三++丁安民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运用PSR模型,以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为原则,以如何推动生态农业发展步伐为目标,研究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和推广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农业内部建设,政府能够积极营造良好的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主动服务农民和适应市场,让农民快速稳定增收,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融合,使得生态农业产业达到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关键词:PSR模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生态经济;生态循环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6004-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2.068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PSR Model

LI Chang-honga,b,GE Xiao-sana,b,DING An-mina

(a.School of Surveying and L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b.Key Laboratory of Mine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ASMG,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ree Agriculture" problems(countryside, agriculture and farmer problems). Using the PSR model, based on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deas, taking how to promote the step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s the goal, the importance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in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as studi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centive mechanism, the internal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ould be deepened further, and the government coul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serve peasants better and adapt to the market, which can let peasants increase incomes fast and steady and achieve mutual integration of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make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eping a beneficial cycle.

Key words: PSR model;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centive mechanism; ecological economy; ecological cycle

黨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作为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态农业,就是对该环保理念具体和生动的实践。生态农业建设不仅能够给大自然和广大群众一片绿色,还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改变“三农”面貌,缩小城乡二元发展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直以来,对生态农业问题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思维方式做了多种尝试和探讨。总的来说,研究比较集中在生态农业内涵和模式、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农业的技术实践等方面,而缺乏对生态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本研究通过运用PSR模型,结合生态农业实际现状,提出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的激励机制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要。

1 PSR模型的基本理论

PSR模型(Pressure-Statu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是加拿大统计学家Rapport和Friend首先提出,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开发署(UNEP)共同推动用于环境问题的框架体系。至今,PSR模型仍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框架之一。

PSR模型主要从3个方面考虑出现的环境问题,即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发生后如何做。这是一个顺接因果的逻辑关系,能够从根本上找到出现问题的所在和给出行之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从理论内涵来看,压力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现象的基本认识和宏观理解,解释发生了什么;状态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原因的探讨和研究,揭示为什么发生;响应是对当前发生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阐释发生后如何做。三者之间既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一种循环关系[1,2]。PSR模型本身反映的是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大自然中获取足量的生活物质,然后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消费,将废弃物排到环境中去。尽管环境自身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但是人类的数量太庞大,巨大的内需消耗已经远超环境自身的承载力,环境问题注定难以避免。然而,人类又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当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影响到人类生存的时候,迫使人类不得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政策、经济政策等进行自我约束,对环境进行保护。

2 PSR模型在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1 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是国家重点培育和推广的朝阳产业,也是改变中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落后局面的必由之路。究竟什么是生态农业?从国家生态农业实践来看,生态农业是一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模式[3,4]。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农业是以生态效益为目的,以社会效益为内容,以经济效益为手段的绿色环保农业。

就目前来看,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还有待继续提高,生态农业问题在于没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随着劳动成本的增加,农民在从事劳动生产的過程中需要加大劳动成本的投入,进而增加了农民负担,降低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得农民放弃农业劳作,大量涌入城市务工,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对原本人力密集型的农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各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耕地荒废,甚至出现连片荒芜的情形,形成了对耕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使从农业中流失的劳动力重新回到农业生产中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需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生产中获得至少相当于外出务工的收益。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达到农民和政府的均衡承受力。

2.2 生态农业发展的PSR模型分析

发展生态农业是让农业升级、农民受益的工程。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各方的通力配合。按照PSR模型的分析方法,生态农业建设的压力来自于农民,也就是如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让农民在生态农业经济中增收,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生态农业建设的状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需求的提升,也就是消费者对生活的品质提出的新的要求,对于农业产品,人们的要求是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高、市场供应充足、农产品种类多、产品价格适宜,等等;生态农业建设的响应是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也就是对农业建设中的问题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农民和消费者积极行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在PS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见表1。

2.3 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体系

由表1可知,生态农业PSR指标体系中作为响应层的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是压力层和状态层作用的结果,也是解决压力层和状态层所涉及问题的办法。表1中指出了两种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即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和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

2.3.1 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民而言[5]。农民是农用土地的主人,当农民转行不再是土地的主人,那么就意味着土地将会被弃置,这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局面。为了让农民情愿重新做回土地的主人,可以在生态农业生产中实施生态农业投入激励机制,让农民在土地上看到希望,得到实惠。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政策支持。政府发布的法律性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6]。通过政府行为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的信心,可以调动农民积极主动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热情。比如政府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制定引导政策和鼓励政策。

2)资金支持。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的局限性,会使得农民不能从事生态农业或者从事生态农业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服务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3)技术支持。在中国,大多数农民的劳动文化素质比较低,往往只掌握着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缺乏技术更新与创新[7]。而生态农业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传统农业模式显然无法满足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因此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给农民配置懂技术的农业技术员是很有必要的。

4)信息支持。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知晓信息的速度相对较慢,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这就需要政府以适当的方式,让农民能够快速地了解新信息、新动态。

5)土地支持。在生态农业土地使用上,以政府主导和农民志愿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农民土地支持,鼓励农民在耕作模式、经营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2.3.1 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 生态农业市场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市场而言。农民所得的劳动农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让其流入市场。农民和政府应该共同协作,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让农产品走出去,实现农民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

1)销售渠道。销售渠道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环节。实现销售渠道的多样化,有助于加速农产品的市场流入,有助于快速体现农民的劳动价值,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税费和运输支持。税费和运输增加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使得农产品在进入市场后不得不提高价格,以保证其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让农产品在市场价格上没有优势。因此,降低或减免农产品税费和运输费用,不仅有利于农产品流入市场,而且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追踪服务支持。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可以对其产地、种植时间、进入市场时间、检测结果、检测部门等信息进行采集,制成标签粘贴在农产品上,利用二维码、条形码、图标识别等技术,使消费者能够直接用手机查询到所需农产品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而且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数量。

4)农产品质量支持。坚持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在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作为农民,要确保输出的农产品质量高;作为中间商,要确保上市农产品的质量;作为政府,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察,并制定必要的奖罚措施。

通过生态农业激励机制的建设,促进生态效益的形成。生态效益不仅能带动农产品高附加值,还能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如生态休闲、生态观光[8]。借助生态产业,推动生态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效益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一体化(图1)。

3 结论与讨论

生态农业是一个大有所为的产业,能够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大融合。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方法的分析,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以实现农民、政府、市场的有机结合,既能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又满足了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意志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基于PSR模型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建设新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性和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加快完善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相互协调性。由于“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如何监测生态农业激励机制在“三农”问题中发挥的作用,如何构建生态农业激励机制服务平台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 志,赵冬至,林元烧.基于PSR模型的河口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11,30(1):139-142.

[2] 麦少芝,徐颂军,潘颖君.PSR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热带地理,2005,25(4):317-321.

[3] 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 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3):405-409.

[5] 毛显强,郭秀锐.激励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65-68.

[6] 朱文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和法律的缺陷及其完善[J].学术交流,2008,177(12):96-99.

[7] 王小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4):1-4.

[8] 李伯均.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的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通报,2009,15(8):9-10,15.

猜你喜欢

PSR模型生态经济生态农业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