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
2017-04-12张太保张自力黄茜
张太保+张自力+黄茜
[摘 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对于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怎样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充分体现“中国梦”的主旨要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79 — 02
当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当代大学生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必将勇敢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现“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在“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我们深知,“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离不开大学生这支庞大的队伍作为载体和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1〕由此可见,责任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性,是每个公民对于社会和他人应尽的一种义务。
“中国梦”的提出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该勇于肩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关系到他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当代大学生有着崇高的理想
想信念、聪慧的头脑、开阔的眼界、创新的能力,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要在深刻了解国史、国情、世情的情况下,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列,承担起青年本有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相结合,勇做时代发展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国梦”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充分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将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其重中之重的内容。大学教育绝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做人,如何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去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大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重视大学生全面发展,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的人,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责任公民”或者说成为一个“道德人”。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彼此碰撞激荡,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标准混乱、信仰缺失。因此,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对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条件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不断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激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中国梦”背景下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途径探索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将“中国梦”教育与责任教育有机结合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中国梦”教育及责任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实施责任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意识地确立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有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加强责任教育需要把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自然负责的责任品质确立为责任教育的目标,把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作为对大学生道德评价的重要指标,并将责任素质作为大学生各类评优评奖等方面的重要考察内容。二是要注重整合责任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责任教育相关素材,引导教师将责任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其教学内容与“中国梦”教育和责任教育都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授课教师可以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和责任教育融合到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基础”课的几大主要教学模块之中。教师也可以将责任教育整合为一个专题教育,分析概括“基础”课中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在联系,整合责任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基础”课责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校风建设、价值引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融入“中国梦”宣传教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努力使广大师生成为走中国道路的坚定实践者、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領跑者〔2〕。因此,有针对性地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高校要重点培养一批专门研究“中国梦”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不断加强对“中国梦”教育的理论研究,帮助大学生系统认识和正确解读“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明确自身在“中国梦”实现道路上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高校应寻找出一条将“中国梦”宣传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充分利用广播、校刊、网络等多种传播渠道,将“中国梦”宣传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与环节。高校要重视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 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使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意识到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千辛万苦才寻找到的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使学生意识到要实现我党提出来的“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就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同时,高校可以在校园的人文化景观中植入有关增强责任担当的元素,如名人塑像、爱国名言等;也可以把责任教育融入各种校园活动中,如通过辩论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在社会实践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提高大学生责任担当能力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大学生群体能够养成自觉的责任行动,让大学生自觉履行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即是加强大学生的行为能力教育。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和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这一重要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责任体验,则很能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又怎么可能在走向社会后主动承担起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因此,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责任教育,通过“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丰富责任体验,主动承担各种社会责任,理应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
美国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3〕。由此可见,加强责任教育必须结合社会实践来开展。高校应当以开展宣传“中国梦”教育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充分地为学生提供培养责任感、丰富责任体验的机会,动员他们以国家公民身份参与各种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通过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服务社区活动、社会捐助活动、支教活动、义工活动等各种形式的公益性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更全面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才能切身体会承担责任和履行责任的重要意义,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生价值的意义和实现,进而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信念,锻炼并提升责任担当的能力。
三、结语
“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责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中国梦”背景下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也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梦”背景下,我们要把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29.
〔2〕陈玉琛.高校“中国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4,(03).
〔3〕蔺俊萍.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传承,2015,(0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