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传播体系的构建
2017-04-12周子琦
周子琦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互联网中学习和获取知识,互联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对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引导具有深远的意义。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带来便利,同时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受众的范围。合理的开发利用互联网将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起到强大的助力作用,对于建立网络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互联网;载体;传播;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51 — 03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日益融入社会生活。〔1〕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和巨大挑战,引发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其它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这代表着国家已经把大力发展“互联网+”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随着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正需要互联网作为平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结合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的需要,“互联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本文以多种互联网环境为出发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对象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路径、传播效果进行具体阐述,并提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网络传播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性
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图景和发展方式,使得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互联网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新兴载体,极大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社会的结构和运行逻辑,成为人们迅速便捷地获取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3〕
互联网的兴起极大的提高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以及渗透力。网络的适时迅速性,正是有利于把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到我们国家的每个角落。〔4〕但是,互联网始终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部分西方国家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宣扬西方世界的主流社会思潮,使得当今时代的意识形态出现多元化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弱化。基于这一现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宣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群众的头脑,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显现出了必要性。这给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宣传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最主要的手段,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让群众掌握的必要环节,是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理论教育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产生,马克思主义随着理论教育的進行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传播的基础上发挥指导社会实践的作用,社会实践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和理论教育的发展。理论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为目的,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传播到群众中去,如何让群众所掌握,成为当下的重要课题。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构建途径
“互联网+教育”,就是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缩小地域差异,将社会连接为一个整体。文化是教育活动内容的重要来源,教育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要手段。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教育传播文化、创造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又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随着时代发展丰富着教育的内容。文化软实力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网络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以网络文化产品为核心的网络载体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微博、微信、网络游戏和在线课程教育平台是当今网络文化的衍生品,同时又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载体,它们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覆盖了老、中、青三代群体,并且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精确度又会大幅增加。如果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和互联网技术中,通过网络产品的销售和消费以及高科技的应用,将会大大增强其传播效果。
1.“微时代”产品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具体途径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具有时效性、随意性和便捷性。从宣传角度出发,微博的用户既可以作为粉丝,在微博上浏览信息和关注你感兴趣的对象,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在微博中,关注你的人越多,信息传播的就越广、信息量也会越大。那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来说,应充分发挥“微时代”的特点。首先,在微博上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众号。通过发布消息的方式让用户及时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动态。其次,可以把学术讨论转移到微博上来。以往的学术讨论多数发生在自身领域的一些专家和学者中,通过专业平台交流,大众接受学习教育的机会有限。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释放它的魅力。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民众的讨论热情与兴趣,让民众参与进来,听到民众的呼声,而且能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吸收群众有建设性的观点,更加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把学术研究的阵地搬到微博中,能让更多的且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接触到这些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增加关注度、提高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这样还会比较容易的被大众所接受,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的深入到群众中去。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微博的“名人效应”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当然,合理管控手段的建立也应形成,防止错误思想的侵袭。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具有多种信息共享的服务功能,并且微信的传播更具迅捷性。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提高,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增强,“低头族”、“手机党”等人群在社会中随处可见。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来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用户每天必须要使用的一个功能。通过浏览的方式来了解好友的动态,在这样一个界面中,插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动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可操作性。再者,微信“朋友圈”的建立基于熟人网络,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可以让身边的人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借助熟人地带,通过小众传播的方式,其传播有效性会更高。〔7〕通过微信“朋友圈”功能,还可以建立“公众平台”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公众平台”的开发聚集了各种以不同喜好和兴趣为类别的受众群体,通过定期向用户推送消息来实现信息的传播。一对多传播,信息分享率更高。那么我们可以在微信中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众平台,对感兴趣的用户推送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息,实现信息内容的科学性、正确性与高度化。
2.其他网络文化产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网络游戏的传播媒介作用,在中青年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网络游戏在互联网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中青年则是学习、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力军。网络游戏既可以益智,同时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上班族的工作压力,它能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虚拟学习氛围。网络游戏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采取任务的形式,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题目放到任务中去,这样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让玩家学习到了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给玩家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网络游戏提供的虚拟环境具有沉浸感、互动性和想象空间,比较容易让玩家全身心地参与进去。〔8〕将教育目标与游戏有机联系起来的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将虚拟与现实连接起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突破地域、人群、语言等限制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在线教育平台是通过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网络的先进技术上课,是面向全国资源共享的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学习平台。当下流行的在线教育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和“网易公开课”为广大用户提供了包括国内外在内顶尖大学的课程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课程。网络教育不仅信息量大,内容涉及面广泛.而且教育内容形式新颖、生动,它借助多种媒体设备,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学习者既可以看见文字和图像,同时也能展开交流互动。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开展学习,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提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在线教育平台相结合,通过高等院校的老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授,吸引需要學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用户群体,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将更加多样化。
3.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优势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越来越方便,大数据就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的流行,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便利,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也不例外。利用大数据,我们能收集到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我们便可以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效果、影响力等相关结果,然后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对症下药进行精准传播。大数据时代必须运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增强传播内容的可读性,查找传播受体的关注点,捕捉传播的未知受体,调整传播语言,以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实效。〔9〕传统的教育都是以单方面的文本为基础,受教育者接受是比较被动的,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信息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加其传播效果。
三、“互联网+”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对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国之本,教育的有效性、长期性极大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渗透到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人群之中,极大地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覆盖面,〔10〕从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步伐。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传播中的困境与现状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但是在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少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问题。首先,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虽然市场经济给我国的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在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露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催生了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一系列的歪曲的价值观,金钱、物质、利益充斥着人们的头脑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知识的有用性,而忽视了精神层面带来的影响。这无一例外的波及到了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使部分青少年群体过早的形成了一些歪曲的价值观念,而这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其次,上个世纪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消极影响,严重的影响到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造成了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之间的撕裂,这种巨大的张力急需要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构建起来。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受教育群体是非常局限的,基本上是停留在党员、军队和大学生,而忽略了青少年这个最重要的群体,这就间接的影响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2.利用互联网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深度
时下,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群体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信息检索、娱乐、交流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介于此,我们就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开展对中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构建了一整套自上而下“教化”民众的教育体系,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群体,即便是未成年,其教育的内容都跟与之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通过不间断的灌输,在大众阶层很少能出现教育断层的现象,这便是儒家思想能够统治中国几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电脑的普及,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接触到互联网,这就为孩子在早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便利。从毛泽东时代,我们就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不仅能让成年人接受,同样能够让青少年听得懂,学得会。但是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主体对客体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显得过于单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互动性非常强的网络时代,传播的人既可以做主体,也可以成为客体,是具有双向性的。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对象。在孩子受教育的不同阶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传播教育,让传统方式和新兴互联网方式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互联网对他们来说是神秘的,这是他们对互联网充满好奇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建立一些符合其年龄段需求的学习网站,讲述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动故事及其成就来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初步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在初中时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的增强,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传统的灌输相结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简单介绍,并结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生的具体实例,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释,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机遇与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传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不懈地用当代马克思主义引领各种思潮,抢占网络文化的主阵地和制高点,〔11〕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弊端所在,合理规划,充分利用,让互联网为树立大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王永和,杨红星.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网络领域的拓展〔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
〔2〕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7-24.
〔3〕刘基,苏星鸿.网络境遇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问题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杨丽敏.互联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J〕.前沿,2013,(14).
〔5〕骆鹿.浅析生活化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学理论,2011,(0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7〕杨彦凯.微时代拓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路径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6.
〔8〕过文俊,邓宗俭.教育网游——网络游戏发展新思路〔J〕.西部论丛,2009,(04).
〔9〕赵兰香,郭跃军.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传播探析〔J〕.人民论坛,2016.
〔10〕朱建.试论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月刊,2012,(03).
〔11〕刘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