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情趣化教学初探

2017-04-12王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王杰

摘 要 阅读不单是简单的认文识字,他是经过大脑的分析与综合活动而共同完成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情趣化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阅读资源,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语文阅读同人的情趣是密不可分的。

1文章的选择要富有情趣性

只有一篇感情真挚、趣味性浓、富有文采的文章才会更加的吸引人,正如我们都喜欢美一样,我们对于美好的事物自然会倾注更多的感情,而我们在平时所接触的文本大多数是具有“美”的特征的,比如《散步》中的画面美:故事描写了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后来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问题上奶奶和孙子发生了分歧,爸爸决定委屈儿子,奶奶决定照顾孙子,最后爸爸背起奶奶,妈妈背起儿子,全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乡愁》中的音乐美:作者余光中通过运用一系列的叠词,例如“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以及“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词,让我们在朗读这首小诗的时候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不仅增加了美感还强化了记忆;《丑小鸭》中的纯真美:通话描写了一只丑小鸭在处处受排挤,处处受嘲笑,处处受打击的局势下,并没有绝望、沉沦,而是始终坚强不屈地奋斗,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过程,这些都可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且那些歌颂英雄人物的作品;那些描写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作品;那些赞美自然、歌颂自然之美的作品,无疑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精心选取这些富有情趣性的作品,进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2要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一问一答的形式,有的甚至是教师在前面念答案,学生在下面对答案的模式,课堂也呈现出一片死气沉沉的景象,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累。“情趣化教学”要求,一定要改变这种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还语文教学以生动形象的色彩。

例如,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缺乏持久性,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那么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情趣,采用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分角色表演读等形式进行阅读。

又如,在学习《雷雨》、《哈姆雷特》这类剧本时,教师不妨利用学生爱表现的特征,给学生一些表现的空间,让学生们自己来决定谁来扮演文中的什么角色,其他学生认真地观看。表演后,让观看的学生发表意见,谁表演的好?为什么?这样就使全班學生都参与进来了,课堂气氛自然就十分活跃了,通过表演,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对人物形象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一剪梅》、《虞美人》等这类诗词作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这些词的歌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3教师要运用生动的教学技巧引学生“入胜”

在所有课程中,语文课伴随我们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开始语文学习了,并且语文课是我们每天必上的课程。设想一下,如果一位教师每天都穿一件衣服,我们会产生视觉疲劳,同样,如果一位教师总是用同一种方式讲课,我们也会产生听觉疲劳。所以“语文情趣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用心思考,不断开发新的生动的教学技巧,不能“照本宣科”,全部按照教案上给的来。

就拿宁鸿彬老师教授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由于学生们是第一次学习新闻这种题材,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非常的有启发性。他是在学生读课文后,请同学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用一句话(标题),用一段话(导语),用几段话(主体),然后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组织讨论,接着顺势讲出新闻的必备要素:标题,导语,主体。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于新闻的结构印象更加深刻了,又不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满堂灌”知识点的集合,比教师直接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课外相互配合,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才会的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波.通过激发阅读情趣,改善阅读教学效果[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7(31).

[2] 张丽娜.优化语文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阅读情趣[J].语文天地,2015(8).

[3] 张改鲜.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情趣”导航扬阅读之帆启学习之舟[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7).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