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疯狂玩自拍的高一女生

2017-04-12晓林

现代家长 2017年4期
关键词:梅梅女士妈妈

晓林

自拍达人的烦恼

“16岁的女孩迷恋自拍,算不算有心理疾病?”戴女士刚走进咨询室就开门见山地问。

我笑着说:“那要看疯狂到什么程度。哪个女孩不爱自拍?”

戴女士唉声叹气地坐下,打开了话匣子。原来,她的女儿梅梅自从上高中以来痴迷于自拍,每天都要拍几十张,还要花大量时间用“美图秀秀”之类的手机软件进行精心的修饰,然后上传到QQ空间。“女孩大了,知道打扮自己了,本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觉得她太过分了。”戴女士说,“昨天,梅梅的班主任给我打电话,让我管管梅梅,不能玩手机耽误学习。还说梅梅在班里人缘不好,同学们对她玩自拍很反感,给她取外号,叫‘自拍达人。这个外号还有点赞许的意思,但另一个外号就难听了,叫‘美图高手,意思是弄虚作假的行家里手。我是担心梅梅有什么心理疾病。”

在手机高度普及的上海,女孩玩自拍实在不稀奇,很难就此判断梅梅的心理状态,但我还是从戴女士的叙述中捕捉到了有用信息。我问:“梅梅在班里人缘不好,您知道原因吗?”

“可能是她自认为长得漂亮吧。”戴女士告诉我,她和丈夫早年来上海做建材生意,把刚两岁的梅梅留在江苏连云港,由爷爷奶奶照顾。梅梅想爸爸妈妈,经常在电话里哭闹。每年春节戴女士和丈夫回家看望梅梅,梅梅都一刻不停地跟着妈妈,睡觉也要抓着妈妈的手指,唯恐妈妈离开。“为了让梅梅在连云港安心生活、学习,也让老人省点心,我在她上小学四年级时给她买了手机,让她想我时就发短信和照片。她玩自拍就是從那时候开始的。”戴女士后悔地说。

2016年年初,戴女士给梅梅办好了在上海的落户手续,梅梅如愿来上海参加中考,成绩不错。能跟爸妈生活在一起,梅梅自然高兴,但她在上海没有同龄伙伴,听不懂上海话,自己的连云港普通话又经常被取笑,所以难免有点不开心。

我问:“梅梅发送自拍照片上网,都跟谁互动?是给连云港的爷爷奶奶看吗?”

戴女士使劲摇头,说:“她很少主动跟爷爷奶奶联系。我偷偷看过她的QQ空间,互动的人好像都是她现在班里的同学。”

我问:“同学们都怎么评价梅梅的自拍照?”

戴女士说:“大多是礼貌性点赞,也有说风凉话的。比如,‘长得这么漂亮,还上学干什么?进军娱乐圈吧!‘人家自我感觉良好,是有资本的。”

我追问:“对此类风凉话,梅梅的反应是什么?”

戴女儿皱了皱眉头,说:“还能怎样?总不能回骂吧。梅梅总说同学们自私,故意排挤她,其实是嫉妒她。”

我说:“看来,梅梅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困扰。”

戴女士默默点头,问:“请问,女孩子为什么普遍爱玩自拍?”

我解释道:“首先,自拍这种行为的本质是美化自我。一般来讲,能够让女孩人主动发到网上的自拍照,都是经过精心修饰的,光线、角度、背景、表情、姿态都选最理想的,再用修图软件进行加工,打造出最美的形象,然后在社交圈展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管理行为——操纵我们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通过印象管理,可以达到两方面的效果:第一,它能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自己赢得社会声望;第二,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反馈,比如自拍照下那些真情实意或虚情假意的点赞,也会让自己心情愉悦,提升自我评价——夸的人多了,也许你自己都信了。其次,作为社会性动物,无论男女,人天生就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印象管理是一种本能。不过,因为两性所看重的个人特质有所不同,在印象管理的具体方式上,两性的偏好也存在差异。女性之所以更青睐发自拍这种形式,是因为它强化了一种对女性来说特别重要的特质——外貌吸引力。一个令人无奈的事实是,在人类社会中,对女性来说,外貌一直是一种更加重要的评价标准,所以,女性都有动力去提升和展示自己的外貌吸引力。最后,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得随时随地发自拍成为一种可能。”

戴女士问:“那么,迷恋自拍算不算一种自恋?”

我坦诚地回答:“以梅梅现在的心理状态,她对自拍的迷恋有自恋的倾向,有必要及时介入,防患于未然。”

自恋或因为自卑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个词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戴女士问:“人的自恋是如何产生的?”

我告诉戴女士,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婴儿的情感发展谈起。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哭泣、吃睡和排泄,渐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温暖和保护。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能够体会到亲情和爱。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戴女士感叹道:“原来人人都曾是自恋的!”

我说:“是的,但自恋这种情感的发展存在变数。在孩子幼年的早期阶段,如果曾经爱孩子的妈妈突然不再关注孩子,就像您离开梅梅来上海发展,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并为此感到恐惧与自卑。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孩子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永远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由此可见,在幼年持续得到母爱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能发展出健康的自恋,而那些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发展出不健康的自恋。”

戴女士睁大了好奇的眼睛,问:“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有哪些区别?”

我告诉戴女士,区分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有以下三个标准:

第一,健康的自恋者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需要证明的,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这样的人首先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认为自己是值得别人喜欢的,即使有人批评我,也肯定是关心爱护我。不健康的自恋者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

第二,健康的自恋者能够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差别,在憧憬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恋者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象,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绝对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对他人强求,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却又不停地抱怨、感叹人心叵测、生不逢时。在讨好他人的同时,却不信任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

第三,健康的自恋者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恋者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表面上看他们自尊心很强,而实际上却无法相信自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到了不會为他人着想的地步,他们在夸奖别人的同时,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我提醒戴女士:“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是相反的两个极端,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或者稍微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

戴女士试探着问:“梅梅属于偏向不健康那一端的自恋,对吗?”

我点点头,说:“梅梅玩自拍到了反常的地步,潜意识里是想融入班集体,希望别人喜欢她,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她的人缘并不好,而梅梅也没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诊断为有自恋性人格障碍,需要接受心理辅导。”

打开心灵的窗户

对梅梅的心理辅导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指导梅梅进行自我分析,解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为中心最为明显的是婴儿时期,要治疗自恋型人格,必须帮助她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一种退化。

在我的引导下,梅梅承认自己的头脑里有以下观念:1.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为;2.喜欢指使别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3.对别人的好东西垂涎欲滴,对别人的成功无比嫉妒。

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便会发现以上人格特点在童年便有与其相对应的原型:1.总是渴望父母的关注与赞美,每当父母忽视这一点时,便耍无赖、捣蛋或做些异想天开的动作以吸引父母的注意;2.童年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是仆人;3.总想占有一切,别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原来是这样啊!”梅梅惊讶地张大了嘴巴,“那我该怎么纠正呢?”

我告诉她:“很简单,像大人那样思考。与上面三个幼稚的观念相对应的正确观念是:1.我必须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吸引别人的关注与赞美;2.我不再是儿童了,许多事要自己动手去做;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好东西,我要争取我应得到的,但不嫉妒别人应得的。”

为了使辅导持续发挥作用,我请戴女士在家监督梅梅,一旦她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便给予警告和提示,督促梅梅及时改正。长期坚持,梅梅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会慢慢消除。

第二步是引导梅梅打开心灵的窗户,学会爱别人。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来说,仅仅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爱,首先必须付出自己的爱。

我告诉梅梅:“生活中最简单的爱便是关心别人。尝试着把专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注离自己最近的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时及时送上一声问候,对方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你及时出手相助,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只要在生活中多一分对他人的爱心,自恋便会自然减轻。”

一段时间以后,梅梅的自我改变遇到了瓶颈。她对我说:“我总是想起以前的事,想妈妈想得睡不着,给妈妈打电话时总是哭,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总是要想‘妈妈会不会已经离开了……我好像没有办法适应在上海的新生活。这样一想,我就又想玩自拍了。”

我问梅梅:“如果你有一个家,房间里堆满了东西,每样东西都没有用,却都有纪念意义,这时你该怎么做?是生活在垃圾堆里,还是来一场断舍离,把它们都扔出去?”

梅梅含着泪水说:“我知道应该断舍离,但我舍不得啊!”

我说:“断舍离是佛教用语,心理学上有一个类似的名词,叫‘归零策略。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归零,让自己回归到零的状态。比如,临近重要考试了,你不能想以前的成绩,一想就有了心理负担。现在你生活在上海这个新环境里,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这是现实,你要放下过去的不愉快,以‘零的姿态投入学习和生活,这样你才能轻松。”

那次谈话的当晚,梅梅就封存了以前写的日记,然后在新日记本的扉页上写了四个大字:重新开始。

三个月以后,戴女士在电话里告诉我,梅梅还是比较喜欢玩自拍,但很少上传网络了。“总之,像个正常女孩了。”戴女士欣慰地说。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梅梅女士妈妈
回家乡
王惠君女士书画作品选登
全年目录
光盘有绝招
归来落花拂罗衣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Guy Laroche“女士腕表”演绎现代百样风情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