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培养机制研究
2017-04-12姜涛
姜涛
摘 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本文在综合探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进行了剖析,对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 培养途径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着民族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烈与否,直接关系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也与他们自己的幸福成长直接相關。
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是社会个体内心对于“角色”责任的一种情感的体验和自觉意识。责任感是对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义务秉持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态度。责任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感,它是人们高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责任感是在认知明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为选择、过程、结果采取一种积极主动自觉的与个体内心需要相一致的观念、情感和态度。社会责任感,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他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相应职责,履行各种义务的一种强烈的自律意识和人格品质。
2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2.1重个人价值,轻集体与社会价值
作为90后独生子女居多的群体,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备受关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只注重自身利益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明显”缺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过上好的生活”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意义。在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与评价方法上没有思考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依存关系。又因其所处的不成熟的特殊心理阶段,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变得过分“务实”,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逐渐淡漠,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生,物质化和功利化思想严重,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
2.2重权利享受,轻义务履行
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矛盾冲突、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是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认知矛盾和评价标准的模糊,从而造成社会责任感的薄弱和缺乏。尤其是在当下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现实主义这种缺乏公益公信的社会氛围之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国家安全的社会教育几乎是苍白无力的。于是乎,遇事只强调自己应当享受的权利,把维护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处处事事要求个人权利得到落实,而恰恰忽略了自己应当履行的义务。
2.3重西方文化,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受西方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开放的生活方式以及国内市场经济发展下多元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共同影响,让处于成长期的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丧失、学习动力不足、随波逐流,甚至颓废消极、怨天尤人、憎恨社会,对国家和政府不满,对社会主义制度困惑怀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颇或模糊、信仰迷失,他们热衷过西方的节日,遇节就狂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屑一顾,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
3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途径
3.1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打下文化基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责任是十分重视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以厚德载物”等思想都充满了对社会的责任。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内在心理世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修身自律。修身自律,即通过找寻人生的价值挖掘内在的动力。把对社会的责任和自身价值相结合,教育广大学生在推进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潮流中展现价值,体验快乐。同时,修身自律也是个体在自我教育和反思中,基于对规则精神深刻领会基础上的对规则的自觉遵守。当履行一种责任成为人们心灵上的一种道德需要时,个体的道德发展也随之由他律上升为自律阶段,并最终产生责任行为。
3.2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针对性的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课堂教育
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和层次,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还需要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恰当地选择典型资料和事迹,通过社会实践课来使他们关心社会,了解民情,从具体细节激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学管理,限定一定数量的阅读书目,写出读书笔记和调查报告等, 鼓励督促他们有所作为。通过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我本质上是社会关系中的责任主体, 还要创设较为民主的环境,强化他们自由选择的意识。
3.3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夯实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家庭基础
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沟通配合,强化大学生的成人意识,强化他们自我激励和自我体验的能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关系着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缺乏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缺少担当,父母为其包办一切。做家务实际上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研究表明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更有责任感,每天父母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务给孩子,让孩子意识到做家务也是自己的责任,孩子在完成家务的同时也在履行自己的责任。
感恩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养育之恩、培育知恩、救命之恩等感恩文化需要很好地发扬, 用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加强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使大学生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对自己的恩惠,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可以利用特定的一些节日开展感恩交流活动,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讲座,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等形式,对他们进行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
参考文献
[1] 陈婷,王彬,李书宁.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调查报告——基于对广州市705名大学生的调查[J].青年探索.2008(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