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资本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017-04-12杨秀
杨秀
摘 要 目的:研究团体建设方案提升中学教师心理资本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以心理资本问卷(PCQ)和心理资本建设方案为工具,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被试进行前测,再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建设方案干预,干预结束以后,对两组被试进行后测。结果: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之间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建设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教师心理资本水平。
关键词 中学教师 心理资本 方案
0引言
心理资本起源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Seligman发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2002年Seligman将可以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那些心理因素纳入了资本范筹进行研究,2005年Luthans等人在中国,以工人为研究对象,首次正式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定义:心理资本是个体一般积极心理中的核心心理因素,既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又符合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心理状态,并能够通过对组织成员心理资本的测量、管理和开发,使组织成员提升心理资本,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随后Luthans等研究者从理论基础导向的积极性、可测量性以及产生行为绩效等角度进行衡量、筛选、论证,概括出自我效能(self-confidence)、希望 (hope)、乐观 (optimism)、 坚韧性(resilience)四要素是最具典型性的状态类心理资本要素,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对目标锲而不舍,未取得成功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坚韧性),以取得成功。
心理资本是将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的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2008年,Luthans等人通过网络,从树立希望、培养乐观、提升自信和增强韧性等方面,运用心理资本微干预模型对364名来自不同的在职人员(实验组187人,控制组177人)进行了一项心理资本开发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则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心理资本是可管理、可开发的。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需要更高的素质和能力去应对工作、学习、生活和社會等各方面的挑战。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也需要优秀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来提高自身的工作绩效,从而为学校和个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资本就会表现为自信、乐观、工作目标性强,有坚强的意志力。因此,教师心理资本管理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根据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和希望,设计一套提升教师心理资本水平的方案,并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教师心理资本,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培训、强化,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格,为其成为合格的教师奠定基础,也为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帮助。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安徽省合肥地区随机选取100名中学教师发放问卷,获得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70%,首先通过心理资本问卷(PCQ)对被试进行前测,比较前测数据删除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被试,选用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的被试,被选中的被试共60人,女生30人,占50%,男生30人,占50%。将所有被试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和对照组(15位女生15位男生),然后根据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干预活动结束后,通过心理资本问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后测。
1.2研究工具
1.2.1心理资本问卷(PCQ)
心理资本问卷调查选用Luthans的心理资本问卷(PCQ),是由我国学者李超平博士修订编译,这个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得到了证实。问卷分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共24个项目,采用Likert六点量表。经过前人的检验,证明具有很高的信效度。
1.2.2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方案
此建设方案针对中学教师开展,根据团体辅导的理论及要求,确定方案中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实施方法。每周进行两次活动设计,每次安排时间90分钟。团体辅导活动开始前要进行热身活动,从而活跃氛围,提升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团体辅导活动结束之后,指导者要对活动进行总结,同时,对团体成员进行鼓励和肯定。第一次辅导主要是通过几个活动来增加被试之间的了解,以便之后的几次活动的展开,接下来几次团体辅导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从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这四个方面来提升中学教师的心理资本水平。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进行录入,再用Spss16.0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方法为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前测结果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同质性检验
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p=0.143>0.05,表明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所以,两组被试间具有同质性,即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被试之间心理资本没有明显的差别,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心理资本方案干预,对照组被试则无干预,团体辅导干预结束后,如果实验组被试心理资本后测得分与前测分数相比较,得到明显提升,说明,该心理资本方案有效。
2.2 在前测、后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资本总分及四个维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根据表2中四个维度上的前测和后测分差数值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分数相对于前测来说均有提高,实验组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乐观这一维度,上升幅度最低的是希望这一维度,但是对照组各维度上分数提升的幅度很小,实验组前测和后测的分数差在四个维度上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四个维度上分数差。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总分差比较方面,p=0.000<0.001,存在极其显著,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和后测分数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差的平均分为5.63€?.17,而对照组得分为1.63€?.33,所以经过对实验组干预后,实验组心理资本得分明显得到提高。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该心理资本建设方案是有效的。
3讨论
3.1提高教师群体心理资本水平的必要性
教师,一般具有不为别的职业替代的职能,是“教”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有责任影响学生的人格的职业。教师主要是以自己的想法、知识、言行、道德、人格和形象,通过示范的方式影响学生。教师除了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外,还要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思想境界。因此,教师的工作状态和心理情绪,不仅对自己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学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全面的、深刻的,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除了在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师需要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以激励自己,以满足教学领域的挑战,凭借自身的优势和技能,以应对面临的挑战,并在教学任务中表现卓越;在教学中设置较高的目标,并为达到目标而不懈的努力,最终不仅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也能较大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做现实和乐观的教师,可以充分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分析过去的失败,应急预案,并获得丰富的经验,在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或无法快速恢复的工作冲突,采取有效策略的教学任务,提高他们的优势;自信的教师对充满挑战性的教学工作满怀信心,设定清晰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努力工作,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教学中的问题,而且积极的情绪可以开阔眼界,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生产和接受新的思想,新的做法,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有坚韧品质的教师更能接受挑战、坚定不移地为学校奋斗。所有这些独特的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和学校提高绩效,从而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3.2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实施有效的原因
本次实验中,将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排除了时间因素这一额外变量,从而确保被试心理资本的提升是因为经过心理资本建设方案的实施,这就保证了实验设计的有效性。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前测分数进行同质性比较,证明了两组被试间心理资本是在同一水平,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保证了被试选择的有效性。
此次提升方案的设计完全按照Luthans设计的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从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自我效能、乐观、韧性及希望四个方面具体展开。而且本次方案的设计活动方面主要是依据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及其要求进行的,能够营造良好的氛围,能够很好的发挥团体辅导同质性、互动性、现实性和高效性等优势,使得方案的实施更加顺利,从而提高了方案实施的效率。
3.3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设计的反思与启示
教师们对体验式的团体教育技术很感兴趣,愿意接受和配合,教师的知识水平比较高,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比较强,在场中的体会和参与程度很高,在团队领导者的带领下很快就能融入场中,很容易进入设想的情境中。方案的设计松紧相宜,张弛有度,同质性团体让教师感到既安全又温暖,情感得到升华,所以团体辅导中更加验证了“三位一体”是同质性团体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在团体辅导中,对教师心理资本建设概念和内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运用体验式团体教育技术上不够熟练,讲解中的事例和故事还不够具有说服力,分享中还要注意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变化,在情感 即将触发之时给予推动,在情感宣泄之时给予关注和陪伴。也要做好出现意料之外变化时的应急预案。总之,教师心理资本建设在团体操作中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总结经验,提升效果。
4结论
通过两组检测结果及比较对照,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得分之间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是心理资本的单个组成要素还是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充分说明,经过干预实施,该教师群体的心理资本状况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变和提升,此次教师心理资本提升方案的干预具有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Luthans,F,Avolio,B.J,Walumbwa,F.O,and LiWeixing.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
[2] 路桑斯.心理資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田喜洲.我国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结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6-99.
[4] 温磊,七十三,张玉柱.心理资本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672-675.
[5] 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4,29(5):32-39.
[6] 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10(9):875-888.
[7] 晓庆,赵优优,张玉婷.心理资本理论及其教育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15,25(1):125-128.
[8] 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9] 张力.职业院校教师心理资本现状及开发策略[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10] 于兆良,孙武斌.团队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