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内涵与运行机制

2017-04-12魏亚平潘玉香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特征

魏亚平 潘玉香

摘 要:通过对创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性的比较,阐释了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特征。分析了高校众创空间系统结构中的要素及基本涵义,阐述了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即众创精神培育机制、创业网络嵌套机制、创业异质协同机制、孵化能力提升机制,并简述了不同机制间的相互关联作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与成长路径。

关键词:众创空间 创业生态系统 运行机制 特征 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b)-0234-0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大学生成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但是在双创环境不断优化的同时,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缺少与市场有效融合的机制和平台[1]。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为大学生打造了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将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2],创客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双创环境下推动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有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的。

高校众创空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对众创空间内在规律有深入的理论认识。目前学界和业界等部门都对众创空间的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对高校“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的内在机制与功能规律在理论上的解释不多,也间接影响了对实践的指引。该文从生态系统视阈出发探究这种新型的创业组织发展规律和功能机制,对充分利用高校优势资源、提升众创空间运行质量提供一些借鉴。

1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内涵

1.1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概念与特征

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是众多创业活动在特定地理空间的集聚所形成的复杂创业生态系统。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是Katharine Dunn 在2005年提出的,她认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教育和培训,应形成数十个项目和中心共同在校园内培养创业精神中的“创业生态系统”[3]。

众创空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就像生物有机体参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是系统有机体的一部分[4]。空间内各子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价值的交换和信息的传递,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生态关系,其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性见表1。

从上述理论阐释中推演众创空间的生态性质,可以看出,众创空间内的创客数量众多、角色多元,创业资源与服务具有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创客与各种创业资源主体等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创业生态网络,而且不同层次的众创空间相互嵌套,空间内的创业生态动态演化,因此具有鲜明的生态系统属性。由此将众创空间视作创业生态系统,是基于生态学隐喻所刻画的一种创业组织新范式[5-6]。高校众创空间是设在高校内的空间,其职能与社会众创空间无本质区别,只是进驻企业限定为在空间注册的大学生为主体的企业。因此高校“众创空间”也具有生态系统属性。在这个系统中,由大学生创客、资金提供者、社会中介机构和高校行政部门等主体构成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共同践行创新创业全过程。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可以定义为,在众创空间内,创业受教主体大学生与各生态元素之间通过知识传递、理念交换、制度保障等活动所形成的相互共存,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1.2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去剖析高校众创空间系统结构,存在着众创精神、创客生态圈、资源生态圈、基础平台与政策四个维度。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结构受这些维度要素的影响,在各维度要素的逻辑关联和作用下,系统不断进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知识交流、创新扩散等活动,形成具有自组织效应的创业生态系统结构。

1.2.1 众创精神

高校众创空间首先要有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质——众创精神,众创精神本质上包括:(1)创业梦想,某些创业项目或新的商业创意可能极具前瞻性甚至颠覆性;(2)合作共生,在创业梦想引领下,创业主体采用开放式的合作创新,寻求资源互补、分工协作与价值共享,协同共生;(3)个性化的行为符号,众创空间能够激发和包容创客独特的创业行为方式,具有个性化特征。这些内容凝聚成高校众创精神的实际内涵。

1.2.2 创客生态圈

高校众创空间中的创客角色多元、种类丰富,主要包括众多大学生创业者、教师身份的科技人才创业者。这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人员,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创意,分享经验交流与信息沟通,形成广泛而纵横交错的联结,这种联结对大学生创客具有强大的学习与教育功能。基于共同的创业梦想与价值追求所形成的人际信任,构成高校创业空间的创客生态圈。

1.2.3 资源生态圈

创新背景下高校功能从教学科研延伸到开发、研究、成果转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具有产、学、研、科、工、贸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优势,这一优势也会潜移默化到高校众创空间中,所以高校众创空间的创业资源极其广泛,可以提供包括创业知识、创业培訓交流、创业导师深度指导、软硬件技术、培训和创业项目推介服务等全方位的资源。资源生态圈为大学生创客开拓了广泛而丰富的商业视野,提供了市场信息和创业经验。

1.2.4 基础平台与政策

高校众创空间建立在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以及运营管理的一系列职能之上,由此形成创业生态系统支持平台。同时政府对高校创业空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政府参与方式逐步市场化,财政投入更多采取投资引导基金、众创空间认定基金拨付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高校众创空间管理机构也主导制定了一系列空间管理制度。这种基础平台与政策的结合,成为众创空间创业活力与运营秩序的有力保证。

2 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在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结构的约束下,系统通过运行机制达成促进创业的系统功效。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存在四个运行机制:即众创精神培育机制、创业网络嵌套机制、创业异质协同机制、孵化能力提升机制。这四个机制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是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内在规律。透视这一规律,有助于识别高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运行规律与成长基因,为更好地提升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高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见图1。

2.1 众创精神培育机制

高校众创空间与社会众创空间不同,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重在精神构建,构建重点在于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而不在于直接培养创业者,目标是为大学生今后创业打下思想基础和行动技能基础。因此以高校众创空间使命为引导,依托于系统化的视角,它的基础性质应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平台,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创新创业人生哲学的塑造;创新创业型生活方式、创新创业型生涯选择等方面,以此完成包括创业从项目构思、策划、模拟到运作实施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有机链条,全面彰显大学生众创精神的培育情况。众创精神培育机制通过创业基础教育和创业演练两个阶段来完成。

2.1.1 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主,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从事某项事业、企業、商业规划活动的能力,以“创业基础、创业概论、创业专题实训”等课程组合而成,达到开启学生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企业家精神认知的目的。其特征为跨学科的合作课程融合和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学生创业知识储备的完整架构,这对经历相对简单的大学生创客是必需的储备。当然依托众创空间系统的创业教育有别于现在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创业者的伟大创业实践应作为教育内容的活水源头。

2.1.2 创业演练

以上述基础教育为起点,将创业演练作为后续路径,分为两个层面:创业实训与创业体验。

⑴创业实训。创业实训为创业综合模拟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践活动,组建创业团队,编写创业计划书,模拟创业流程,提升学生的创业技能,增强创办企业的感性认识。⑵创业体验。依托众创空间开放性环境,为学生创业提供全真的创业实战平台,体验更具真实创业风险的创业实践过程。学生可以以众创空间工位为载体,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开展项目制作、学科竞赛活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体验创业实践。

在高校众创空间的氛围内,通过创业基础教育及创业演练的连接,大学生会有动力把获得的创业理念、方法、转化为今后真实创业目标,再经过创业构思和创业策划、创业演练,直到最后付诸行动,可以感悟到创业的丰富内涵和真谛。而脱离了众创空间的氛围,大学生创业的感悟与体验都将大打折扣。

2.2 创业网络嵌套机制

众创空间中的诸多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资源,相互编织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嵌套的网络联结,是众创空间的生态组织方式。众创空间的生态组织采取“网络”这种自组织和无边界的中间型组织形式,可确保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效率与生态柔性。由于网络密度高而中心度低,网络结构更有利于大学生创客新知识吸收、创造力的形成以及探索性创新。

2.2.1 从横向上看

(1)空间内的创客之间,采取信息交流、知识分享、精神传递以及业务往来等方式,产生各种性质的“M位创客—M位创客”式的网络联结,这种网络联结可以培育创意的形成能力,专注于创意潜在价值的最初释放和实现,非常适用于众创空间营造自由探索的氛围。高校创客的小微化、演练性、敏捷创新特征非常突出,大量创客和小微技术团队以编写APP实现与终端消费者的“零距离”模拟性对接或实际接触。相对于创业团队来说,能用于个人设计的网络创业方式更为普遍,更体现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的个人创意性质,时间、场所相对弹性,并可以与学生学业平衡,所以众创空间对他们来说,虚拟的网络空间更超过对物理空间的体验。最终,所有的“M位创客—M位创客”连接形成整体层面的创客网络。

(2)“N位资源主体—N位资源主体”以及“N位资源主体—N位创客”方式的创客整体网络,专注于创意潜在价值的最初释放、实现和外部资源的对接。强调孵化对接,引导创意生成的力度相对减弱,而是理顺供应链和商业模式。因此,最重要的是对接资源。创业资源各主体相互联系,形成创业资源网络。经过审批进入众创空间的创业团队,在平台的保护和指导下开展创业孵化活动,推动了创客与创业资源网络之间的结合,这是众创空间最为重要的联结,在创业资源网络建立的基础上,再通过“N位资源主体—N位创客”方式的创客中心网络,实现创业资源面向创业活动的集成与滋养。

2.2.2 从纵向上看

众创空间中的网络具有“创客中心网—群落局域网—众创空间整体网”等多个层次的嵌套特征,其中创客中心网络是众创空间网络的微观形态;各种群落内部节点之间的交叉互联,构成创客网络、资源网络,以及子空间自我中心创业网络等中间层的“局域网”,最终涌现成为宏观层面的众创空间整体网络。

2.3 创业异质协同机制

基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构建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与全链条创业服务能力是众创空间最亟需的关键能力。这两个能力的提升,将为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但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其优势在于学术资源与知识生产,创业的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是其欠缺的短板,所以高校的众创空间构建资源整合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的机制,需在创新创业链的各环节中通过与校内外异质资源的合作所形成,即所谓创业异质协同机制。

创业异质协同机制,是一个协同互助、互融共生机制。高校丰富的异质资源与知识产生与孵化的功能,促进了创业者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启发、资源共享,达到协同进步的目的,实现“聚合”产生“聚变”的效应。

2.3.1 高校众创空间内部集成协同

高校众创空间可以集成高校的学术资源、专业设备资源。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打破了院系界限,形成跨学科交流氛围,推进了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同时利用图书馆、实验室、加工车间等实体空间构建低成本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直接推动了产学研相结合。实质性的创业资源、功能集成包括:高校的信息、技术、人才等软件条件和网络设备、图书资料、资金、管理能力等硬件条件;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大学生企业孵化器等。通过整合这些资源,为进入高校众创空间的项目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既为高校大学生运用日常所学的技术知识、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提供了条件,也为将来真正创业积累了实践经验。

2.3.2 高校众创空间外部校企协同

高校众创空间需借助企业力量形成协同互动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协同,吸收和嫁接社会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全链条创业服务、市场化管理功能。在众创空间平台中设置企业席位,承担资源配置等任务;探索企业与高校的共赢面,拓宽合作渠道,通过技术、项目、人才等多种合作模式,增进众创空间内校企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力度;对参与校企协同项目的师生给予及时激励,引进业界创业导师全程指导,充分运用校友资源,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

2.4 孵化能力提升机制

孵化能力提升机制是建立在前三个机制良好运行的基础之上的,高校众创空间要从法律法务、政策服務、投资融资、市场推广、产品营销、社群管理等各方面提供孵化功能,才能助力高校众创空间目标愿景的实现。因此也成为众创空间全过程服务的关键机制。

高校众创空间的孵化能力提升机制是有路径的。首先,高校众创空间提供物理空间、配套设施和创业扶持,组织创业团队入驻,或整合学生中的优秀科技创业成果给予资助和孵化,通过提供创业场地、完善配套设施、协办工商税务登记、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开展创业知识培训以及创业咨询辅导等方式,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使学生能够在自己开办的实体公司中总结提炼创业心得,切实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孵化能力机制的基本标准。其次,为提升孵化能力,注重吸引师生合作型创业团队进驻众创空间。师生合作创业项目的一大特点是,创业项目具有主导领域,每个项目都是基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在不同产业链闭环中的各个环节及全品类设计,师生创业团队以服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孵化科技成果,可以降低孵化难度,推动商业生态链的完整开发和建设。第三,众创空间依托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将拥有的高科技项目进行包装与孵化转化,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将科技成果付诸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更多的创新创业项目产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总之,孵化能力的提升机制,不能仅局限对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基本运行设施,应使高校众创空间真正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源泉,以降低创业风险,为走向真正创业开拓宽广道路作为提升机制的判断标准。

以上以众创精神培育为出发点,通过培育创业者良好的创业知识、意识以及技能等,凝练创业项目,形成较高层面的创业素质,构成机制的起点,功效向整个体系下方辐射。然后再从左侧出发,采取“网络”这种自组织和无边界的中间型组织形式,通过创客—创客—资源纵横向网络联结,形成创业网络嵌套机制;图中间的模块为集成服务基础平台,来自于创业网络组织方式提供的资源,与空间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形成集成服务基础平台,发挥与校内外异质资源整合与全链条服务功能,即创业异质协同机制。最后,三个机制良好运行,融合一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使孵化能力提升,共同支撑创业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涛.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与建设路径探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1-43.

[2] 任丹,何震.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高校“众创空间”的构建[J].传媒与教育,2016(1):134-137.

[3] Dunn,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J]. Technology Review,2005(9):115-117.

[4] 王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网络社会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5] MUHAMMAD R K.Mapping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of Saudi Arabia[J].World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9(1):28-54.

[6] RON A,RAHUL K.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3):306-333.

[7] 梁春生.房地产企业融资生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 陈夙.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35-43.

[9] 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127-128.

[10] 王迷迷.众创空间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的影响探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4):125-127.

[11] 魏亚平.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对接路径的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6):129-130.

猜你喜欢

众创空间运行机制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检察权透明运行机制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