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途径(连载一)

2017-04-12李京燕

地理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方向素养能力

李京燕

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古人“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就证明了地理学科起于观察实践的事实。因此,地理教育一贯重视地理实践。但限于各种条件,长期以来地理实践在基础教育中倡导多于行动,结果是道理越阐越明,行动越滞越后。如何通过地理教育真正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是新修订的地理课标的重要导向,也是本文的核心论题。本文力求通过理性分析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表象特征,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方向、途径以及评价思路提出相关建议,供同行交流探讨之用。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素养;途径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推进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说明,深化改革的教育方向,直指培养真正有能力服务社会的高品质的人。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理想,就必须把学生送进自然、社会和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动手、动脑学习,增长学以致用的真本领。

地理学科概括出四个核心素养,聚焦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学科本质,从观念层面、思维层面、实践层面认识人类生存的家园。其中地理实践力素养指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意志品质和能力,强调地理课程要进一步重视和落实“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特别强调“考察、调查、模拟实验”三个方向的实践力培养,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无疑是立足学科特点,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

为什么要重视地理实践力素养?如何通过地理教育真正落实地理实践力素养?对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表象特征、培养方向、培养途径以及评价思路如何认识?为便于思考,建立一个结构框架(如图1),本文进一步以此为线索,展开分析。

一、解读地理实践力素养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 之所以高度重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原因。

其一,国际地理育人方向的要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明确指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于,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积极面对并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种种环境问题。”实现这样的育人价值的关键是引导年轻人积极行动,并在行动中活跃起来,关注、欣赏这个世界,对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承担责任。而积极行动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这是全球地理教育的关注点。

其二,我国长期以来地理育人的缺欠。我国现状地理教学中,限于条件,行动实践非常欠缺,导致学生对立体世界感知不足,时空尺度认知较弱,学以致用自主探究力不足,制约着创造力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大力度关注实践力的培养。

其三,学习实效性研究结果的反思。美国学者曾经做过一项关于教学方式与学习保持率相关性研究,获得表1的统计结果。

研究表明,今天作为主旋律的课堂纸笔学习的主要教学方式—讲授、阅读、试听,属于被动式学习,学习吸收效率较低,而作为主动学习方式的讨论、实践,学习吸收效率高,这表明一个人的才能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个人的不断努力,磨砺出来的。只有不断训练扇动翅膀,才能学会飞翔。因此,实践过程的体验学习,对一个人的发展非常重要。

新课标提出的地理实践力与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关注的地理实践有什么差异?本次课标修订中提出的地理实践力,与以往倡导的地理实践学习相比,进一步限定了三个重点方向并强调通过落实促进素养的成长。含义是在继续坚持以往地理实践学习(课堂讨论、参观、研究性学习等)基础上,更加重视并落实“考察、调查、实验”的地理实践,目的是加强亲身行动体验的实践过程,减少纸上谈兵的“假实践”比重,培养具有内在意志品质、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独立生存本领的有用之人。

这里强调的考察,特指户外自然考察,主要倡导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际问题,考察内容包括对地理环境的观察、描述、欣赏;对自然现象的测量、取样、论证;对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分析、评判、建议等,在实践中训练五官感受力、想象力,激发好奇心、兴趣,触动热爱、感恩、保护大自然,感悟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情怀,能够学着读懂自然,学会生存、防避灾害的生存本领,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辨识方向,野外定位等使用基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这里强调的实验,特指模拟某种自然现象的模拟实验,实验环境可以是在校园内建立地理模拟实验室,进行仿真模拟实验,也可以是居住区附近或开发建设的野外实习基地中,在真实环境下选择局域空间进行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目的是训练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比较差异的科学试验方法,训练科学严谨的科研过程(包括设计、操作、观察现象、描述现象、记录等),提升地理科学素养。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是一门科学,地理科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走向定量化研究。

这里强调的社会调查,特指面对真实的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研究问题。通过设计问卷,采访、访谈,入户调研等社会调查的方法,客观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现象的规律。调查素养的提升表现在有能力设计访谈提纲,能够通过问卷的结果分析出区域差异,能够通过分析认识社会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规划建议,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内涵是指内在的品质,如积极行动的意识;从实践中获得基本感知,借助感知推断事实,实事求是论证的习惯;凡事动手做一做的行为;关注生活喜欢调查研究的习惯等。这样的意识、习惯、行为构成素养的本质内涵,它是一种意识、态度、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在大量实践体验訓练过程中,潜移默化积淀并内化为性格一部分的隐性的素质。地理学培养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安全意识;热爱、欣赏、感恩、敬畏等情感;好奇、激情、质疑、探究、实事求是等科学精神。

内涵的隐性素养品质,一定会有外显的特征,因此,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外在表现是指通过实践体现出来的操作层面上对现实问题的应对能力。如经常说某个人面对现实问题应对自如,能动性极强,这样的人不仅可以在复杂生活中独当一面,还能够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解决难题,这样的人即领军人物,这种自如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就是实践力的外显特征。这种特征的表现与其积累深厚的内在的意识、习惯、态度等息息相关。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就是希望通过实践体验性训练,形成习惯、意识,养成积极的态度与责任,最终有能力应对复杂的真世界。地理学训练的外显能力主要包括辨识方位、规划路线、防避灾害、野外独立生存能力等。

二、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方向

实践就是做起来,实践能力就是有方法做,能发现并解决问题,实践品质就是能坚持做,能不畏困难、有效合作、积极自信、实事求是地做。地理实践力是能力和品质集合成的素养。因此,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包括能力和品质两个方向。

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带学生走出教室到野外观光。一种习惯和意识的养成,一种积极心态的建立,一种意志品质的磨练,一种能力的外显,是需要有目标、有引导地训练而成。核心训练的方向和内容有什么?热爱是第一训练。热爱的基础是热情,一个人只有充满热情地对待自己生存的世界,充满好奇地渴望探索世界的未知,才可能具有动手动脑的行动激情。

意识与热情是培养方向之一。可以有三种策略,其一,通过实践技能操练提升意识,如测量岩层的产状,讲清楚意义,为什么要测量产状? 其二,通过走进自然多角度观察唤醒热情,通过走进社会调查访谈,唤醒对多样化世界的好奇,热情实际上是一个开发兴趣和好奇心的过程。对自然界、对充满差异的社会感兴趣和充满好奇,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接触是最好的刺激,因此,可以身临其境接触,也可以通过新技术将真实的自然情境带进生活,虚拟感受,唤醒内在的好奇。其三,可以动手进行一些模拟实验,在实验中发现习以为常中的不平常。

行动和习惯是培养方向之二。怎么培养?经常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行动情境,并在学生兴趣的支持下,给其行动的过程,在行动中养成行动的习惯。这里强调的行动,主要指考察、调查、实验三个方面,要通过刺激学生的好奇和提问,在问题推动下行动。如发现身边的社会问题,收听新闻,进行新闻播报,近距离野外考察,以及室内动手实验等。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支配,主动思考和体验。

思维和方法是培养方向之三。这里关注对空间思维综合认知的思维方式的训练,训练对复杂的立体空间世界的想象和认知力,如怎样确定方位,如何防避灾难等。这种训练必须到实际立体世界中去步量、触摸、感受、判别,这样的训练,与教室中的纸笔学习训练有很大区别,在教室通过“教”获得知识,是间接被动接受已知的过程,到真实世界中去通过“做”获得知识则是直接主动探究未知的过程。

总之,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方向关注意識、习惯、意志、情感等层面的品质以及思维、方法、行动层面的能力。(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方向素养能力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