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勃拉姆斯与约阿希姆

2017-04-12张婕

音乐爱好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舒曼

张婕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奥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钢琴家、作曲家。他继承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时期甚至更为早期的音乐传统,并注入新鲜的创作元素,所作的四部交响乐、四首协奏曲等大量经典作品给西方音乐艺术界留下了长远的影响。

在勃拉姆斯的生命中,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好友—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1831-1907),十九世纪著名的小提琴家、教育家、作曲家。在勃拉姆斯二十岁那年,他将尚无名气的勃拉姆斯介绍给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舒曼,使他进入主流音乐圈。随后勃拉姆斯名声日益见长,直至得到世人的认可,约阿希姆可谓是勃拉姆斯生命中的贵人。

时间回到1843年8月,年仅十二岁的约阿希姆就登上了莱比锡布商大厦音乐厅的舞台。那是约阿希姆在莱比锡的首次公演,由著名作曲家、亦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创办人门德尔松先生亲自给他伴奏。可惜的是,演出期间发生了一个扰人的小插曲,一位乐评人在舒曼创办的《新音乐》杂志中回忆道:“那天音乐会的下半场时,一阵火警警报的出现撕裂了他的演奏。尽管这位天赋迥异的少年尝试在逆境中抗争,可警报再一次响起,在观众中掀起了一番躁动。尽管如此,他收到的赞美仍旧跟他每次演出的收入一样丰厚。”那一天演出结束,约阿希姆结识了当时二十四岁的钢琴家、舒曼的夫人克拉拉。随后门德尔松带着约阿希姆去伦敦,亲自为他指挥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协奏曲向来被约阿希姆视作不可能完成而近乎放弃,但在那段时间内却成为了他演出频率最高的作品。

接下来的几年,约阿希姆与舒曼夫妇的交往逐渐深厚。1845年11月9日,舒曼突然急切地请求门德尔松帮忙,请约阿希姆顶替生病的克拉拉于两天后在德累斯顿举行的音乐会,可见舒曼对约阿希姆这份难能可贵的信任。克拉拉在音乐会后也就这位年仅十四岁的小提琴家惊喜表态:“小约阿希姆演奏的门德尔松新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可谓精彩绝伦!”舒曼夫妇对约阿希姆的帮助也逐步为他今后的音乐生涯铺平了道路。

随后,约阿希姆接受了布商大厦乐团的邀请,同意从1848年起在乐团全职工作,担任乐队副首席,同时开始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小提琴专业。然而,1847年门德尔松的去世给年轻的约阿希姆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他先后放弃了上述职位,离开伤心地,转而前往魏玛,跟随钢琴家、魏玛音乐学院创办人李斯特继续深造。李斯特教导约阿希姆音乐的合作,并在作曲上给予他许多启示。在魏玛的日子里,约阿希姆将自己所作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3)和《德梅特留斯序曲》(Op.6)献给了李斯特。

1853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还是无名乐者,在小提琴家雷门伊(Eduard Reményi)的巡回演出中负责钢琴伴奏。尽管当时勃拉姆斯已经创作了很多作品,但都未出版,当他与雷门伊的音乐旅程到达汉诺威时,勃拉姆斯和约阿希姆这两个年轻却逐渐变得伟大的灵魂终于碰撞到了一起——他们见面了。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惊奇地发现了他们在艺术观点和品位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于是一段长达数十年之久的友谊就此展开。

随后约阿希姆将自己艺术圈的好友介绍给勃拉姆斯。几个月后,勃拉姆斯便踏上了前往杜赛尔杜夫的火车,初次造访舒曼的寓所。当勃拉姆斯为舒曼演奏他所作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1)时,舒曼听到一半忍不住打断勃拉姆斯说:“我非常希望我的妻子克拉拉也能听到你的演奏!”于是勃拉姆斯第一次见到了克拉拉,也正是这一见,彻底改写了勃拉姆斯的人生轨迹……

舒曼在《新音乐杂志》上发表题为《新的道路》的文章,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勃拉姆斯的赞赏。而刚拜师于舒曼门下就受到如此高调、公开的表扬使勃拉姆斯甚至都有些顾虑:“您(舒曼)给予我的这份盛赞,我不知道自己能否符合公众对我的期待。最首要的,这促使我将极度慎重地选择将要出版的作品。”

舒曼夫妇、约阿希姆和勃拉姆斯之间感情逐渐深厚,成为人生挚交。舒曼 1853年创作了《小提琴与乐队狂想曲》(Op.131),請约阿希姆指出其乐稿中小提琴的演奏不便之处,并进行弓法标注。效仿其师,勃拉姆斯也为他的《第一钢琴奏鸣曲》(Op.1)向约阿希姆征询意见,师徒两人都将上述作品献给了约阿希姆。在舒曼的支持下,勃拉姆斯的作品于著名出版社Breitkopf & H?rtel问世了。

此后约阿希姆与勃拉姆斯之间的音乐交流从未中断过,虽然他们不住在同一个城市,却有着大量的书信往来,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就是这样长期以书信往来沟通的结果。1878年8月21日,勃拉姆斯将自己在奥地利P?rtschach的W?ther湖畔初步创作完成的小提琴协奏曲手稿寄给约阿希姆,后者对勃拉姆斯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议。例如,他建议勃拉姆斯在独奏声部比较弱的乐段里,将乐团弦乐低音声部改为拨弦演奏,以此来降低音量,获得与独奏声音更好的平衡。一些不太通顺的乐句经过约阿希姆的改动,也显得更为规整和出彩。针对有些演奏技术上特别困难的乐句,约阿希姆还特别为手小的演奏者附上了另一种演奏方案供选择。

勃拉姆斯将其键盘乐器的作曲思维模式用在小提琴独奏声部的音域音程以及和弦的设置上,使得有些地方演奏起来并不顺手。约阿希姆在一封回信中写道:“大部分非常令人满意,但是否能在一个气氛炽热的音乐厅内舒适惬意地演奏,在我自己真正试水之前,还不能给你完全肯定的答复。”在右手的弓法分配上,勃拉姆斯习惯运用连线划分乐句,在钢琴演奏中长句连线并无不妥,但弦乐器琴弓长度有限,有些位置如为了多演奏几个音而不换弓,会影响到音色质量,所以约阿希姆也根据弦乐演奏的特点对一些连线做了适度的调整。

整个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动。起初勃拉姆斯将这部协奏曲以交响曲的习惯写成四个乐章,后来他删去了中间两个乐章,以一个柔和的慢板取而代之,而末乐章鲜明的匈牙利风格则是为了身为匈牙利人的约阿希姆所写,因此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传统的三乐章协奏曲。

勃拉姆斯还在末乐章标题“Allegro giocoso”(活泼的快板)后面补充了“ma non troppo vivace”(但不要太过快速)的字样,否则“真的太难了!”(约阿希姆说)。约阿希姆最后在终稿上把建议速度定在每分钟104拍,就第三乐章技巧的复杂程度而言,演奏起来仍旧不易。当然,约阿希姆对三个乐章的速度建议是以他自己的演奏为参照,现在看来也许略微偏快,稍慢一些反而能够有更多的空间来展现作品的音乐细节和深度。

经过几个月的商讨与相互妥协,两人决定于1878年12月下旬在柏林音乐学院进行预演,勃拉姆斯为预演反复修正的乐队总谱和小提琴分谱在12月12日才送到约阿希姆手中。经过预演的经验总结,不断地优化作品,最后于1879年1月1日在莱比锡布商大厦正式首演。正如观众所期待的,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部分,而站在乐队指挥台上的正是勃拉姆斯本人。约阿希姆还在第一乐章后半段演奏了自己以不到半个月时间构思谱写的华彩段。

此后的1879年1月8日及14日,这部作品分别于布达佩斯和维也纳公演,在火车途中,约阿希姆继续修改完善已经演出过的华彩段。布达佩斯的公演仍是勃拉姆斯指挥,14日维也纳公演后,勃拉姆斯在信中写道:“华彩太美了,观众的掌声一直持续到我的尾声(Coda)。”(从华彩结束到乐章结束有一整面小提琴分谱的时长。)著名乐评人汉斯利克随即发表评论“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自贝多芬和门德尔松之后影响最为重大的作品”。到了6月,勃拉姆斯终于将他的手稿连同乐队总谱、小提琴分谱及钢琴版乐队缩谱一起寄给了他在柏林的出版社Simrock。10月初,这部作品的曲谱第一次出版问世了。

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两人共同为古典音乐界贡献的珍贵财富,也是小提琴艺术史上的瑰宝,其绝妙的旋律构思、精美的音乐语汇、多元的和声色彩、精湛的创作技法和严谨却不乏创新的曲式结构,确立了在众多小提琴作品中不可撼动的领头地位,与先前的贝多芬、门德尔松以及同时期的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不过,这段友情也一度出现过裂痕。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863年,约阿希姆与女中音歌唱家阿玛莉·施内怀斯(Amalie Schneeweiss)结婚了,“她非常有个人魅力,且对其丈夫的学生也很友善”,约阿希姆的一个学生曾在回忆录里如此写道。1864年,约阿希姆夫妇为他们诞生的儿子取名为约翰内斯(Johannes),来纪念与勃拉姆斯的深刻友情。但令人唏嘘的是,在这段維持了二十余年婚姻的最后几年,约阿希姆怀疑妻子阿玛莉与勃拉姆斯的出版社老板西姆洛克(Fritz Simrock)有不正当关系,因此与妻子分居。这个没有太多证据的丑闻导致阿玛莉的歌唱生涯一度严重受阻,而勃拉姆斯早已察觉到约阿希姆脾气上的古怪,听闻此事后,他作为少数支持阿玛莉的朋友,写信表示相信她的清白,并对她的处境满怀同情,认为约阿希姆无端的猜测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勃拉姆斯想以一篇真诚的长信来消除他们的猜疑,让两人破镜重圆,没想到事情却朝了相反的方向发展——这对夫妻闹上了法庭,阿玛莉将勃拉姆斯的信作为旁证在法庭上公开宣读以示清白,致使约阿希姆大发雷霆,立刻断绝了与勃拉姆斯的来往,最终约阿希姆与阿玛莉于1884年离婚。

直到1887年,勃拉姆斯在谱写《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Op.102)时,主动向约阿希姆写信征询技术上的意见,请求与他再次合作,约阿希姆欣然接受了。于是,因为一部作品的创作,他们俩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和严谨正如三十四年前他们的初见,两人的友情得以复合。这两位在西方音乐艺术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巨人,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为人类留下了极高价值的精神财富。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勃拉姆斯舒曼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门德尔松的诚实
伟大的音乐家勃拉姆斯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