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除了西湖,杭州还有温润的河

2017-04-12林之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杭州

林之

如果说西湖成就了杭州的气质,那么,大运河则打下了杭州繁盛经济的基础。

杭州河多,大运河、中河、东河、贴沙河、浣纱河、上塘河、西溪等生生不息的流水,就是杭城从古到今的呼吸。

河边有无以计数的埠头。从清晨的洗漱到夜色映衬下的情侣呢哝,河埠头的石缝里掩藏了多少岁月变迁和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在调和了温润的水气之后,又日日夜夜滋养着河边的杭州人。

进入杭州的门户

1870年1月16日,年轻的传教士美国人莱昂坐船沿着大运河进入杭州,船一直顺着城内的中河深入到市中心的万安码头。“一个河流遍布的城市”,这是杭州给他的第一印象,也是许多首次来杭州的外国人难以忘怀的景象。

1899年初春,英国女传教士、著名旅行家毕肖普夫人从上海坐船到杭州,不由得惊呼“进入杭州的那条运河美极了!”

她这样写道:“乡间的景色相当迷人,房屋、村庄、桑园、寺庙、树林、神龛和牌坊等,如走马灯一般在我们眼前经过。岸上的每棵树上都缠绕着紫藤属植物,一簇簇丁香花从树上挂下来,几乎触到水面。田里的大豆正在开花,草木青翠欲滴,我们犹如行走在画中一般……我的船静静地溯流而上,直至来到一个船闸跟前,从那儿我的船被提升到一条更加宽阔、直通杭州城内的水道。杭州城的三面都被运河环绕,并且还跟四通八达的其他可航运河连接。随处可见如画般美丽的石拱桥,可以沿着这些运河轻松抵达城内的大部分地区。”

杭州是座水城,除了西湖,还有许多条河道,日常的交通运输全靠这些河道里的船。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就是进入杭州的门户。

一个王朝的注脚

公元581年,杨坚把北周小皇帝赶下台,自己坐了龙椅,改国号隋,然而,这个王朝只存活了38年。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说,38年实在太短暂,短得来不及转身,可是正是这个短命王朝为中国留下了一条人工河——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大概是历代皇帝中口碑最差的了,好大喜功,骄奢残暴,但不能否认他有着宏大的帝王抱负。在那片年轻的国土上,他开始了大手笔的建设,同时也是大手笔的毁灭。

公元605年,刚刚登上皇帝宝座的隋炀帝下令开挖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其实,早在584年,他的父亲隋文帝就已经在北方开启了运河工程,而在隋炀帝手里,这项工程变成了举国大业,征调民工数百万人,男子不够就抓妇女,半年就开出了两千里的河道。

这一切,只是因为隋炀帝想下江南。那一年的8月15日,隋炀帝从洛阳启程,乘坐一艘巨大的龙舟,带着数千艘的船队和数万人的宫廷排场,心满意足地沿着运河向扬州进发。

这一次玩乐激起了隋炀帝的兴致,610年,他下令开挖长江以南的运河,这次的终点是杭州。

从长江边的镇江到杭州的江南河,“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了柳树,修建了离宫和粮仓。至此,杭州从一个江南小县走到历史前台。而这条大河,也成为一个王朝的注脚。

大运河工程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以一条人工运河连接起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正是这条大运河的开凿,使得南北交通空前活跃,畅通发达的水运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这条古老的人工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它不仅加强了隋唐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中原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因运河而繁盛

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起点,杭州成了东南交通的枢纽,也是各省货物集散的中心,明代时就有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商人长期住在杭州。

商业的发达使杭州成了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如果说西湖成就了杭州的城市气质,那么,大运河则打下了杭州繁盛经济的基础。所以人们常说,是运河哺育了杭州。

京杭大运河由杭州城北入城,流经城北一带时,留下一片热闹景象:運河沿岸商号林立,市井嘈杂,商店货栈仓库的后门就是码头,各种货物都在此地进进出出。有了运河,原本被隔在城墙以外的湖墅一带成了“银湖墅”。

以前,杭州几乎所有货物的进出都是走水路,不是来自城南的钱塘江,就是城北的运河码头。

杭州人章胜贤拍摄的一张老照片,让人们见识了三四十年前依然繁忙的运河景象:满满一船的缸甏(甏是杭州方言,指口小肚大的咸菜坛),正停在运河的码头旁,等着交易、卸货。

水缸,是旧时江南人家过日子最离不开的物件,盛水养鱼,栽花腌菜,老杭州话里有“锅儿缸灶”一词,用来代指人们的饮食起居。

旧时杭州的缸甏,大多是从江苏宜兴通过水路运过来的。这类陶制品,体大、价廉、易碎,如用车马运输,损耗较大,用船走水路运输的话,既便宜又稳当,而且还可以一直送到商铺旁的河埠头。杭州城里有“缸甏弄”“缸儿巷”,都是河旁的小巷,是旧时生活留下的印记。

杭州民谚“武林门外鱼担儿”,说的是城北卖鱼桥的水产市场。外乡水产大多运到这里卸货,每天清晨天还未亮,鱼贩子们就等候在码头,购买新鲜的鱼虾,等到太阳升起时,他们已经挑着鱼担儿,散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晚至20世纪70年代,卖鱼桥沿街尚有许多咸鲞(即咸的海鱼)店,走过时,能闻到空气里特殊的咸腥味。还有“米担儿”,杭州最大的粮食仓库都在运河沿岸。又何止“鱼担儿”“米担儿”,卖鱼桥是批发行集中的地方,这里一直以来都是运河上的储运中心。

商业的兴旺带动了这里的人气,卖鱼桥东侧有一座北宋时建的江涨桥,桥边有热闹的集市,南宋时就有“江涨东市”“江涨西市”之称。明朝时又在桥西建了座五界庙,每年春秋在这里搭台演戏,实际上,看戏的又何止船上的人。

清朝兴起海运,运河渐渐衰落,但江南纵横交错的水网依然维持着朴素的民间商业。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卖鱼桥仍是杭州最大的码头和仓储之地,络绎不绝的船只除了驳来水产,还有莲子、甘蔗、丝茧、药材等,又从这里运走一些绸缎、棉布、五金、瓷器。

那时卖鱼桥的桥洞不大,桥下走过大大小小的船,船上人常常需手扶着桥,慢慢通行。一是因为河道狭窄,二则来往船只太多,在此壅塞,反倒更显出了繁忙。

氤氲的民风

大運河入城后与一条城内运河连接,后者也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唐时称沙河,宋时称盐桥运河,如今人们叫它中河。

中河紧贴着御街(今中山路),长达十四五里,贯穿杭城南北,联通大运河和钱塘江,河道上曾经舟楫相望,航运极其繁忙。从大运河或钱塘江运进城里的货物,就在沿中河的埠头卸下,由等候在那里的码头挑夫送至货主商铺中。

百业繁兴的中山路一直是杭州商业的中心区,街上的货物集散都靠了这条河,各种货物从中河运到街上,散到各家作坊、店铺里,而百姓则出坊入市,在此购买各种日常用品。

河对于杭州有着特殊的意义,就像是杭州的命脉。因为河多,即便生活在城里,人们的来往交通似乎也偏爱舟楫。

每到春天,江南水乡的农妇们趁着农闲来杭州进庙烧香,她们坐着船一直沿运河进到城市的中心,在中河的埠头上了岸,就到了杭州城里最热闹的大街。

中河上的盐桥名头响亮,曾是盐船靠岸的码头,古时盐船多聚泊于此,桥东南有严州弄、徽州弄,就是当时徽严两帮盐商的聚居处。

盐桥古时也叫惠济桥,据传有蒋氏三兄弟,乐善好施,荒年开仓济众,里人感其德,在桥上建祠取名惠济。后来庙改名广福,桥也跟着改名为广福桥。

老盐桥上原先还有件有趣的事,桥东建有一座亭子,名叫“申明亭”,凡有婚姻等涉讼者,里正便在此亭中当众评理。桥不仅给居民以交通之便,也成了坊间的公众交流场所。

20世纪80年代,整治中河时重修盐桥,桥上刻“古惠济桥”,桥中央建挑檐六角小亭——庆余亭。清晨或傍晚,亭里有越剧迷在此吹拉弹唱,桥上更有许多锻炼的、乘凉的、看热闹的,闲闲地流溢着杭州气息。

杭州古老的民生在中河的中段更明显;它的北端曾设有粮仓、草料场以及驻防军营,几百年以后人们仍能从许多地名中去依稀辨识它们。

这条河的南段,则是另一种森严气象。它的南端一直流到皇城脚下,那里曾是南宋政府各种机构集中的地区,比如横跨中河的六部桥,南宋时朝廷六部(吏、户、兵、礼、刑、工)就位于此桥附近,桥东还设有“都亭驿”,是专门接待北使之所,凡北方来的使者,先在此驿站中安顿,然后才得以入宫朝见,故此桥又名“都亭驿桥”。那些刚刚来杭的外地人,站在六部桥上,就能感受到杭州的繁华了。

复活的河与消失的河

中河可以说是杭州的生命线,北宋著名大诗人苏东坡当年在杭州做官时,主持了中河的疏浚,百姓对此称赞不已。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河已经成了城里最大的露天排污沟,又黑又臭的河水,令路人掩鼻。1983年到1988年,全市大动员,对中河进行了全面的疏浚。

如今河边垂柳拂岸四时花香,还修复了多座古桥,一条古老的河又复活了。

除中河外,还有另外两条与它平行的河。

一是东河,位于中河东面,这是城郊农民运送蔬菜进城的主要河道,所以东河又叫“菜市河”,河上有菜市桥。

另一条是浣纱河,位于中河与西湖之间。最早的时候城内河流靠的是江水灌注,泥沙浑浊,经常淤塞,后来在涌金门附近开浣纱河,将西湖水引入城内。浣纱河边旧时遍植杨柳,捣衣声不绝,风吹柳低,拂过河埠头的浣纱女,使杭城平添了水乡风情。所谓“一水穿城,步步是景”。

1973年,这条河被填塞以修筑马路,上下三层,底层为排水暗沟,中层为防空洞,上层是马路,取名浣纱路,让后人偶尔可以多一些遥想。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杭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