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竹缘
2017-04-12张春波
张春波
傣家竹缘
张春波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淡雅、傲骨、气节这些恬淡的品质使竹清雅而脱俗,宁静而志远。如果说去蜀南竹海,是为了感受那一份清新飘逸、淡泊幽深的精神境界,那么到西双版纳的傣乡,则是体验竹的“俗”,因为润浸在青青翠绿中,“有竹”的生活便成为一种平凡。
“无竹不成寨”。自古以来,傣族就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善良、勇敢的傣族先祖帕雅桑目蒂为人们建造了一种适用又舒适的竹楼,特别适应湿热气候,既防潮,又防猛兽。青翠的竹林不仅渲染着西双版纳的青山绿水,也是傣族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处在热带雨林中的西双版纳,是竹子的世界,生长着大竹、甜竹、苦竹、泡竹、香竹、龙竹、过江竹等许多品种。西双版纳的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竹映溪流水更秀。清风拂过,翠竹摇曳,远处竹海汹涌、波涛万里,近处潺潺溪水、竹林清幽,心便沉醉在竹韵里……
晨曦,竹叶上挂满露珠,竹林青翠欲滴。没有先兆,没有声音,雾悄然而至,竹林清雾是那么的妙曼,那么的朦胧,宛若掩面含羞、亭亭玉立的姑娘。一座座傣家竹楼掩映在翠竹中,每户都以竹篱相隔,自成清幽恬静的院落。竹子葱郁,溪水清澈,雾中看来,好似仙境中的琼楼玉宇般迷人。夕阳黄昏,竹楼四周流淌着金色的阳光。倦鸟归林,炊烟袅袅,若隐若现,这是一幅绿色的画,也是一首抒情的诗。植根在这里的傣家人,竹是他们精神上的“诗意”,也是生活中的“柴火”。
傣家人爱竹,他们用竹建楼,用竹囤粮,用竹做箩筐、扁担,做床、做凳、做桌子,做杯、做碗、做筷子,还用竹筒做饭,做竹笋鸡……总而言之,有竹林的地方就一定有傣寨。竹林的掩映,澜沧江的滋养,柔情似水、能歌善舞的傣家儿女就像孔雀开屏一般美丽。
夏天,竹林遮住了火辣的阳光;冬日,竹林阻拦了凛冽的寒风。竹林的生活,对傣乡农家人来说,不是“竹林七贤”那种喝酒、纵歌,肆意酣畅的魏晋文人雅趣,如若男人没有烟抽、没有酒喝时,无须吟诗作赋直抒胸臆,只要一挥镰刀,去竹林砍根竹子卖了便可换回。一世竹缘,一条条细密的竹篾在傣家老人手里变成一件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竹制品,这是谋生的手艺,也是生活的乐趣。傣家妇女们头上戴的五彩斑斓的竹帽子,更是田间地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与竹为邻,傣乡农家人的生活是快乐的,朴实无华,是西双版纳大地上的一抹翠色!
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便是与竹子朝夕相处的日子。登上傣家竹楼,清风徐徐,那是千古的幽梦;一碗浓情竹筒酒,一杯竹茶洗心尘,一筒竹饭是情缘,一座竹楼满温馨;乘上竹筏,跟着流水走,听竹涛声声,看潇潇竹影,闻淡淡竹香……竹的灵魂就这样寓于西双版纳躯体的平常生活之中了。傣家竹缘,天地皆已醉,幸福有缘,尽在不言中……
(转载自《东方烟草报•金周刊》2016年10月30日13版)
中国有四亿个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人的家。每个家在中华美德的熏陶下,呈现出自己的家风,家风是中华美德的具体体现。
一、家风的核心——爱党、爱国、爱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一主旋律,“爱国主义从青少年抓起,这方面的工作是管长久,管根本的”。翻开几千年来中国历史画卷,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魂,那就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祖祖辈辈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柱,那就是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中华美德。
爱国爱家爱人民是老祖宗传下的中华美德之精华。观察一个家庭有无资产,并非庄园屋宇,而是看这户人家家风怎样、门风如何?子孙们厚不厚道,家风最大的传承就是热爱祖国。爱自己的祖国,不论是大人孩子,普通老百姓还是国家领导人,在祖国面前永远都是孩子,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尊严而献出生命。2012年,20国集团峰会在墨西哥召开,为方便各国领导人合影,主办国在地上放了张小型各国国旗贴,合影后大家都无察觉地踩在小国旗贴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小心捡起了在地上的中国国旗贴,细心包藏好。胡锦涛主席这一动作受到世界各国领袖的高度赞扬。爱国无大事小事之分,爱国不分大人小孩,爱国不分普通老百姓或者是领导人。任何一个人都是吮吸着母亲的乳汁长大的,任何一个人都是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成长起来的,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勇于献出一切。
当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把爱国放在一切之首,因为爱党爱国是千秋万代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家风的关键——爱国厚道诚信做人
家风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教育孩子厚道诚信本分做人,这是家风传承的根本。而家庭是第一阵地,每个家庭成员,特别是孩子的父母是第一责任人。
1.父母是表率。有个三年级小女孩常抹粉涂口红,穿着也很讲究,为了打扮,上学常常迟到。我问她为什么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