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探索
——以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为例
2017-04-11刘玉坤
刘玉坤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山东 莱芜 271100)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工作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既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又掌握工作一线所需要的操作技能,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必须同时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1]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最终结果是高职课堂上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过关,实践技能较差,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用人需要。面临这种局面,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项目化教学法是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隶属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范畴,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情境,教师和学生共同围绕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工作项目开展教学活动。[2]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变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全班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以教师指定的某个项目为中心,为了顺利完成该项目中的各个工作任务,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式学习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小组成员之间必需保持很好的交流沟通、团结合作。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项目化教学只适合运用在技能操作类型的课程中,并不适合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因此,在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国内有很多人曾在护理操作技能课程上尝试项目化教学模式,而对于基础理论课程的项目化教学研究和实践还很有限。“生物化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内容抽象枯燥、理论性强、难于理解记忆等特点,学生普遍反映学习难度大,并且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难以与护理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针对这个问题,莱芜职业技术学院自2014年起,积极开展“生物化学”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本文深入发掘这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与护理实践工作岗位的契合点,对课程大胆采取项目化教学改革,使高职护理“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护理工作岗位需要,使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一、根据新型护理岗位任职需求,改革高职“生物化学”教学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上岗、上岗就能顶岗。因此高职课堂教学与护理工作岗位任职需求之间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品牌大学的重要职能或者说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为区域社会提供优质的科技文化服务。”[3]49-50在“生物化学”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走出传统课堂,深入各级医院、疾控等单位开展岗位调研,与相关单位的医护岗位专家和技术骨干,就护理岗位任职需求和教学之间的联系等问题,反复多次进行交流研讨。最终由医护岗位一线专家和教师共同确定该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群为医院护士、社区护士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护士,并且共同对从事护理岗位实践工作过程中所必须达到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归纳梳理,确立改革后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掌握糖、脂、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以及调控机制;掌握酶的结构、功能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掌握人体生物氧化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掌握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在人体生化代谢反应中的作用。2.技能目标:讲、做、说、看。“能讲”——能够运用生化理论,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常见代谢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预防办法,并能够面向社区人群进行健康宣讲和指导。“能做”——能够独立阅读说明书,正确操作生化检测仪器,完成某些常用生化指标的测定。“能说”——能够说出常见疾病临床检查常用的生物化学指标有哪些,指标的临床意义和正常范围是什么。“能看”——能够为患者正确解读常见疾病的实验室生化检查报告单。3.素质目标: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职业态度;具有护理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职业素养;具备未病先防的职业意识,并积极倡导通过科学生活方式、合理营养膳食,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根据岗位任职需要,改革“生物化学”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从一线工作岗位调研收集回来的资料,以护理实际工作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以实际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对“生物化学”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组织,并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对传统“生物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课程改变了原有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线索的课程体系,转而根据护理岗位实际任职需要,以模拟真实情景下各项目中的职业活动为主线,重新整合设计教学内容,对原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序化重组、丰富扩充。
1.以解决岗位实际问题为导向,设计“生物化学”课程项目。新课程根据岗位任职需要的调研结果,从原课程体系中精选出“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生物氧化”“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维生素”和“肝生化”这些与岗位任职需要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并与从真实的岗位工作当中提取的各种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共设计3大学习项目,具体又可划分为8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中需要解决3-5个实际工作环节中面临的具体任务。整个课程下设30个具体工作任务,几乎囊括了护理工作岗位中与“生物化学”相关的所有工作任务。从表面上看,每个学习项目代表了一类临床常见疾病,各项目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实际上各项目中所需要的支撑知识却遵循着生物化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前后呼应。工作项目的设计首先由教师引导训练式项目入手,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设计式项目,遵循按照项目所含工作任务由单一到综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认知科学规律。项目设计与课时分配情况见表1。
2.以适应岗位需求为目标,增删教学内容。目前我国代谢类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新时期护理岗位要求医护工作者应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着力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努力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4]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护理工作者除了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具备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而这种健康教育既包括对患者和家属的小范围健康教育,又包括面向社区人群进行的大型健康宣讲。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中不但保留了原课程体系中“糖、脂、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规律“的相关知识,又新增添了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而导致的代谢类疾病的相关生化知识,对代谢类疾病的发生、复发和预防的相关知识都在相应的项目中有很好的体现。在新课程体系中不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专门设计工作任务,突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能力。代谢类疾病相关项目以及任务设计详见表2。此外,改革后的“生物化学”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将与岗位工作联系较少的“基因表达与调控”和“核酸代谢”相关知识进行了删减,将这部分知识放入“学生自主学习项目”,培养段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表1 新课程项目设计与课时分配(总36课时)
表2 代谢类疾病项目任务表
三、改革考评办法,建立与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生物化学”考核应多层次、多方面、全过程,突出职业能力素质。改革以后的考核评价体系更符合课程特点,突出能力考核,侧重对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正确理解并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岗位任职能力以及护理职业素养的考察。过程性考核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告知学生,并督促其改进,真正做到考教结合、以考促学。此外,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最后成绩不再单纯等于期末考试成绩,而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包括的范围很广,包括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走上讲台发言、模拟真实工作情境下分角色扮演、变学为教、课后撰写学习报告、实验课堂操作,实验报告完成,以及在学校组织的进社区实践活动中的健康宣教情况等。通过这些方法的考核,既可以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又达到了评价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通过改革,建立了以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生物化学”全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十分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护理岗位实践同步,使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能与职业所需紧密结合,努力实现课堂与岗位的无缝衔接。课程以护理实际工作为载体、从真实的岗位工作当中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要为导向,以护理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相对独立地完成各项目中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完成虚拟的项目任务过程中逐步实现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项目化教学把将来学生就业以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一线中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使学生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将来工作岗位要用到什么,在课堂上就练什么,使学生真真切切的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是工作过程之必需、之必要”。因此学生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从过去的“逼我学”转化为改革后的“我要学”。在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就“生物化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而言,学生们普遍反映课堂知识可以具体有效的应用于护理工作中,用人单位也对学生们“上岗即能顶岗”的素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通过此次项目化教学改革,实现了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真实的护理工作情境,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
[2]刘太闯,靳玲,王艳秋等.高职院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化工时刊,2011,(12).
[3]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4]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jc.gansu.gov.cn/art/2016/12/28/art_19502_294339.htm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