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家风如酒扑鼻香
2017-04-11戴轶凡
戴轶凡
(随笔)家风如酒扑鼻香
戴轶凡
如果把家庭比作是一所学校,那么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置身其间的学生。从小到大,从故乡到远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种叫做家风的东西时刻伴随着我们每个人身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即使离家千里万里,心中如有明灯照耀。
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早已渗透在我们的骨子里,浸染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自觉的行为习惯乃至于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其根基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原生大家庭里滋长出来的对每个成员寄托厚望的浓得化不开的关爱情感;其载体是一代又一代长辈们不厌其烦的教诲、耳提面命的指点、言传身教的行动、字里行间的规劝;其实质是保障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在家族中、社会上得以立足和家族传承发展的道德规范。
中国人历来讲究先修身齐家,再谈治国平天下,这让家风一头牵引着芸芸众生,一头维系着国家兴衰,所谓家国情怀,亦由此发端。古代讲“礼义仁智信”,今人曰“勤孝谦和思”,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发展道路,也造就了良好家风的不同形态和各异表述:或仁爱宽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邻里友爱;或克勤克俭,常念一粥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靠勤奋兴家聚业,讲节约精打细算;或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尽职敬事,诚信待人。凡此种种,都在无形中影响着最亲密的家人,让一代代后继者终身受益,其价值取之不尽,其力量用之不竭。
回想小时候,我的外婆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她虽然不识字,但总是给我讲她从上辈人那里听到的“甘罗十二为宰相”“岳母刺字”“王祥卧冰求鲤,孝心感动天地”等历史名人故事,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境界,激励我志存高远、好学上进;长期在农村生活、为人朴实敦厚的爷爷奶奶,则用他们一辈子的人生经验,向我传递“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吃亏是福”“百善孝当先”等做人处世的大道理;个性严肃古板的父亲军人出身,对我讲得最多的就是“谨开口,慢开言”“做人要厚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说到要做到,不能放空炮”,擅长书法的他每年都要在自创的春联上写下对家庭和睦、子女成材的美好希望;当行政干部的母亲深谙群众语言的精妙,经常拿生活中的例子教导我“家和万事兴”“不占小便宜”“做人做事清清白白”,颇为接地气。不管是他们自己的体会感悟还是来自于更上一代人的认知提炼,不管是亲切教诲、谆谆告诫还是热情鼓励、严格要求,不管是我懵懂无知年幼时,还是我如今离家在外20年,不管是在我的成长历程中,还是在我处理夫妻关系和教育女儿上,长辈们这些质朴甚至直白的人生心得、励志“鸡汤”和说教规矩,与当今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互通共融,持续对我释放着提醒提示、不敢不遵的巨大力量。
多年来,我谨记着低调做人、厚道待人的家训,淡泊名利,谦恭礼让,诚实守信,奋发自强,孝顺父母,珍爱家庭,逐渐磨砺成为一个领导认可、同事尊重、朋友信任、亲人满意的税务干部。静心回想点滴过往,正是这如陈年老酒般浓厚醇香的家风,在我并不平坦的前行道路上,时时刻刻起着“动力源”“护身符”“指南针”的作用,让我的人生增添了更多底气、志气,少走了很多弯路、岔路。
最为关键的是,我的家族长辈们嘴里是这样讲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随着家族开枝散叶,日益人丁兴旺,前辈先贤身上的优良品质积淀和传承下来,成为一个个小家庭乃至整个大家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行合一,代代相传,从不逾矩,这不光是我们家,也是中华大地上每一种有底蕴、有特色、有力量的良好家风,得以被后辈深切认同和坚定承袭的奥秘所在。
家风是宣言,揭示出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历史发展变迁背后的精神信仰;家风是纽带,凝聚着全体成员爱家、为家、共筑家园的情感力量;家风是标尺,对每个家庭成员量度言行举止,评判是非对错,责罚有过失的家人但不抛弃不放弃;家风是春雨,无声地给薪火相传的家族以呵护,给一代又一代的心灵以滋养。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纵观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中国历史,一种良好家风带来的大都是家庭子孝孙贤、家族名留后世的荣耀。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家风作为一个家族传承最闪亮耀眼的个性化标志,总是在历史时空的深处,恒久放射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