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山东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2017-04-11王华艳
王华艳
加速推进山东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王华艳
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凸显,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在区域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贡献越来越大。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才能不断推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
相比较而言,虽然山东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2015年,山东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8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4%,但距离国际通用的支柱产业比例5%还有一定差距,与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2%,低于同期山东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同期,广东、江苏、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分别为5.01%、5%和5.81%。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显示,2016年山东综合指数为74.98,较2015年下降幅度较大,与江苏、广东、浙江的距离在拉大。
挖掘阐发力度有待提升。对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缺乏统领全局的顶层设计,各地较为分散,没有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对传统文化内涵、价值的研究和阐发不够,存在“书斋气、经学气、玄谈气”,不够接地气、不够体现时代精神,与文化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不够。
社会组织、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社会力量投入文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各类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发育不够健全,文化服务走向市场、服务群众的渠道不够畅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文化品牌企业不多,产业链整合能力较弱,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2014年,山东规模以上文化服务业企业数量还不及广东一半,文化制造业企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企业也仅为广东的54%和55%。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对接机制有待完善。与先进地区相比,在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还存在欠缺,文化体制市场化改革任务依然艰巨,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反哺机制尚不健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对政府投入依赖程度较高。
文化与产业融合不足导致投资效率较低。文化与旅游、体育、科技、金融等相关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导致产业结构层次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投资效益较差。2014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613万元,居全国第一位,但文化产业增加值与投资总额比仅为0.84,较全国水平低0.17,比广东、浙江、江苏分别低2.04、0.97和0.47。
文化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国力和区域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加速推进山东传统文化发展,必须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培育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构筑良好文化产业生态,发展文化金融、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大力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批示精神,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契机,大力推进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断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加强整体规划研究,坚持整体规划、统筹运作,开展有效的资源调查、评估,加强全省传统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强对文化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的研究,强化跨区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利用市场机制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发展方向,形成结构层次合理的文化品牌体系。
二要大力培育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以曲阜文化产业园、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基地为龙头,促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园区优化管理,制定严格认证标准和程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园对文化产业的“孵化器”作用。以结构调整为带动,运用重组、联合、兼并等形式,组建一批综合能力强、业绩突出的名优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三要支持社会参与传统文化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培育和规范公益性文化类社会组织,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其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艺术创作、拓展文化交流渠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
四要构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机制。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共进。一方面,健全文化事业投入制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各类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发挥文化事业对文化产业的资源支撑和消费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构建文化产业对文化事业的反哺机制,灵活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政府采购、定向资助、专项奖励等政策措施,引导各类文化企业主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弥补文化事业投入不足。
五要促进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强渗透、强关联效应。世界上的知名品牌,约有半数来自技术研发,另外半数是靠文化内涵而形成。文化跨界融合,使文化符号价值、文化经营理念等向相关产业渗透,一方面有助于促进“美学增值”,增强商品的审美功能和精神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品牌塑造”,提升产业文化内涵和边际效应。推动文化发展不能就文化论文化,要统筹文化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实现文化经济一体化。
六要加强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借鉴省内外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推进山东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加速推进山东省文化产业的政企、政事分开,全方位实现管办分离。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经营机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扶持和引导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加快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事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大众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