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专业化视域下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7-04-11卜春梅
卜春梅 王 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专门力量,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其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现状
1953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提出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这被视为我国高校建立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开端。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日益走向成熟化和专业化。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身份作了明确的界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该文件还明确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即“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3];并确定了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3]根据这一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辅导员专业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其一,拥有独立的工作领域和专门的工作事务,具体工作范围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九个方面;其二,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接受过相关学科的专业培养和训练,并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转化为职业素养;其三,具有系统的职业伦理规范,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四,具有相应的学科属性,有正式权威的职业行会,拥有有影响力的专业平台,如全国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等。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这份文件为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高校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新形势下包括辅导员在内的全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纲领。该文件对“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的关注、关心,令人备受鼓舞。习近平指出:“要拓展选拔视野,抓好教育培训,强化实践锻炼,健全激励机制,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2]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顺应大势、深刻领会、积极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以更宽阔的视野来认识、实践自己的职业,从专业化的角度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明确自己的高校教师身份,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努力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与大学生同向同行同成长。
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取得了不小成绩,辅导员已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但也存在不足,影响或限制了辅导员这支队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作用的发挥。
(一)辅导员已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力量
随着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与深入,高校辅导员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专业化水平迅速提升、主体责任更加明晰,其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1.队伍规模化发展使辅导员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骨干力量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来,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发展迅速,从2004年的4万多人增加到2006年的近7万人,再到2014年的12.7万人。[5]从整体来看,全国高校专职辅导员数量不断增加,人数配备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队伍架构已基本形成。而且,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支持保障系统也不断完善;随着辅导员岗位吸引力的增加,辅导员新兵也在不断加入,辅导员队伍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发展梯次更趋合理。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人数比例最大、成员年龄最轻,已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一股强大力量。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最基层队伍,也是规模最大的队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不可少。辅导员的率先垂范,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对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敬业精神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对学习生活、教师、学校、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公平、诚信等价值理念也可以通过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自然而然地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
2.职业能力与专业水平提升使辅导员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门力量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同年,教育部颁布《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年计划》,2013年,教育部再次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 2007年,教育部建立首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后,各省市也纷纷建立省市级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与此同时,教育部设立辅导员骨干专项课题,实施“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建设计划,依托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招收优秀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每年举办辅导员工作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全国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等。上述种种举措,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明晰和提升拓宽了路径、提供了平台,提高了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授课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和现实面貌;辅导员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享有更优质的成长引领和生活服务,深入体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辅导员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技能水平的提高,可以帮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的基本内涵。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必将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辅导员掌握多层次、多类别的专业技能有助于其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
3.主体责任与认同感强化使辅导员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生力量
自教育部2008年启动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以来,千余名优秀辅导员入围,近百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受到了表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亲切接见了第五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2年,教育部凝练并发布了辅导员誓词,弘扬辅导员价值追求,宣传扩大了辅导员队伍的社会影响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提升了辅导员队伍的社会认同度和自我认同感。与此同时,辅导员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在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立德树人的光辉事业中,不断作出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奋发有为,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高校辅导员自我认同感的增强可以激发其职业热情,提升其爱岗敬业、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尽职尽责,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多面手”,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与学生及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在公共场合演讲的能力、就业指导的能力等。党和国家的重视,加速了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的主体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不断增强,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中,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生力量。
(二)发展中的问题
在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专业化发展受限、理论身份与实际身份存在差距、工作认可度低与工作效果不易评估等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辅导员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1.专业化发展受限
就字面含义来说,专业化是指专门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养、培训,进而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过程。《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明确提出,辅导员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职业能力特征。[3]在辅导员的选聘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高校能够严格坚持标准,选择品学兼优、能力较强的人员来担任辅导员,但是辅导员的专业来源却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相关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的专业化要求,因此从人员入口上看,辅导员专业化存在先天不足。专业吻合度低会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谨慎对待。[6]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同时,专业化培训不足也使辅导员在专业化能力提升上遇到瓶颈。此外,在专业职称晋升上存在的“三单”(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落实不彻底现象,也阻碍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2.理论身份与实际身份存在差距
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辅导员的理论身份与实际身份不统一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双肩挑”的定位与“万金油”的现实状态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指出了辅导员的“双肩挑”特点,即“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3],对辅导员身份给出了明确定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身份又是多重的。现行高校学生管理模式要求辅导员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践等方方面面,工作内容十分庞杂,相对高校专业教师和机关部处管理干部来说,辅导员的工作边界是笼统而模糊的。因此,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辅导员无处不在,行政色彩突出,核心职责不明确,成为推进各项工作的“万金油”。与此同时,学生工作在高校总体工作中又存在地位偏低、资源有限等情况。理论身份与实际身份的不统一,有限的工作资源和无限的工作责任,限制了高校辅导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降低了高校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3.工作认可度低、工作效果不易评估
相对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师,辅导员主要奋战在第二课堂,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方面的工作效果,包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贡献,都不易被明确评估。与此同时,辅导员工作量大、付出多,课堂内外、校园内外都有很多工作任务,大量的付出和模糊的评价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辅导员在工作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政治性工作的专业化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工作的专业性、规范性、深入性不强,如“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团建设最重要,但倾注精力最少,学生事务工作重要性偏低,但占用精力最多”[6]。这些问题同样影响着辅导员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动力与质量。
三、以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相关文件的下发,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新的强大力量。当前形势下,切实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强化辅导员政治意识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特征进行了概括:“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3]“政治强”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首要特点,对党和国家负责成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回溯历史,辅导员这一岗位的产生与国家的发展需求密不可分。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由清华大学首创,在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60条”)中,清华大学的政治辅导员经验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和推广。改革开放初期,政治辅导员制度又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多次批示,在事实上把这一制度提升到了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层面。辅导员工作关系到党的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多年来的辅导员工作实践表明,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好政治性,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因此,辅导员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学好思想政治理论,准确把握党中央的战略意图、目标方向,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工作中熟练结合党团建设工作要求、自身所在高校特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协同推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4],重申了高校专职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要求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例进行设置,推进“两双三单”(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职务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的保障激励机制,切实推动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人才是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需要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保障。通过辅导员的角色认同、职业能力提升、评价激励、晋升发展、成果展示等各环节的配套政策文件的制定,保证各政策支持平台间的相互衔接,把辅导员队伍纳入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可以不断完善辅导员选拔、培养、激励机制,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觉走专业化道路的内生动力,真正使辅导员在专业化建设中受益,在职业发展中提升获得感,进而促使辅导员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成为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进而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
3.深化辅导员队伍的系统培训
当前,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形式多样,既有主题报告、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又有工作沙龙、经验分享、素质拓展,还有学历提升、访学交流、挂职锻炼等。但是各地辅导员培训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有必要从更高的组织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与课程体系建设,使辅导员培训常态化、标准化、优质化,使辅导员培训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同时,也需要结合每位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知识能力、生涯目标、兴趣偏好等个性化特征,分层分类,深化系统培训,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的跃升。在系列培训中,政治性培训应为龙头,发挥主导作用。辅导员在立足第二课堂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向第一课堂延伸,参与课程建设,主动承担高校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公共选修课“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在这些课程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大学生价值塑造。辅导员也应加强自我培训,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特点,努力通过创新思维、学习技术等方式提升媒介运用能力与媒介素养,不断探索和遵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使工作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提升工作吸引力和实际效果。同时,也要把握课堂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正面教育方法;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7]
4.优化良师益友的示范作用
在帮助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发挥着“人生导师”的作用。当今时代,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阅历浅、经验少的大学生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困惑与问题。而大学生本身的成才愿望十分强烈,渴望得到切实的帮助。辅导员是大学生熟悉与信任的人,他们的及时指导和帮助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在校园学习生活中,辅导员能够“传道授业解惑”,也能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以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在春风化雨中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影响。而且“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情感认同既调控他们把自身正面情绪介入生活实践中,对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事件进行梳理和甄别,产生思想升华和情感共鸣;又为其行为认同打下坚实基础”[8]。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应自觉成为学生高尚品德养成的榜样,把握学生特点,贴近广大学生实际,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方法,在帮助大学生克服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影响学生。[9]
5.深度挖掘辅导员双重身份优势
辅导员是高校教育、管理育人的跨界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顺利推进和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具有鲜明的“双肩挑”的职业特色。辅导员的职业价值体现在立足第二课堂“主阵地”、联系第一课堂及社会、服务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等方面。“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建设、班级建设、帮困资助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中。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10]辅导员要在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将各项要求、工作安排、信息等及时传达给学生,还要随时关注和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了解并及时处理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将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作为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必须具有工作协调能力,能够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下积极协调学校块状管理结构中的教与学、教育与管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各种关系,发挥身份优势,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落细落小落实。
6.统筹整合相关资源
在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还应当注重对多方资源的统筹整合。加强高校内部两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协同,就是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的理论队伍,以辅导员等学生工作队伍为代表的实践队伍,各有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的资源互补性却存在不足。以辅导员为代表的实践队伍精于具体管理,而对于思想、理论的深度和思辨性则把握不到位,与理论队伍存在一定差距;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代表的理论队伍专业性较强,但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双方的联合互补,将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无缝对接,实现教育协同,做到两支队伍同向发力。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在同向同行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N].人民日报,2012-11-09(2).
[2]习近平在全国高 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2017-09-29].http://tv.cctv.com/2016/12/08/VIDE3Ky4l9A8gctd5awH LYoI161208.shtml.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2014-03-25)[2017-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2/s7060/201403/t20140327_167113.html.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2017-09-29].http://www.gov.cn/xinwn/2017-02/27/cntent_5182502.htm.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负责人就《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答记者问[EB/OL].(2014-04-04)[2017-09-2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271/201404/t20140404_166837.html.
[6]龚春蕾.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宋 伟涛.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N].中国教育报,2015-02-06(3).
[8]陈宏建,彭凤莲.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03-105.
[9]卜春梅,戚坚军.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71-72.
[10]冯 刚.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作用[J].北京教育(德育),2015(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