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内涵、机制与路径

2017-04-11张社强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

张社强

(广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09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内涵、机制与路径

张社强

(广东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广东广州 51009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文章在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建设;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部激励机制;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重点阐述了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即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育优质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搭建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 核心内涵 运行机制 实施路径

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已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因此,如何在深入理解和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内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与路径,是新形势下稳步推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这就更加凸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1]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并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是高等学校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热词”广为传播,全国各地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活动开展、资金支持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来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关注度不高、投入不足,对创新创业的内涵和本质理解不到位、不透彻。比如:简单地将学生在课外时间搞的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经营-消费”活动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把创新仅仅理解为“技术创新”,从而忽略了思想创新、意识创新;认为创业是理工科应该做的事,与自己专业无关,而创新创业教育就是简单地开设几门创新创业课,与专业教学无关,从而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知识教育、思想教育之外。[2]

那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把握呢?笔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师生转变教育观念,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目的,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构思新观点、创造新价值,成为我国高素质、高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当前,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和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一是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其主动适应社会;二是要合理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是要注重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感性体验;四是要依托创新创业研究机构提供厚实的学术支撑;五是要提供创新创业的方向和途径,诱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有别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更加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科学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高等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对促进高校把握现代教育改革的新趋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建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方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学科性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执行力强的运行机制,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功运转和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建设

创新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不断创新的高校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建设。首先,要把创新创业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目标,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群,全面开展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和较高的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发展打好扎实基础。同时,高校相关部门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在学校管理制度的设定和落实上把好关,注重制度的实用性和导向功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对接”。[3]其次,要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切入点,开展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因此,高校应成立相应的机构,以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挂帅,相关机构部门负责人参与组成领导小组,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对遇见的问题协调解决,确保学生课外创新创业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研究项目能够如期顺利开展。最后,高校要改变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承担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将创新、创业二者融入到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以方法与思维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性地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程。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授学生以渔”,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火花。

(二)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激励机制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是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和有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当前,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部激励机制,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要优化激励要素的配置,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参与主体进行动机激励。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通过发挥情感教育的动机激发功能,引发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造激情;又要通过优化校内的各种奖惩机制、创新课程与学分设置等激发师生间的创新创业互动和行为。同时,还要特别重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等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课堂外的创新创业动机激励机制。二是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方式与手段才能得以实现。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过程中,要准确分析学生主体的需求类型及其动机,有针对性地采取物质奖励或精神激励手段,这样就会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加有效。三是要确保激励过程的及时性和持续性。心理学家认为,对人们良好行为的及时激励能使其迅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并对自己获奖行为记忆深刻;而多次重复激励则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动力定型,进而养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因此,高校要确保学生所取得的创新创业成果能够得到及时顺畅的认定,以更有效地发挥激励的效果。[4]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模式,单凭高校一方力量很难完成。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灵活、又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还能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明确的方向及改革的途径和方式,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得以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当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家庭四方通力合作,打造“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通过创新创业集中管理,统筹校内外资源,完善高校创新创业保障机制。其中,政府要从政策制定、决策建议、平台搭建和资金扶持等方面,扮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者、扶持者和推动者角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着最前沿的实践经验和市场信息,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者和接受者,要主动为高校创新研究和创业实践提供项目支持、实践岗位等;高等学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和主角,应从师资配备、院系调整、部门职责、意识培养等方面全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经济支持和精神支撑,家庭特别是家长要转变观念,配合并支持孩子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探究新的实施路径。

(一)打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从跨学科的视角开展课程体系的设计。打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要考虑如何将创新创业的思想和理念有效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实现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使大学生创造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教学的方向之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生学习的总纲,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向。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其次,在具体实施上要重视不同学科的互补性与课程教学的特点,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科学合理、操作性强、内容多样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减少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还不够合理,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还不多,对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支撑不足。因此,我国各级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和研究人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通过项目立项和经费资助的方式鼓励他们将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凝练,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提供支持和参考。

(二)培育优质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5]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的设计,教育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及教育质量的最终提升,关键也在教师。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任务的紧迫性、教学目标的挑战性,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决定了这支队伍既要有广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创业实践经验。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任教师数量极度匮乏,对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的激励措施也不到位,这就造成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不深、不全面。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要加大投入,鼓励和支持本校创新创业专任教师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鼓励其真正走到创业第一线,积累创业实践经验,以“学者型创业家”的切身经历给大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课程内容,提升创新创业指导水平;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聘请那些成功的、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者、风险投资人等为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或讲座,传授其成功经验;要积极探索使校内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老师转岗为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构建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互补的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全方位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搭建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重在实践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精神需要经过相应实践活动才能够转化为其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要以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和竞赛参与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产学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6]当前,高校要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注入活力。首先,可以依托高校自身的重点实训室(实验室)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的重点实训室(实验室)拥有专业、设备、人才等诸多优势,是高校和企业有效对接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过“引进来”的形式,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顾问,为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指导与支持。其次,可以借助政府和企业,推动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大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可以亲身经历和感受大量的创业案例,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进而激发其创新创业兴趣。同时,创业孵化基地可以在资金和场地、咨询与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扶持,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最后,要依托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赛、“挑战杯”国家大赛和省级选拔赛等等,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人民日报[N].2014-8-19(第一版).

[2]文君.深化文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

[3]李伟铭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

[4]胡桃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8.

[6]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Z].2014.

G647.38

A

1007-9106(2017)04-0160-04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MYZX201632);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项目编号: 2015WTSCX115);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6年立项课题(课题编号:GDGZ16Y101)。

张社强(1977—),男,广东开放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理论与方法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大学生之歌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