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路
2017-04-11万吉琼
万吉琼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自贡 643000)
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困境与对策思路
万吉琼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自贡 643000)
邓小平群众观是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当前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在社会实践应用中遭遇困境,包括党员干部及官员们在理论与认识上的距离、理念与行动的不一致和工作目标与工作实际脱节等问题,而亟需采取合理可行、积极有效的对策,培养领导干部有更深的理论认识,有更多的实际行动,实行更严厉的党风党纪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等,以深入推动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改革,而确保党的群众观理论切实有效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
邓小平群众观;实践困境;对策思路
邓小平的群众观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立足实践的产物之一,其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客观性和科学性,深化了“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职责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我国转型期的发展和社会各层面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凸现出来,从而为党的执政能力和施政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群众观”路线落实上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对邓小平群众观的深入研究,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邓小平群众观概述
(一)邓小平群众观的形成基础。
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治政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的经验积累与总结,从而得到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其形成基础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一直以来,邓小平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观理论,并充分结合中国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现状,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不断提高群众观意识,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宗旨。因此,邓小平群众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这一理论基础的确立和重要成果的取得,对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方向。
2.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基础——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积累与总结。他指出:“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1]这一经验的总结,充分表明了一切依靠群众、紧密联系群众,是实现党的革命目标的阶梯和基石。
3.邓小平群众观的核心和精髓——“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这一思想从他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仆人式领导”观点中就清晰可见,比如他说:“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2]这一思想理念既是邓小平群众观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实践基础的主要内容,而被作为“核心和精髓”则进一步彰显出邓小平群众观扎根于民本思想的本质特征,从而也表明党的执政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社会基础。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群众观既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又结合了中国革命及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并充分融入了邓小平理论有关的核心思想,而形成了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及具有时代性的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党的事业发展之前提基础。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是特指某一个人、某一类人或某一群体的人;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即所有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精神生产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所有劳动者与社会成员的总和。故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党的发展和社会的阶级基础和主体力量。因此,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深刻地指出:“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2]同时,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1]。这充分表明,党的事业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也是与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判定一切工作的标准—党的含义和任务之核心内容。从国内外数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充分实现国家的利益。因此,邓小平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就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视之为“党的含义和任务”[2],由此可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由党的含义和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其核心内容,即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因此,每做一件事,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检验党的领导及工作作风的标准 ,也作为衡量人民当家作主程度的标准[3]。
3.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党的领导作用之实践举措。人民群众的劳动力即是社会的生产力,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原动力,而只有充分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其聪明智慧应用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邓小平指出,“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2]。因此,密切联系和依靠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贯彻落实“群众路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并 “因材施教”,才能正确而充分地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从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提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
二、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困境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等历届国家领导人不仅继承和发扬了群众观的理论,而且也不断推动群众观实践的发展和进步,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却有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们忘记了初心,不仅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发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的优良传统,而是走向了反面,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比如“四风问题”表现严重:一是形式主义——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真抓落实;二是官僚主义——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且看见功劳就抢,看见问题就躲,看见责任就推;三是享乐主义——安于现状、贪图安逸,慵懒疲沓,无创新精神;四是奢靡之风——大手大脚、铺张浪费,公私不分,与民争利,等等不良行为和作风,甚至还出现了“塌方式”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贪污腐败行为[4]。这使得邓小平群众观的实践陷入了困境之中,并可概括为以下三点主要表现:
(一)理论与认识有距离。
认识是思想和领悟能力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群观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产物。而目前邓小平群众观实践困境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有一些党员干部和政府官员们对邓小平群众观理论本身缺乏基本的认识和领悟,只是作为一种头脑里的知识和口头上的说辞,而并未从心里和思想上对这一理论有真实的认识,或者认识不到位,故不能将其内化成政治信仰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也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将其转化为行动,或者行动的力度不够。比如,邓小平提出“群众路线是反映群众要求,从群众角度出发,为群众谋求利益的重要理论成果”[5],但是由于一些党员干部们缺少深入地去理解和分析这一思想的深刻含义,也缺乏对“反映群众要求”、“从群众角度出发”和“为群众谋利益”等观点进行深入地思考和领悟,而一方面导致了前些年来官民矛盾的事件及社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在事件发生以后又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和解决方法。直至十八大以来,由于对“群众观”理论的认识得到强化和提高,才使得党的“群众观路线”在实践中的表现不断进步,但对于理论的认识深度和高度仍然是参差不齐,而且对于要缩小理论和认识之间距离,要把理论内化为认识,再转化为行动,则需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理念与行动不一致。
邓小平“群众观”始终强调,人民群众是受益者,是党和政府服务的对象,而党和政府则是人民的公仆。可以说,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我党“仆人式领导”的思想高度,而不同于历代君王“朕即天下”的统治思想是,即由后者“百姓”服务于“君王”的思想转变为了前者,即“君王”服务于“百姓”的理念,这是对于政治管理认识论上质的改变。这一政治理念也直接关乎到国家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重大转变。只是很遗憾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的党员干部并没有把这一宝贵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而依然喜欢做“塔尖型领导”,让“下面”的人服务于“上面”的人,让多数的百姓服务于少数的领导,甚至有一些单位或部门的“一把手”成为了要整个单位或部门为他个人效力的“君王”。这显然与邓小平的群众观理论是背道而驰的,也与党的国家现代化治理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故需要标本兼治地消除这种理念和行动不一致、甚至是反方向的现象。
(三)工作目标与工作实际脱节。
邓小平群众观强调,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工作目标。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真实地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和所有所虑,真实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工作目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官员只喜欢开会议、听汇报,做样子、摆架子,而不是下基层、察民情,找问题,想办法;或者即便有一些官员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办过一些好事,但也主要是出于自己政绩的需要和升官的目的,而非把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及作为工作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本来应该为社会提供经济发展、福利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安全和公平正义等社会公共品的公权力,却成为了有一些单位或部门的主要掌权者以权谋私的工具,甚至形成官商勾结的不良政治生态,而严重脱离了邓小平群众观的工作宗旨,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三、践行邓小平群众观的对策思路
面对党员干部和政府官员们在工作实践中脱离邓小平群众观的一些不良现象和存在的某些问题,也面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往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出现的新问题,包括人民群众对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与提高,需要对邓小平群众观的理论及其指导思想有更加深入细致的理解和掌握,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领悟,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以走出在实践中遭遇的困境,而更科学、更有效地应用于实践中,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党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谐发展及现代化发展。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
(一)加强更深的理论认识。
人类的实践证明,人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是先有思想、后有行动,思想对行动具有支配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威廉·詹姆士认为,“要弄清一个思想的意义,我们只须断定这思想会引起什么行动”[6],可见思想是行动的基础,行动是思想之后的结果 。因此,更加全面、深刻的地思想和认识邓小平的群观众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致产生“心动”到“行动”的效果,即不能只是从脑袋里进去、从口头里出来的文字,而是要成为从灵魂里进入、从行为上出来的行动。这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而且要根据社会实践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只有对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后,才能对它产生更多的信心,也才能够有更大的动力。故对邓小平群众观理论既能不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也不能照搬照抄,或画蛇添足;既要精确理解,精准把握,又要灵活应用,大胆探索。其中,要积极发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即在汲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群众观精髓的同时,又要不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谐发展观,特别是当前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及“中国梦”等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加深共产党人对群众观的认识,进入在理论的源头上扎根,以能在灵魂的深处“开花结果”,以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坚持正确的方向往前发展。
(二)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
要在践行邓小平群众观的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果效,除了要对其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外,还要主动积极地采取更多实际的行动。因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问题,矛盾和冲突无时不在,而且常常会出现旧的问题还未解决、新的问题却已出现的情况,所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一定要因时、因势、因由而不断地调整变化,切不能照搬照抄过去的经验和其他人的做法,更不能采取“自以为是”的拍脑袋、拍胸脯的工作方式。而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付出行动,充分地去了解社会的现状,多做社会调查,特别是多“接地气”,“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1],并实实在在地去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于人民的困难就必须毫不犹豫地采取办法,有步骤、有方法地加以解决”[1]。尤其是,社会矛盾冲突越多的地方,越是官员们应该采取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的时候,而不是绕弯子,逃避问题和推卸责任。比如,当前老百姓的上学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养老与社会福利及保险等等,都关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活保障,而需要党和政府“细心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7],需要党员干部和政府官员们有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即便遇到“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从而树立党和政府良好的社会形象”[1]。
(三)实行更严的党风党纪。
党风党纪的整顿是优化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的重要措施。开革开放以来,经历四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社会发展呈现繁荣景象。但是目前党风党纪问题仍然是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安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党纪是约束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的标准,党风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世界观在工作与活动中的表现,因此对于有违党纪、败坏党风的问题应该批评整顿,严加杜绝。首先,应该按照党的要求和标准,建立一支恪守党规党纪、爱国守法和爱民敬业的干部队伍;其次,应该按照合格党员的要求和标准,建设具有奉献精神、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高素质党员队伍;同时,要对违纪违法的行为绝不姑息迁就,“养虎为患”,而要“治病救人”和“惩前毖后”相结合,尤其对于那些侵害人民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件要给予严肃处理,绝不手软。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1];另外,要戒除“骄傲,专横,鲁莽,自作聪明,不同群众商量,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为了自己的威信而坚持错误”[3]的作风,并且也要“坚决批评和纠正各种脱离群众、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的错误”[1]。
(四)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
对于“信仰”的定义,虽有不同的版本,侧重点也略有所异,但总体来讲,“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崇拜,并用来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指南”[8]。对于没有信仰的人,通常被认为是没有人生目标和方向的人,故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说:“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土地上前进,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一样。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9]。
对于政治信仰,则是“人们对其所确认的体现终极政治价值对象的极度信奉和遵行”,而其“终极政治价值是指人们对某种政治理论、政治学说和政治制度或某政治人物高度信服和崇拜,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榜样坚定不移地遵循与执行”[10]。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在转型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个人主义、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于世,而冲击到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甚而造成了一些共产党员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唯利是图,精神空虚,任意妄为,不仅失去了党性,也失去了人性。
因此,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已成为党员干部和政府官员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统一思想和目标,也只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归正心思和行为,才能使人坚定不移地遵循和执行自己所高度信服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以达到体现终极政治价值的目标。其中,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也是切实践行邓小平群群众观的重要条件,而且其培养过程和培育手段包括了如前所述的三个方面,即加强更深的理论学习、采取更多的实际行动和实行更严的党纪党风,并需要用法治观念和制度为群众路线的实施保驾护航,以及开展具有人文情怀的引导和鼓励,从而提升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保证党的“行为的科学性”,并推动良好的政党社会形象的塑造[11],以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工作核心”的政治价值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长远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7;230;342;368.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217;219;257.
[3]陈立媛.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若干思想探析[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110.
[4]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EB/OL].(2015-01-12)[2016-08-12].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12/c1001-26367032.htm l.
[5]邓小平.当前西南工作的五个问题(1950年7月31日)[A].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编辑)[C].中央文献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06:216.
[6]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M].陈羽纶,孙瑞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6.
[7]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1977年8月18日)[A].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82.
[8]周隆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466.
[9]罗曼·罗兰回忆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135.
[10]王冬冬.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6-7.
[11]丁卫华.新时期中国政党文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152.
The PracticalDilemma of Deng Xiaoping’M assViewpoint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AN Ji-qiong
Deng Xiaoping’smass viewpoint takes “masses-centered”as the core values,emphasizing that people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progress,and believing the people,relying on the people,and uniting the people,which can arouse people’s enthusiasm,initiative and innovativeness,and lay solid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However,Deng Xiaoping’s mass viewpoint encounters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ocial practice,for example,the officials can not understand the theory deeply,their thoughts and action are not consistentwith each other and the social reality does notmatch its goal,etc.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active and effectivemeasures to foster furthe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leading cadres,and take more practical actions,such as stricter Party discipline,and higher political beliefs.In this way it can be helpful to promote the reform in line with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and ensure the effective guidance ofmass viewpoint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Deng Xiaoping'smass viewpoint;practical dilemma;countermeasures
A849
:A
:1674-5612(2017)02-0101-06
(责任编辑:赖方中)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邓小平群众观理论与当代实践的困境研究(SLQ2014B-10)
2017-01-11
万吉琼,(1970-),女,四川荣县人,四川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政治思想及对外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