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城镇化的路径研究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视角
2017-04-11董晓云
董晓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江苏 连云港 222003)
苏北城镇化的路径研究
——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视角
董晓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公共管理系 江苏 连云港 222003)
苏北城镇化是实现江苏整体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基于结构功能理论视角,探讨苏北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从经济、政治、制度和价值四个层面寻求苏北城镇化过程中的“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路径,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政策扶持保障居民的福利需求;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农民市民化提高进城农民的城市归属感。
苏北城镇化 适应功能 目标获取功能 整合功能 模式维护功能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苏北在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严格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转变思路,有的放矢,寻找新的突破口,集中精力,对重点城镇进行集中开发建设。
一、苏北城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作为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创建一种所谓的“巨型理论”,试图运用这种宏观理论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并构建一种整合型社会,规避社会冲突。在帕森斯的功能理论中,他提出整合社会需要四种功能,即适应(A)、目标获取(G)、整合(I)、模式维持(L)。“适应”指合理分配各种资源以适应环境,以经济及其功能为中心;“目标获取”指将目标进行细分,并运用所拥有资源逐步实现各个目标,以政治及其功能为中心;“整合”指协调社会系统的各个部门,达到协调一致的总体目标,以制度及规范为中心;“模式维持”指维持系统协调一致,以价值为中心。
实现苏北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苏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以顺利实现苏北城镇化。借鉴苏南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城镇化的成功经验,苏北城镇化过程中要处理好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的问题,即在空间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提升农民市民化的困境。在当前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苏北地区需结合自身区域、人文资源优势,实现苏北区域整合、均衡的发展目标。只有农民市民化才能保证苏北城镇化模式得以可持续的维护,即实现文化自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因此,苏北城镇化要达到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战略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是合理解决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问题。
二、苏北城镇化过程中的功能失调
(一)过于追求空间城镇化,忽略人的城镇化
“空间城镇化”指城镇化的工作重心聚焦于经营土地和开发房地产,使得土地开发粗放低效。苏北地区过于注重“空间城镇化”,从而导致苏北城镇化的片面发展,农民市民化即人的城镇化难以实现。
由于土地安置政策而被迫城镇化的农民,生活方式难以融入城镇,又由于空间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政策制度的改革,使得入城农民不能及时享有城市居民同样的公共服务。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人的城镇化进程难以同空间城镇化同步,农民的城镇归属感不高。
(二)土地流失导致农民被迫外出打工
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市净流入人口规模由2006年的11.12万减少到2013年的7.05万,累计人口净流出规模则从2006年的28.90万增加到2013年的77.35万。[1]在苏北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又无法在本地找到合适工作,导致他们被迫外出打工,从而出现所谓的“空城”。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认为,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而农民外出打工,并长期居住在外市,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导致这部分农民不愿回家,这实际上也是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的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苏北城镇化进程中,需解决如何吸引农民回城就业问题。
(三)缺乏产业支撑导致资源浪费
江苏省先后出台《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第二个《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13-2017)、《关于加快推动科技资源向苏北集聚的意见》、《加快苏北振兴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若干文件,有效缓解地区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企业较少、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苏南发达地区比较,苏北地区产业支撑力量仍较薄弱,必然导致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失地农民仍然难以就业。而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阻碍城镇化进程。
三、苏北城镇化的功能一体化分析
(一)苏北城镇化的适应功能
1.构建徐州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而徐州凭借其所处重要地理位置和综合经济实力,成为徐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因此,苏北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积极接收徐州的城市辐射作用。
构建徐州都市圈,有利于苏北城市实现产业空间联动和产城融合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徐州交通枢纽、物流、金融等方面功能,形成统一市场体系,避免城镇化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新型城镇化集约高效发展。利用徐州对苏北地区的“外在带动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增强产业支撑力量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撑,产业发展不均衡是苏北地区长期面临的问题,经济发展也较苏南地区落后。一方面,失地农民就业需求无法满足;另一方面,苏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较苏南地区差距较大,失地农民更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二)苏北城镇化的目标获取功能
1.合理规划,分级分类发展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良性发展的保障力量。合理规划苏北地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避免因盲目照抄其他地区城镇化经验而出现“空间城镇化”现象。
立足于苏北地区现状,制定和完善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同时完善乡村发展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苏北城镇化进程中,需要运用个别化视角,重点培育县域经济,优先扶持重点城镇发展。
2.提高居民社会管理的参与能力
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苏北城镇化进程中,离不开居民的积极参与。为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提高农村居民的城市归属感,实现农村居民的城市融入,应提高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社会管理意识和能力。一方面,以社区为单位,以网络、报纸等媒介,运用社区宣传或教育等方式,让农村居民意识自身的主人公身份,并参与社会管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征求民意,及时掌握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公共服务设施、城市融入等方面的需求。
(三)苏北城镇化的整合功能
1.推动制度改革
一是,改革户籍制度。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导致城乡发展落差较大,户籍制度是城市居民的制度保障,而农村居民却难以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因而,在苏北城镇化过程中,应积极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的城镇化。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在城镇化过程中应积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针对农地流转、征用、补偿等方面,合理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需求,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2.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失地农民进城之后,需要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社会发展成果。因而,在加大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加大对进城农民的服务投入,如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增强进城农民留在所在城市的意愿,促进农村居民城市融入,顺利实现“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促进苏北地区的整合均衡发展。
(四)苏北城镇化的模式维护功能
帕森斯在讨论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保持一致性时使用了“内化”一词,即公民将社会的制度规范自觉地变为行为的一部分。在苏北城镇化的过程中,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政策扶持保障了居民的福利需求;制度改革进一步维护了居民的合法权益。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的城镇化”,即要实现农民市民化,进城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保持一致,进城农民的城市归属感增强并自觉遵守相应制度规范。
一是,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相融合的系统教育体制。如免费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培训、进行公民教育等。二是,优化经济、政治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政治方面,以社区为单位,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公民意识,增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
苏北城镇化的过程需要实现AGIL功能一体化的目标。“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社会整合均衡发展的保证。
[1]陈雯.立足苏北人口实际 确定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
[2]张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4):23-26.
[3]沈正平.打造淮海城市群 优化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
[4]陈学法.苏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路径与创新[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4-115.
[5]张可元,沈正平,欧向军.苏北地区城镇化历程、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17-21.
[6]胡小武,赵红月.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发展批判——以江苏淮安为例[J].中国名城,2014(4):28-32.
[7]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103-110
[8]费宗惠,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F292
A
1007-9106(2017)07-0067-03
* 本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三等奖,获奖编号:JSSKL2015 SBO58。
董晓云(1985—),女,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