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研究

2017-04-11军,李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战略决策理政治国

傅 军,李 营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研究

傅 军,李 营

(中共聊城市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的种种挑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围绕着“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这一重大而基础的问题,以政治定力、科学治理、改革创新、民生为本为支柱,构建起了一个梦想、两个目标、四个全面、五大理念以及新型外交的治国理政战略新格局,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治国理政新体系。从整体维度和战略高度上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进行深刻认识、深入解读,为正确理解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部署打下思想基础。

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目前,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的研究日渐增多,如王伟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论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全面阐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和创新;[1]裴长洪、李程骅的《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指出习近平的经济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2]任建军的《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创新价值》,论证了习近平党建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容丰富、辩证统一的科学体系;[3]公丕祥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述要》对习近平的法治思想进行了系统探讨。[4]在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整体维度上、从战略高度上对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研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项战略决策都是其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来看,只有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才能更好的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进而克服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实现管理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因此,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当前治国理政的实践,分析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战略决策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战略决策的现实逻辑和思想脉络,才能深刻认识、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决策部署的精神实质,进而为正确理解和践行习总书记的决策打下基础。

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的逻辑起点

任何完整的思想体系,都必然有内在的建构逻辑。对逻辑起点的揭示和把握是从整体维度上把握一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逻辑起点。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当前中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一方面,国内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激发出中国内在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党内腐败从多发到蔓延、社会矛盾从偶发到群发、民众诉求日趋增强已经成为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5]如何解决伴随改革发展而来的种种问题,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国家,推动国家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就成了治国理政首先面临的时代难题。另一方面,国际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既成大国对中国崛起的遏制,使我们面临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困扰,国家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化,这就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以围堵打压的方式出现,且时常发生。如何破解国际发展难题,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格局,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大国治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些理论与时代紧密相关,顺应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邓小平理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基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方向;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这一关系到我国前途命运的问题。顺应时代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决策注定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成为集大成者。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战略布局越来越清晰,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战略决策构建的起点始终围绕着国家现实,其立足点在于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这一重大而基础的问题。在这一逻辑起点之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在实践中层层推进、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的思维脉络

大国复兴靠战略,大国竞争比拼的也是战略。科学的战略决策源于对历史和现实的理性认知以及对未来的合理规划,也来源于其内在的科学合理的思维脉络。大国的战略决策也必然是立足全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所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向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期待,回应时代的要求,勾勒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首选从认识上发力,统一共识,凝神聚力,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上来。继而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理念,一手抓学习教育活动,先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手抓惩治腐败,打虎拍蝇,改善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强化了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接着,制订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两个被称为“姊妹篇”的纲领性文件,把国家治理包括依法治国问题提到了改革总目标的高度。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由此可见,在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重构国家发展秩序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建设这样一个国家”这一重要而基础的问题进行创造性回答,逐步建构起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战略决策体系。换言之,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体系构建的思维脉络,始终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此为核心层层搭建,最终形成了以“两个一百年”目标为奋斗目标,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保障,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以构建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为民族复兴良好环境的战略决策体系。

(一)“中国梦”最大限度凝聚思想、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事关国家发展远景、目标与价值。关于这个问题,党中央一直在思考,从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到现在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建成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必然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需要有内在的动力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当前“思想分化”或“认同危机”现象愈演愈烈,国内国际经济政治面临重大考验,治国理政更需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而要凝聚力量,就必须在思想上达成最大共识、赢得广泛认同,寻求最大公约数。鉴于此,十八大之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为中国社会发展树立了旗帜,描绘了愿景,制定了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是居于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紧紧围绕着这个崇高奋斗目标精进展开。”[6]习总书记将中国梦的内涵高度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既是告诫全党全国人民不忘初心,告诫全党全国人民对当前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现实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给全党全国人民勾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指明奋斗的方向。“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提出,把国家、民族、个人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了一起,而且把党的历史使命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统一起来,把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与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行动纲领统一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梦的提出,有助于中国道路的认同,有助于中国力量的凝聚,有助于中国精神的振奋,有助于在当前形成奋发向上的国民心态,推动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体引领国家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梦”与“两个一百年”是远景与近景的关系,梦想与现实的关系。“中国梦”着重体现的是一种理想目标、精神追求,既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又融入个人和家庭元素;既接续了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又承载了我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中国梦”的价值重大,意义深远,但是最有价值的目标如果不能得到实现,那么也会失去激励作用。要发挥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号召作用,必须确定中国梦实现的方法步骤,在中国梦之下设立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以此引领民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基础。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实际上,“两个一百年”就是现实中引领我们在各个领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个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二个层次的目标。

通过“两个一百年”目标,把远景目标与人民的现实需求连接在一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动力源泉,鼓舞干劲,激发热情,调动社会的积极性,为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生机和活力。

(三)“四个全面”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战略保证

“四个全面”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战略构建。从十八大到2014年底,经过两年多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跃然而出。它不仅描绘了美好的战略愿景,还勾勒出了走向未来的战略路线图。其中每一个“全面”,都是推进中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抓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坚实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目标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之源、法治保障和领导保证。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理论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立了实现中国梦的行动纲领,使我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四个全面”的全力推进把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与社会需要的和谐、秩序有机统一起来,为建设一个活而有序的国家排兵布阵。因此,“四个全面”绝不是简单的话语排比,而是有机联系、科学统筹、一体双翼、三足鼎立。明确了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总框架,既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民族、国家、人民合为一体的强烈使命意识和天下情怀,更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

(四)“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未来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8]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严峻,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从国内看,“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继续沿用原有的发展理念必然是行不通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为此,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9]“五大发展理念”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辅相成、有机统一。

五大理念的提出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对于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成为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10]

(五)新型国际关系构建民族振兴的良好外部环境

内政是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形成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没有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不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离不开对于国际关系的谋划,离不开外交战略的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正确研判国际局势,提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变革的世界,是一个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的世界,是一个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世界,是一个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并朝着有利于和平与发展方向变化的世界。”[11]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加强了外交的战略谋划。一方面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另一方面,在美国重返亚洲频频向中国施压时冷静沉着应对,刚柔并济参与全球治理,不断彰显中国智慧,不断突出中国方案,使我国外交工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12]

三、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决策的战略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政治定力保障国家的发展方向,科学治理确保国家发展的和谐稳定,改革创新提供国家发展的动力,民生为本立足国家发展的根基,这四个方面是保证大厦稳固的根本。

(一)以坚定的政治定力确保大局不偏方向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决策体系形成的过程中,始终把中国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性问题,紧抓不放,旗帜鲜明。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种涉及根本、涉及长远、涉及方向性的问题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一方面在坚持党的领导上展示出强大的政治定力。党兴则国家兴民族兴,党强则国家强民族强,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治国理政实践的有序推进,都是在党的坚定领导下得以顺利循序展开。为确保党的纯洁性,发挥党的领导作用,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对坚持党的领导不断赋予新的内涵,进一步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新论断,开创了治国理政新局面。坚持以从严治党为重点,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起点,紧紧抓住作风建设这个纽带,强化四个意识,切实推进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建设,确保“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等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13]只要“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14]党的领导始终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形成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展示了强大政治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鲜明指出,无论如何深化改革、无论怎样变革创新,都不能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问题,涉及前进方向和具体路径,是关系治国理政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在习近平看来,唯有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稳定中国、成就中国,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线和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始终都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这条主线,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路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的根本支柱。

(二)以科学的治理理念提升国家治理水平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7476美元,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快速发展积累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等等。通过对当前处于转型阶段的国家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阶段由于人口红利、管理优势的消失,确实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但是,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决定一个国家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不是人均收入,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有些国家由于治理能力无法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在这一历史阶段才陷入经济停滞、就业困难、政治动荡等困境。我国正处于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阶段,如何顺利跨过这一时期,实现既定目标,就成了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这必然要求我国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此,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就必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战略高度上第一次把治理好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命题摆到了全党面前,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起设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随后治国理政的诸多战略决策都围绕着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层层展开,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价值,这条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迥异、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之路,支撑起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大厦,全面驱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以全面改革激活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执行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实现宏伟蓝图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只能走变革创新的路。这样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才能通过不断的变革创新得以解决,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的构建,始终注重通过理念变革夯实创新基础。治国理政思想先行,中国梦的提出凝聚共识,凝聚思想,进而凝聚力量,五大理念的深刻阐述转变旧有思维,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奠定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国现实问题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例如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执政新境界等。在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紧抓关键环节,大胆创新求突破。十八大以来,改革举措出台数量之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财政金融改革稳中提速,扶贫攻坚稳扎稳打,污染防治计划逐步落实……矛头始终指向关键领域,以此带动全面改革的深入进行,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激发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带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四)以民生为本凝聚民族复兴的力量

民族的复兴不仅要靠梦想的激励、科学的治理、合理的战略布局,还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就必须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汇集起13亿人民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集中国力量,对内而言,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民心放在优先考量的位置,让民意充分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中;对外而言,就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借势发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汇聚起国内外积极向上的强大能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最多的就是“民心”一词,治国理政战略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推动国家发展,提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等新时期的执政理念,让亿万人民看到了共享发展成果的希望,增强了民众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凝聚了民族复兴的力量。对外,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避免对抗、寻求合作、积极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以赢得世界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战略决策,以国内外现实环境的正确研判为基础,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如何建设这个国家”为逻辑起点,以政治定力、科学治理、改革创新、民生为本为支柱,构建起了一个梦想,两个目标,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及新型外交的治国理政战略决策。这个战略决策体系深植于中国实践之中,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具备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决策立意深远,内涵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这个战略决策必将会引领我们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王伟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成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15(10).

[2]裴长洪,李程骅.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5(02).

[3]任建军.习近平党建思想的科学体系与创新价值[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4]公丕祥.习近平法治思想述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05).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25.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7]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 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28/c64094-24759793-2.html,2014-03-27.

[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9]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N].人民日报,2016-01-01.

[10]任理轩.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5-11-04.

[11]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 ,2014-11-30.

[12]荣开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维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03).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从严治党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作风建设要求融入党的制度建设代表党中央向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N].人民日报,2014-07-01.

[14]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编辑:邵西梅

D630.9

A

2095-7238(2017)02-0014-06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2.003

2016-10-16

山东省党校系统课题“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研究”(2016S099)阶段性成果。

傅军(1963-),男,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教授(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李营(1987-),女,中共聊城市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理政治国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中原突围是毛泽东的伟大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战略决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