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双柏实践
2017-04-11中共云南省双柏县委书记
中共云南省双柏县委书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柏是云南连片特困地区91个片区县之一,是滇西片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双柏县始终锁定到2017年实现2个贫困乡、22个贫困行政村,467个贫困自然村出列,4353户15817名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下最大决心、举全县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实现脱贫摘帽目标的制约因素
基础差、底子薄。受历史、自然、文化、交通等客观因素影响,民族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医疗、文化、通信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群众饮水难、出行难、增收难等问题较为突出;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基础差、底子薄是完成脱贫任务的最大“短板”。
产业小、支撑弱。由于县域经济发育不够完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小、散、弱现状多年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聚集发展程度较低,很多农村产业还处于“小打小闹、自给自足”阶段,难以形成优势产业、致富产业,以致贫困群众脱贫无源头活水。
投入少、资金缺。受综合经济实力弱、财政“穷”的制约,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战目标任务极不适应。多年来,扶贫资金投入虽然总量不小,但仍然无法满足脱贫攻坚战的需求,扶贫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已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大困难。
文化低、观念差。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文化、科技滞后,加之受大山阻隔和代际传递影响,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安贫乐道、小进即满,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不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意识,满足食能果腹、衣可蔽体。
决战脱贫攻坚的双柏实践
“军令状”“指挥棒”并重,用情用心用力抓脱贫。始终聚焦脱贫摘帽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任务、级级压紧责任,立下“军令状”、作出“承诺书”,先后调整充实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脱贫攻坚纪律专项巡查小组。县委、县政府与8个乡镇党委、政府和县级85家挂包单位签订了脱贫攻坚“双责任书”“双承诺书”,形成了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督查问责跟进到哪里、纪律作风巡查到哪里、奖优惩劣兑现到哪里的问责机制,形成了贫困乡镇不摘帽挂点领导不脱钩、贫困村不出列包村部门不脱钩、贫困户不脱贫联户干部不脱钩的考核评价机制,动员和引导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用情用心用力抓脱贫。
“稳增长”“补短板”并重,精准精细精实抓脱贫。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五网”建设大会战等重大机遇,谋划并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着力破解制约全县跨越发展、阻碍脱贫攻坚步伐的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瓶颈。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45.9%,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从4976公里增加到6034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基本实现,一大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灌溉保证率达到35.8%,城镇化率达30%。
“挪穷窝”“换穷业”并重,宜居宜业宜乐抓脱贫。聚焦2307户8236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因人因地因户制宜,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按照进城购房、乡镇集中安置、中心村集中安置、就近就地插花安置“四种方式”,分别给予9万元、8万元、7万元、6万元的资金补助,并享受6万元的3年免息政策性贴息贷款;针对农村危房量大面广的实际,出台《双柏县扶持农村民居提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每户给予5~10万元、贷款周期3~5年的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切实把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解决好。同时,对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均5000元安排产业扶持资金,发展“短平快”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1~2个产业项目,每户贫困户有1项增收产业。大力实施扶持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2016年到2018年,扶持6000户特色产业重点户,每户给予5~10万元、贷款周期3~5年的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全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扶志气”“斩穷根”并重,重志重教重技抓脱贫。针对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突出,习惯安贫乐道、穷家难抛、穷业难舍等问题,通过发动挂包联户干部走村串户答疑解惑、宣讲政策,依托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造势、舆论引导,编印4万余册《双柏县脱贫攻坚政策口袋书》发放给全县各级各部门干部职工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挂包干部和所有农户,营造全社会抓脱贫、干脱贫、攻脱贫的浓厚氛围,坚定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的信心和决心。
“硬投入”“挂包帮”并重,借势借策借力抓脱贫。坚持用足用活中央及省州脱贫攻坚政策,借势借策借力抓脱贫。2015年以来,共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842.18万元。通过组建脱贫攻坚融资贷平台,加大金融扶贫和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全县扶贫贷款2.27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达12.7亿元。同时,充分借助省内外“挂包帮”的机遇,向30多家省直部门汇报争取解决项目40个、资金1.5亿多元;先后促成南京大学2次到双柏召开定点帮扶座谈会,教育、人才、智库等协议帮扶事项20余项,实现了“挂包帮、转走访”全覆盖。
“抓党建”“抓扶贫”并重,同心同力同向抓脱贫。抓住县乡党委和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真正把有拼劲、懂扶贫、会扶贫、能吃苦的优秀干部选入县、乡、村三级领导班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证。抓好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延伸工程,全县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100%实现了新建、重建,70%以上的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建起活动室。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15年底全县农村村级集体经济达到293.3万元,有71个村(社区)开展“股份合作经济”项目90个,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消除。发放“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5100万元,培育党员致富先锋627名,直接带动2000多名贫困群众扩大产业发展。
通过两年多的决战苦战,双柏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排名从2012年的第41位上升到2015年的第14位,是全州唯一连续4年排名进入全省前50位的县市。2015年全县实现脱贫人口4377人,大麦地镇、独田乡2个乡镇和7个有贫困人口的非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出列,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被省委、省政府评定为A级。
决胜全面小康征程中的不懈奋斗
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双柏县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坚持如期打赢“攻坚战”与长期打好“巩固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千方百计稳增长,壮大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抓好中央及省州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千方百计抓好稳增长、稳工业、稳投资、稳收支的各项工作,通过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争取让更多财政资金投入到基层脱贫、民生等领域。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县GDP增长保持11%以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厚实、充裕的资金支持、实力支持。
全力以赴打基础,持续夯实发展后劲。“十三五”期间,围绕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的目标,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省委、省政府实施“五网”建设大会战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抓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实施自然村通畅工程,认真实施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认真抓好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致力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夯实基础。
因地制宜扬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立足双柏资源禀赋和民族文化特色优势,抓好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绿色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重点产业发展,在产业项目招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下功夫,认真实施好“四大重点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四大重点产业”占全县GDP比重达80%以上,真正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品牌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学统筹建城乡,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立足规划引领、体现民族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在抓好县城妥甸休闲旅游小镇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特色小镇建设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以实施“七改三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确保到2020年打造5个特色小镇和100个美丽宜居乡村。
积极稳妥推改革,汇聚跨超发展活力。始终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未雨绸缪重生态,守住蓝天碧水绿地。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筑牢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强化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行最严格的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让生态始终成为双柏最靓丽的名片,让绿色成为双柏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