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擦亮大理民族历史生态文化金字品牌

2017-04-11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族大理民族

文 中共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

云南日报特邀理论撰稿人、本刊特约编委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文献名邦,厚重的历史积淀、浓郁的民族风情、独特的人文景观,使我们拥有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特别是2015年1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工作,详细了解了大理的历史、白族的文化、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大理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吟诵“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诗句,赞美民族文化瑰宝《五朵金花》,令我们倍感振奋、无比自豪。

大理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大理各族人民创造了文化的辉煌,文化成就了大理的特质。大理作为民族地区,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是文化资源的聚宝盆,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多样性非常突出。

集民族、历史、风光三位一体。大理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历史上著名的南诏国、大理国都曾在大理建都,是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理作为古都级城市的历史长达510余年,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那份厚重感,是西南边疆云南地区其他城市所不能代替的。大理境内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是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概括了云南古代史实的四个历史典故,都出自大理;早在先秦时期,白族先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开辟了一条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蜀身毒道,连接中国、缅甸、泰国、印度,直至地中海地区,使云南成为古老中国最早的开放前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出土文物琳琅满目,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古建筑保存完整,南诏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石窟、《南诏图传》《张胜温画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历史瑰宝彰显了大理文化的厚度和高度。大理风光秀美,气候得天独厚,拥有苍山洱海这一壮丽景观。如今,大理是一个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内地十佳宜居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等多项桂冠于一身的旅游度假休闲康体胜地,是一座可以放松心灵的山水之城、一个宜居宜业的诗意家园、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天然氧吧。

拥有丰富绚丽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大理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种类繁多的戏剧种类,造型各异的民居建筑和妙趣横生的风俗礼仪上。从白族的“霸王鞭舞”“八角鼓”,到彝族的“跳菜打歌”“跳月”;从葫芦笙、马布,到口弦、月琴;从白文“山花碑”,到三七一五句式的白族调、大本曲和“吹吹腔”,再到新兴的白族剧种“白剧”;从大理“三月街”、石宝山歌会、本主节、二月八,到“绕三灵”彝族火把节等,都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同时,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重居民院、两房一耳、一方三墙为代表的白族民居以及白族民居彩绘风格显著。以鹤庆的金银制品、剑川的木雕文化、宾川的土陶、洱源的凤羽砚台和大理石艺术、巍山的扎染和刺绣为代表的“金木土石布”文化艺术工艺,是大理各族群众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瑰宝。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精品剧目不断涌现,一部《五朵金花》,使人对大理一见钟情;一曲《小河淌水》,使人对大理如痴如醉。如今,大型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并于2016年7月代表云南赴北京参加全国首次基层院团戏剧会演,引起强烈反响;《榆城圣母》在云南省第13届新剧目展演中囊括了戏剧类所有奖项的最高奖;《南涧跳菜》节目到英国演出,并登上2016年央视春晚舞台。

呈现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民族特质。历史上,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汇点,处于汉文化的西南边缘、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和东南亚小乘佛教文化的北部边缘三大文化交汇地带。大理先民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原文化、秦蜀文化、古越文化、荆楚文化、吐蕃文化和古印度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人文荟萃、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这一开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区域文化特征,推动了大理文明进程,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博得了“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典范”等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理各族人民在共同奋斗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中,休戚与共、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文化素养深厚,历史传统悠久,群众基础牢固,大理成为各民族融合的乐园、多元文化交融的乐土。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佛教文化,展现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5大宗教以及白族独有的本主信仰、彝族独有的土主信仰和谐共存、相容并济的景象。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南诏德化碑等历史遗存,集中体现了大理人民的宽广博大、大气包容的胸襟。同时,大理自然风光闻名古今、驰名中外,千百年来,大理人以苍山洱海为伴、以苍山洱海为美、以苍山洱海为魂。苍山的雄浑、壮美、气概,赋予大理人至善、至纯、至高的精神。洱海的灵动、亲和、奔涌、包容,孕育大理人和睦、和美、和善的特征。近年来,大理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不断增强,国际影会、茶花兰花博览会等文化品牌享誉国内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一批文化名家旅居大理,激发灵感,激情创作,形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进一步做大做强大理民族文化品牌的路径探寻

近年来,大理州紧紧围绕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民族文化强州”的目标,扎实推进“文化立州”战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取得新成绩。大理的发展必须打好民族特色品牌,走品牌化之路,打造精品文化、特色文化和品牌文化,为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奠定更为深厚的文化根基。

擦亮“文献名邦”历史文化品牌。广泛收集整理南诏时期、大理国、茶马古道、滇西抗战等重要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并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读史、认史、懂史。对大理州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加强对民族传统经典、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族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索整理与保护传承,准确掌握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时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挖掘大理的民族文化资源,理清文化资源保护的脉络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加强对重点文物和古建筑、古街区、古村落、古遗迹的抢救和保护,启动一批文物单位的保护工作,保持古迹风貌,留住文化根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技艺文化、舌尖文化,彰显古城、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古树魅力,挖掘和增强大理古城和巍山古城两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辐射力,紧紧围绕大理古城白族文化古都、美景古都、旅游古都、购物古都等来做文章。

擦亮“风情大理”民族民俗品牌。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少数民族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和民族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打造少数民族文化品牌和艺术精品。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民族特色非遗项目,培养传统技艺人才,加强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逐步实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永续发展。建立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体系,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保护利用,支持各地开展传统民族节日展演活动,让三月街民族节、白族绕三灵、大理国际影会、漾濞核桃节、巍山小吃节、宾川水果文化节和剑川石宝山歌会、南涧跳菜、弥渡花灯历久弥新。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剑川木雕、鹤庆银铜器加工、巍山扎染等特色产业园区;围绕重点旅游线路和主要景区景点,建设综合性购物平台,发展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发展“互联网+旅游商品”,鼓励有特点、有亮点、有大理特色的产品尽快市场化、商品化、规模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白剧《榆城圣母》、弥渡花灯剧《山村·小河·月亮》、彝族歌舞《南涧跳菜》等掀起的热潮为契机,探索本土特色文化产品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突出内容创新,打造一大批具有中国风格、富有大理气息、符合时代特点的民族文化文艺精品力作。

擦亮“风花雪月”生态文化品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嘱托,坚持生态优先战略,打好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引导群众增强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进一步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浓厚氛围,真正使生态文化成为大理文化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与体育休闲康体融合发展,巩固提升“大理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苍山洱海越野赛”“格兰多芬国际自行车节”等赛事品牌,引入各类现代体育竞技和休闲康体项目,打造文化体育休闲康体目的地。推动文化与农业融合发展,发扬农耕文化,保护田园风光,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使农业这个人类最古老的产业因文化而焕发勃勃生机。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大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快精品文化旅游景区和重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步伐,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让旅游插上文化的翅膀。

猜你喜欢

白族大理民族
我们的民族
做梦都要去大理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大理好风吹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想念大理
多元民族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