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指引云南精准脱贫实践

2017-04-11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云南对象

文 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围绕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战略决策、战略部署,系统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奋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源于对扶贫脱贫的实践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扶贫脱贫工作。回望我国的扶贫脱贫工作,国家在确定扶贫脱贫对象上历经多次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扶贫脱贫对象主要是针对县级贫困区域。2001年国家扶贫脱贫重点对象转向全国15万个村级贫困区域,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脱贫。2011年国家划定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进行重点扶贫脱贫。这种以区域为对象推进扶贫脱贫工作,有利于在短期内集中政策和资金整合到贫困区域,有利于贫困区域改善发展的基础条件,有利于让贫困区域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7亿多人成功实现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尚有7000余万人没有脱贫。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阶段、新任务、新目标,需要有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国扶贫开发的实践经验和问题为导向,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后来又在多种场合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从理论到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鲜明特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对象由区域向精准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转变,精准扶贫是破解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难题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精准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核。扶贫工作贵在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概括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和脱贫见效精准。一是精准扶贫瞄准了扶贫对象,通过自上而下从“贫困区域—贫困村—贫困户”逐步细化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确识别贫困对象。二是精准培育扶贫开发项目,根据贫困地区的客观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精准安排扶贫项目,帮助当地经济长远持续发展。三是资金使用精准,使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使扶贫资金与扶贫对象直接发生关联作用,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四是措施到户精准,根据贫困原因和个人意愿,实行“一户一策”,集中各方资源,实施个性化精准帮扶措施,实现应扶必扶。五是因村派人精准,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加强驻村工作队的规范管理,推进驻村干部帮扶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六是脱贫成效精准,通过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保质保量完成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减贫目标。

分批分类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基础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精准扶贫”时,论述了分批分类扶贫理念,并概括为“五个一批”。就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通过发展教育和医疗救助扶持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就是加强业务培训和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制定特色扶持政策、机制,帮助一批具备软硬件基本条件的群体迅速脱贫。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因居住地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不具备扶贫脱贫的基本自然资源的贫困群体,有计划地移民搬迁,安置到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居住地,并继续实施帮扶直至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就是针对部分劳动能力低下,或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群,不再以就业培训为主,而是以低保等民政救助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就是积极探索有利于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通过发展教育和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就是帮助部分群体缓解医疗压力,杜绝因病致贫,增加贫困人口;防止因病返贫,扶贫工作倒退。

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扶贫先扶志,不论造成贫困有何种直接原因,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贫困首先体现在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信心等主观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讲到,比物质贫困更危险的是观念的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都属于观念贫困之列,需要从头脑中去除。

构建大扶贫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东西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

改善考核管理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改革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特别是考核机制,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一是理顺中央和省、市、县的关系。中央在扶贫工作中要起到“统”的作用。“中央要做好政策制定、项目规划、资金筹备、考核评价、总体运筹等工作”。省级部门要负起项目的筛选、下达,资金的投放监督以及组织动员等职责。市、县扶贫工作要聚焦于“实”,实实在在使项目落地,统筹安排资金、人力资源,推进项目建设。二是改变贫困地区干部考核办法。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首长作为各地精准扶贫第一责任人,改变以往以“经济增长水平”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形成以“扶贫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制度。贫困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脱贫工作成效转变,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从生产总值考核向主要考核扶贫脱贫工作转变。

云南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几点思考

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多年来,虽然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扶贫脱贫任务异常艰巨。当前,云南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重要冲刺阶段,“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新任务新目标的要求。针对全面脱贫全面小康顺利实现的奋斗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坚定的政治担当和钉钉子精神,全力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任务,确保决战决胜、如期脱贫。把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贯穿于云南扶贫脱贫的全过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探索,尽快实现云南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

科学设计精准扶贫的工作要素。一是要做到精准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防止目标偏移,保证瞄准扶贫脱贫对象。二是要做到精准帮扶,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提出针对性办法扶持贫困群体。三是要做到动态管理,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跟踪,根据扶贫进展及时调整。四是要做到精准考核,保证“脱贫成效精准”。

构建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立体、多元、差异是云南的特性和固化的省情,也是云南实施精准扶贫必须考虑的基本情况。为此,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对云南而言,要构建兼具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一方面,从统一性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而言,在全省范围内必须保持同级别的政策强度,保证各贫困地区整体实现脱贫目标和小康社会指标,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如期脱贫。另一方面,从灵活性精准扶贫政策体系而言,云南各州(市)、县、乡、村,直至农户,由于所处地域、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资源禀赋、脱贫条件和机遇以及返贫的可能性等都不可能相同,注定不能依照完全相同的扶贫脱贫办法,应当允许、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因人定策,灵活多样地开展个性化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

提高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水平。“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扶贫政策导向。贫困地区作为特殊的经济社会区域,它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对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知识和人才需求。因此,对云南而言,不论是国民基础教育、专业技术教育,还是成人技能教育和技术培训,在一定意义上说都要瞄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水平。

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并生动形象地把二者的关系喻之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强调扶贫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因此,云南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要倍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有利于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推进保护生态环境与扶贫脱贫齐头并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云南对象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云南邀您来“吸氧”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