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探究
——以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为例
2017-04-11靳晓峰
靳晓峰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的接受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抽象学生接受度低。因此,普通心理学教材选择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心理科学的逐渐发展,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一方面将国外优秀教材翻译成汉语,另一方面结合本土特征,编著了诸多普通心理学教材。诸如《心理学导论》(人教社版,1991),《普通心理学》(北大版,1994),《普通心理学》(北师大版,2001),《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版,2005)等。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侧重点也大有不同。彭聃龄编著的《普通心理学》内容体系最为完整,理论全面且不乏与实际相结合,内容与时俱进,同时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基础概念中英文对照,这些特点都是这本教材不可多得的优点,因此国内大多数高校心理学专业偏向于用这本书作为基础教程。
有关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探讨由来已久。寇彧,陈宝国(2007)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提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教学;穿插“活动”,激发学习主动性;及时总结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知识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1]。潘光花,刘玉(2010)提出“课堂教学演示法”“课堂教学实践法”[2]。陈向丽(2011)提出“目标—问题—案例—习题—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3]。本文将结合前人理论以彭聃龄编著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为例,探讨“修正—概念—理论—应用”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普通心理学》教学水平,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一、修正错误认识
(一)“学了心理学,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一度在生活中出现类似的情况,别人问到自己是什么专业,回答是心理学,对方好奇的同时,自然地问出这样一句“那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例如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许多学生也抱有这样一种想法。《普通心理学》作为第一门专业课,如何正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成为其重要使命之一。
在这里,需要向学生阐述玄学和科学的区别,诸如看到别人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那是读心术,而并不是科学。而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来探究其心理活动的规律,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整个研究从始至终都是由一套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因此心理学和读心术是有本质区别的。
(二)“心理学就是研究梦的”
很多学生之前对心理学的好奇,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受到了 《周公解梦》和 《梦的解析》(Freud,1900)的影响。梦是一种神秘的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梦境,但这并不表示,心理学就是只为研究梦而存在的一门科学。之前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片海洋,那么梦只是其中的一滴水。
(三)“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只能从事心理咨询”
很多人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认为心理咨询师是和心理学距离最近、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于是盲目地认为心理学未来的出路只有心理咨询师。这是不成熟的一种看法。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对于社会的影响日趋扩大,甚至在每一个从事社会服务行业的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学习心理学的经历。尤其在当下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对于利益的追逐使人们与精神生活渐行渐远,人们的心理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用于自助与助人,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学习心理学的人本身就有心理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社会有心理问题的人不少于90%,这个数字说明,学习心理学和心理有问题是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的,更确切地讲,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在整个社会也是屈指可数。不过适当地正确看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很有必要的。心理障碍一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加以解决,而心理疾病往往需要通过心理疗法配合药物治疗加以根治。
(五)“学习心理学的人都会催眠”
很多人受到影视剧和报刊杂志的影响,认为催眠是种神奇的可以操纵人们心理的活动。诸如马戏团的小丑可以利用怀表催眠他人;人们在催眠师的暗示下做出的神奇活动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其对心理学的好奇,甚至一致认为心理学就是以研究催眠术作为最终目的的。事实证明,催眠术于1779年首创于奥地利精神科医师麦斯麦,后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依德用来治疗歇斯底里。(张春兴,2009)。根据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研究结果,具有催眠感受性的人,约占25%,能进入深度催眠状态的约占10%,而大约10%的人根本无法施予催眠(Hilgard,1965)。由此可见,催眠术是以一定的精神疾病作为使用基础的,同时也并非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均可以使用。
二、概念教学
概念是《普通心理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基本工具,很多概念看似熟悉,其实不然,等到真正定义起来却感到极为抽象,很多学生在学习《普通心理学》概念的时候就遇到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区分感觉与知觉,情绪与情感。为此,概念的教学涉及到很多的方法。
(一)具体实例法
要在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关键点所在的基础上,结果具体事例加以解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心理学》概念的同时,易于通过生活中现成的事物了解心理学的存在。
例如,在解释感觉和知觉概念的时候,如何解释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便成了区分这两个概念的难点。这时可以列举如下的例子:一个小男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遇到了一只小动物,这只动物浑身毛茸茸的,很可爱,有一条尾巴、四只爪子、两只大眼睛、两排胡须、走路没有声音、叫声是“喵喵”的…….这时,这个小孩子对这只动物的每个个别属性都有一个基于视觉生理的认识,也就是说,在感觉层面上,他对于这个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却仍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眼前的存在。于是他去求助老师,老师跟他说,“XX,你听着,满足你所说的这些特征的动物,我们将其称之为猫。”这个时候,这个小男孩便重新在知觉层面对眼前的动物加以认识,把握了眼前事物的整体。
再比如,我们在解释“定势”时,都知道定势是发生在前面的知觉对后续知觉的影响,进而形成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然而单纯通过图形的演变仍然不能够充分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定势现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当下最流行的一个词“山寨“,具体通过一个实例验证定势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例如一位青年很喜欢喝可口可乐,到超市买饮料的时候总是在饮料架子上来回踅摸红白两色包装的饮料瓶,果真看到了一瓶,便不假思索地买了回去,结果回到家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可口可乐,而是可喜可乐。这个问题说明,在这个青年的知觉层面上,红白的包装等同于可口可乐,因此单纯地通过定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很多山寨品也是利用定势现象尽可能地接近正品而误导消费者。
(二)跨学科法
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很多学科都会有相通之处。在介绍“适应”现象时,可以引用《孔子家语·六本》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介绍“双趋冲突”时,可以引用《孟子·告子上》里的一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介绍表象时,可以引用王维《使至塞上》里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通过表象在大脑中尽情想象,增添了无尽的美感。
诸如物理学中参照物选取不同而导致运动效果不同的现象,也可以用“似动”的原理加以解释。巧妙利用穆勒—莱尔错觉根据不同的身材搭配服饰。水墨画创作中利用“马赫带效应”创作出的明月。利用几面镜子摆设在房间中,使房屋空间看起来很大。以上这些问题,看似是各学科领域中的问题,但是由于心理学的介入,就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心理学是来源于其它学科,并因此可以为其它学科而服务的。
跨学科引用材料的同时,既丰富了学生对于复杂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心理学实用性的认识,跨学科法是不折不扣的一箭三雕的教学方法。
(三)对比区分法
《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纷繁复杂,概念与概念之间还涉及到很多的穿插,这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很大的负担,同时也极易混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探索概念教学的多种方法,例如区分感觉与知觉,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后象、表象和遗觉象,后象与感觉记忆,无意注意与朝向反射,延缓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调整抑制,情绪与情感等等。将这些相似的概念对比列举,使学生牢记彼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同时使学生对所掌握的心理学概念形成若干模块、类别。这种区分方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于概念的认识。
(四)简化概念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于比较生疏的概念,可以通过在生活中寻找一个或若干个相似的概念加以代替的一种概念教学方法。例如,视敏度,是指人眼对于物体细节的感受能力。转换为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视力”,学生便很好理解。此外,阈限,是指我们人刚刚能够感受到的最小刺激量。阈限是心理学的专有词汇,理解这个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将它换为另外一个词“临界值”,理解起来就省了很大的力气。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再引申出“零,是正数和负数之间的临界值。”这样一来,理解起来就简单了许多。此类方法还适用于概念“定势—知觉准备”“编码—识记”“存储—保持”等等。
三、理论教学
《普通心理学》的理论遍布教学的始终,这一部分对于刚刚接触心理学的学生而言有着不小的难度,由于其之前所学习的各学科内容并不涉及到复杂的学术流派以及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甚至对于个别学生而言,学习心理学的过程应该跟学习数学和物理一样,本着“1+1=2”的想法,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并不能理解同样的一个心理学问题为何存在多种理论并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将枯燥生硬的理论转化为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选择理论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一)夯实生理基础
彭版本《普通心理学》将神经系统列入绪论部分,是有一定目的性的。绪论是一门学科总的纲领,学好心理学,必须首先掌握相应的生理学知识,更进一步说,要熟悉神经系统的组成。这部分内容无论是介绍相关概念的生理机制,还是相应的理论研究,都是基础中的基础。纵观普通心理学教材中的理论,没有一个理论与生理无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夯实学生的生理基础,以便更好地掌握心理学各部分理论。
(二)巧妙联系生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表面入手,联系丰富的社会实践,通过生活的实例加深其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
例如,介绍注意的双加工理论时,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一个人可以一边骑车,一边饶有兴致地欣赏周围的景色。介绍杨—赫尔姆霍茨三色说时,可以凭借此解释颜色的混色现象,同理色盲现象也可以利用海林色颉颃说来解释。“为什么刚开始听一首歌的时候非常好听,听着听着就不那么好听了。”这种现象可以用动机的唤醒理论加以解释。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加以记忆。
(三)加强理论渗透
《普通心理学》的诸多理论是在生理学、物理学甚至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起来的,如果单纯从一种学科角度灌输理论,必然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是索然无味的,以至于厌倦心理学的学习。为此,倡导多学科理论的水乳交融,势必让学生能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方面入手了解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同时也能让教师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两者相得益彰,学生也便从中找到学习《普通心理学》理论的切入点。
四、应用教学
《普通心理学》中的一大难点就是如何针对相关章节心理学知识展开应用。学生往往能够将《普通心理学》中的概念倒背如流,然而一旦和现实相联系,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例子来说明此概念。说明学生对于《普通心理学》概念仍然停留在书本上,并未将其活学活用 ,以致脱离现实生活。在这里提出适用于《普通心理学》应用教学的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游戏法
随着《普通心理学》教学的进行,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简便易行的游戏,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个方面也能让学生在相关问题上加深印象,同时也避免了单纯实验造成太过严肃的课堂气氛。随着游戏的进行,学生深入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教学与游戏相得益彰,效果自然非常显著。
例如在长时记忆信息动态存储中,可以试着让学生按照模板图形来绘画,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最后比较相邻两人之间的图画区别,从简单的实例中验证了长时记忆整合、简化和夸张已存储信息的特点。如果游戏进展顺利,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轻松活泼,甚至笑语不断中进行的,于教师,于学生,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二)头脑风暴法
心理学的讲解重在启发,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概念的同时,不要急于说出这个概念的心理学定义,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如果学生说出了一个关键词,就将其记在黑板上,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直到找到所有的关键词,最后将关键词整合在一起,形成心理学上完整的概念。这样会大大加深学生对相应心理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热情。
例如介绍概念“需要”,有的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说道“需要是一种欲望”,教师可以将“欲望”改为“欲求”写在黑板上,有人说出“需要是缺失”,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说“吃得太多的人呕吐才会舒服,这样是一种缺失吗?”于是学生又一次开始酝酿,直到引导学生说出“不平衡”三个字,到此为止,需要的概念也就一目了然。
(三)“近水楼台”法
《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极为紧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其看到心理学实际应用的趣味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其从身边的小事琐事中找寻心理学的存在,这要比列举脱离学生生活的事例,甚至单纯地灌输某种心理学现象要好得多。比如提到“感觉适应”,可以列举“寝室熄灯现象”;提到“动机冲突”,可以列举“选修课的选择”“吸烟有害健康”等;提到“表情”,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两两参与的方式相互辨识。心理学的社会属性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百里,蔡笑岳.普通心理学内容体系规划新构想[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3]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映入学生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