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研究

2017-04-11耕,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团组织共青团课外

王 耕,包 伟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团委 b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

供给侧视域下的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研究

王 耕a,b,包 伟a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a团委 b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力量,是高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助手,在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常态下高校团组织在自身建设上既面临机遇又伴随挑战。要从供给侧改革出发,从团组织课外育人职能的机制化、课外育人工作的系统化、课外育人管理的信息化等方面入手,主动探索有效的改革与发展路径,重点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进行工作设计,按照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的原则,从制度体系、活动设计和管理评价三个维度实现课外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

高校;共青团;供给侧改革;人才培养;课外育人

一、引言

中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中的扭曲问题,扩大有效供给,进而提升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即供给方,与之对应的是“需求侧”,从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说,“供给侧”即为学校,“需求侧”既包含学生,又包含社会。那么,不论从国民经济角度还是高校人才培养角度,要实现供需两侧的健康、平稳、持续发展,取决于供需之间的相对平衡。

2015年,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群团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共青团组织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根本属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从供给侧出发,分析了当前团组织内部存在的问题,并为新常态下团组织改革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共青团中央相继发出号召,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团组织如果不积极应对、不改革创新,就不仅是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而且可能失去组织存在的价值。[1]从“供需理论”视角出发,可以看出共青团组织改革正是解决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之间的供需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或不协调的问题。这其间,高校共青团组织是全团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所以要紧跟全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有效实施课外育人工作这一供给侧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努力探索高校团组织助力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经验。

二、推动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的现实要求

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中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学生的群众组织,是高校完成课内、课外教育教学任务的有力助手,其核心任务是团结、教育、引导和服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共青团组织整体的发展态势是健康、平稳、向上的,但在新常态下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着新的要求。

(一)党对团组织提出的新期盼

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群团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是党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的重要法宝。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指出,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升不能停滞不前,群团组织要以自我革新的勇气推进改革。当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指引下,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引领下,高校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必须一马当先、正本清源、勇挑重担,全面增强青年群众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有效破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四化”问题带来的团组织供给侧失调的不利影响,主动去凝聚、引导和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青年学生在全面投身改革发展的浪潮之中学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二)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

高校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团组织直接面向在校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的主阵地。当前,我国共有高等学校2824所,总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3559万人,位居世界首位。但现实人才培养中的多种矛盾问题较为突出,学生抱怨就业难,社会吐槽人才匮乏。这从高校角度分析,就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合“口味”,甚至“产能过剩”现象严重。[2]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三个着力点,也是实现团组织课外育人工作的有效落脚点,更是高校共青团融入人才培养主渠道,切实破解“两大战略性课题”的掘进点。高校团组织的改革创新要与高校的改革紧密相连,坚持从“供给侧”出发,在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把握立德树人的制高点和总任务,深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课外育人工作对在校青年学生覆盖的广度、影响的深度和引导的力度。

(三)团组织自身改革的新使命

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肩负着引领广大青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跟党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任,是青年成长中的亲密朋友。调查显示,大学阶段是青年学习成长的黄金期,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更是大学生与社会衔接、即将步入社会的准备期、调适期和转型期。[3]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在介绍共青团改革基本内容时指出,要通过改革的推进,使团组织更好地保持和增强“三性”,克服“四化”现象,使团的工作能够更好地做到青年的心坎里。这更加要求高校团组织在人才培养这一个“供给侧”充分发挥作用,突围团组织“供给跟不上需求”的困境,既要在职能定位上把握自身的政治属性,又要在凸显自身职能中将重服务、轻管理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主路径,重点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避免组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需脱”问题。

三、把握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关键要素

(一)准确把握后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规律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后大众化教育阶段正在到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育内容、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步入转型阶段,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快合格人才的培养,从而为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归根到底是数量和质量的矛盾,必须要改变教育质量观,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素质质量观,并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国家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从供给一侧实现改革,进而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基于此,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牵头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开始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并且根据高校课外育人工作的现实需要,主动探索改变传统精英化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工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而新的阶段,高校团组织要通过策略调整和模式重构,强化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重点在课外育人活动的全员覆盖、项目的全程设计、师生的全员参与、工作的全效创新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大力推进团组织对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坚持政策措施引导、突出专业特色,依托基地平台、打造项目载体,完善工作机制、鼓励师生参与,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影响。

(二)准确把握高校团组织自身建设的职能定位

高校共青团处在高等院校与共青团组织的双重组织范畴中,在人才培养的角色扮演中,拥有强大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作为传授知识、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做好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从自身职能定位来说,高校团组织既要作为党的群众组织,坚守住政治职能和组织职能,还要面向广大青年学生和基层团组织发挥好服务引导职能,扩大工作中的各项有效供给和服务。首先,要打造高校共青团的政治性和吸引力,自觉地把团组织的工作重心与党的要求结合起来,切实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着力实施立德树人工作,引导和带领青年学生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其次,要打造高校共青团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围绕高校的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抓住课外育人这一供给职能不放松,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第三,要打造高校共青团的群众性和战斗力,坚持把青年学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把青年学生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倾听诉求,维护权益,促进发展。高校团组织既要承担高校的育人职能要求,又要围绕共青团的发展规律来设计和开展工作,特别是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进程中,高校团组织务必实现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步,务必突出共青团组织立德树人的功能化水平,务必全面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中,务必切实融入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整体步伐内。

(三)准确把握课外育人管理和评价方式的创新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思维和数据挖掘技术为步入攻坚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带来了新的转机,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方法加强课外育人工作管理,强化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分析,并把学生的发展性素质状况全面纳入学分制管理和个人评价体系中,是实现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5]所以,新阶段高校团组织面对课外育人工作的管理需求,要把握住新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发展带来的机遇,有效将新技术手段应用到学生课外活动中。一是通过网站、论坛、邮箱、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时刻关注学生课外发展需求;二是搭建课外活动的网络化管理与信息化认证平台,利用二维码或手机APP终端等方式,全程跟踪学生参加活动情况,简化活动认证流程;三是利用好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中,强化学生评价的数据集群建设,科学做好学生发展状况分析,进而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实践参照,特别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设定、教育体系的合理优化、实践方式的创新发展、个性素质的指引培育、评价效果的功能导向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实现高校团组织改革创新的工作探索

高校团组织助力人才培养应着重在课外育人工作中进行创新,尤其要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按照课内与课外相衔接的原则,将课外育人工作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之中。笔者以所在学校探索构建的全程累进式课外育人工作模式为例,从“制度体系+活动体系+管理评价体系”三个维度,重点介绍团组织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实践探索。

(一)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制度体系设计

一是将课外育人工作全面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从学校层面,学校团组织联系教务管理部门联合制订并颁布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细则,出台全新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素质拓展状况全面纳入学分制管理和学生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学分获取情况与学位证、毕业证相挂钩,与奖学金评定制度相对接,与学生入党推优相联系。二是在学生中全面实施了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化。所设计的素质拓展学分体系内容,一方面与团中央素质拓展计划的工作要求相融合,另一方面与学校第一课堂教学计划要求相融合,注重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内容的相互衔接,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19个课外素质拓展学分,其中针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每名学生大学期间至少听五场以上的学术报告会,参与两项以上科技学术赛事,参加一项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参加两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有效吸引广大专业教师参与课外育人工作。学校制定颁布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导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参与课外育人活动的相关要求,要求每名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教师,每学期至少提出一项科研训练题目,至少指导一支学生创新实践团队;学校教学、科研、人事部门出台激励政策,对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计算工作量,特别是对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获奖的,在职称评定中给予量化加分。

(二)结合学涯演进规律进行活动体系设计

大学生学业生涯周期理论提出,大学学业是由“学业开始—目标树立—目标修正—目标调控—目标实现—学业结束”的过程构成,其符合渐进式的连续发展规律。[6]基于此,学校团组织按照提升学生基本专业技能与核心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优化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内容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形成了以学业教育、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为重点内容的课外育人框架,探索构建了全程累进式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其中,针对学生学业教育,构建了“文化融入—专业储备—能力提升—角色转型”的分层教育模式;针对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基础性训练—综合性训练—创新性训练”的科研训练模式;针对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了“一年级侧重社会观察,二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三年级侧重合作教育”的社会实践摸式。学校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的设计遵循学生学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内容贯彻学生学业生涯的全过程。通过分学科、分专业论证项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探索不同项目间的累进关系,实现项目多样化和学生需求个性化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基础课程学习、专业课程学习、课外科研训练与社会实践训练的融合互补,注重大众普及型和精英提升型相结合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的设计,集中破解了课外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率不足等问题,推进了课外育人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发展。

(三)依托网络平台实现管理评价体系设计

成功设计开发了“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网络管理系统”,通过网络系统和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外活动的项目审核、信息发布、项目监督、过程记录、学分认证、学分预警、效果评价、成绩单和证书打印等功能。系统与校内教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功能对接,每学期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后系统自动将数据导回教务系统,用以丰富学生的个人数据库。第七学期由学校为应届毕业生统一打印《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用以证明其在校期间所参加的素质拓展活动情况,服务求职与就业。学校建立了青年发展研究中心,组建学生发展性素质研究团队,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结合调研数据和学生学业进程中的相关数据,创新实施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使评价建议在学生学业目标修正和发展目标确立中发挥作用。学校创新实现了第一、第二课堂两个成绩单的融合,学生在毕业前既可以拿到全面记载课外活动效果的“第二成绩单”,并装入个人档案,也可以把第二课堂的核心内容在第一课堂成绩单上体现,比如思想教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等以学分的形式融入第一课堂成绩单。

[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积极稳妥地深化共青团改革[N].人民日报,2015-10-09(7).

[2]马连湘.供给侧改革下的高校担当[N].中国青年报,2016-01-25(10)

[3]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青年社会结构化与共青团工作改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3-135.

[4]潘愗元.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4,(4):1-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36.

[6]周志强.生命周期视域下的本科生学业生涯阶段演进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103-106.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Study about the Leagu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University Communist Youth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 Side Domain

WANG Geng, BAO Wei

( Youth League Committee,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y is the teaching assistance and is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education, as well 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University of supply side reform.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n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work in its own construction. From the institulization of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functions, the systematization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work, the informatization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path, focus on the design work around the moralit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convergence principle between in-class and out-of-class, from such three dimensions as system design,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evalu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mode.

universit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the supply side reform; talent training; extracurricular education

2016-10-0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创新研究”(16JDSZ2014)、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重点课题“大数据视角的高校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研究”(2016ZD029)、辽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课外育人模式构建研究”(辽教发[2016]23号)、辽宁高教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学生发展性素质评价机制研究”(GHZD160029)

王耕(1979-),男,辽宁义县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为院校研究;包伟(1983-),男,辽宁阜新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1-0035-04

猜你喜欢

团组织共青团课外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小满课外班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