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及其对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启示

2017-04-11程雄飞卢忠萍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革命史红色历史

程雄飞,卢忠萍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31)

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及其对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启示

程雄飞,卢忠萍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31)

20世纪80年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各方面都处在巨大变化中:经济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政治上由集权向分权转变;文化上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这些变化导致了青年思想的混乱。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进行了《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谈话,阐述了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为目标、以中国历史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为内容、以说服及比较为方法、以家庭教育为途径的青年历史教育思想。学习邓小平青年历史观教育思想,对用红色革命史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青年;历史教育;启示;红色革命史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多读经典著作,不仅要多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还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是众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篇。它诞生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20世纪80年代,是邓小平同志1987年2月18日会见加蓬总统邦戈谈话的一部分,内含了邓小平关于青年历史教育的目标、 内容、方法及途径等有关青年历史教育的思想。学习这些思想,对于用红色革命史教育青年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写作背景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诞生在社会复杂多变的特殊年代,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1.诞生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

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事先做好计划和安排,以高度集中性、计划指令性为特征,萌生于建国初对大地主、大资本家、官僚资本的没收和对私人资本的改造,初步形成于党的七届三中全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讨论。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和对国民经济各方面的计划管理,基本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计划经济的进一步的法律确认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市场经济即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由市场来完成,以自由为突出特点,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自由生产、自由分配、自由交换、自由消费。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但在发展中逐步显示出其弊端: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减弱,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到束缚,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正如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一样,市场经济产生于计划经济。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揭开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序幕。

2.诞生在由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之中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上由计划向市场转变必然决定了政治上由集权向分权转变。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集权政治,计划经济为集权政治提供了经济基础,集权政治为计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上、政策上的支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相对落后的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正如计划经济对经济的发展作用一样,集权政治统一了国家意志,保证了政令畅通,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集权政治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例如,个人崇拜之风严重,国法党纪遭到破坏,民主法制受到践踏,文化大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世上没有无权力的责任,也没有无责任的权力,既然市场经济要求明确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那么市场主体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切实保障,必须赋予市场一定的权力。世上没有无自由的纪律,也没有无纪律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性需要对市场主体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而纪律只有由权威部门制定才有威信,而只有有权力的部门才称得上是权威部门,因此,市场经济的自由性呼唤政治分权。

3.诞生在由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之中

文化指的是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之和,思想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政治和经济共同决定了文化,计划下的集权政治和计划经济决定了文化的一元性。在建国初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群众坚信社会主义,上下一条心,思想统一,表现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极大热情,尤其是青年。对于青年来说,“革命带来很多好处,但也带来一个坏处,就是大家太积极太热心了,以致过于疲劳。”[1]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实施,国门的打开,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思潮和价值观不断涌入国内,进入青年的头脑,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在这些文化当中,先进与落后并存,精华与糟粕共存,先进的、精华的东西有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开拓进取的精神,落后的、糟粕的东西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多元文化思潮。

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缺乏社会经验,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成为别有用心的人手中的工具。尽管如此,邓小平依然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同时也在多种场合下提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点。

二、《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基本观点

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较系统展现了邓小平关于青年历史教育思想的体系。说它是体系,就在于这一思想内容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其中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是目标,历史进程与四项基本原则是内容,说服、比较是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是教育途径。

(一)青年历史教育的目标: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人们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活动,这是人区别与动物的基本特征之一。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不是漫无目的的活动,而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让青年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明白“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2],从而树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育青年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质是对青年的一种信念教育,信念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持久的动力。社会主义信念是青年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告别资本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对青年的一生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这三层教育目标层层递进,知识是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关键,能力是归宿。对照这一教育目标,可以将邓小平青年历史教育目标分为掌握有关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提高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的辨别能力。其中有关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包括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经验和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等;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态度包括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等;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辨别能力包括社会主义下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同时教育目标又可分为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邓小平的青年历史教育目标也就可以分为“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3]。即教育青年及青年干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个人目标和在“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目标。[4]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高度的一致性,个人目标的实现要以社会目标为指导,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个人目标的实现。

邓小平关于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的青年历史教育目标具有系统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发挥这一目标的整体效益,需要用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青年。

(二)青年历史教育的内容:历史进程与四项基本原则

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及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青年是使青年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信念的主要途径。关于用哪段历史进程教育青年,邓小平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5]邓小平指出了中国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国、国民党统治这三大历史进程,并在各个历史进程中分别得出了“东亚病夫”、“以俄为师”、需要“国共合作”的历史结论,综合这些结论得出总的结论就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6]实际上这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项相吻合。“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7]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对当时部分人反对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直接回应,体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鲜明的阶级立场。四项基本原则即是对反对者的正面回应,更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高度概括,“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8]用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青年。

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是“史”,四项基本原则是“论”,史论结合才是完美的统一。相对在青年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来说,在青年中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要更难些,不是历史知识的简单识记,而是这些原则的心理内化。邓小平深知这一点,提出了“说服”、“比较”的教育方法。

(三)青年历史教育的方法:说服、比较

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实际上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利用一定的历史史实、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等对青年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青年形成符合一定社会的历史价值观,是对青年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比较是思想政治教育常用的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被邓小平用在对青年历史教育当中,他指出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是长期的,“所以我们不能搞运动,主要是进行教育。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9]这里所说的“说服教育”一般指理论说服。虽然理论说服能达到一定的说服效果,“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10]邓小平的这番论述强调,要彻底说服人,必须靠“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实。到那时理论不说一句话,也能说服人,这就是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溪”。在谈到用历史进程这一内容教育青年时,邓小平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国、国民党统治这三段历史进程进行纵向比较,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与资本主义理想进行横向比较,指出“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与我们的不同”[11]。将西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苏联进行横向比较得国共合作的结论,这也就是“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12]的原因。通过比较,能使青年较好地鉴别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区别,“明确努力方向,从而努力奋斗,把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13]

理论说服有了事实说服显得更有说服力,以纵横交错的比较为说服增添光彩,邓小平关于用说服、比较的方法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四)青年历史教育的途径:家庭教育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教育好青年。按照人的一生在不同阶段接受的教育来说,一般包括相互联系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启蒙、学校教育是主要途径,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社会上的扩展和延伸。说家庭教育是启蒙,是说对于一个人来说,第一个启蒙老师是父母,第一所学校是家庭,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培育至关重要。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的这种对家庭教育重视的态度,邓小平早已有之,邓小平指出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学校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当“学生们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父母也要给他们上课”[14]。学生没放假时,学校教育是他们主要的教育方式,学生放假回家时,家庭教育是他们主要的教育方式。父母就是学生们的老师,“父母也要给他们上课,”父母也要担负起青年历史教育的责任,与学校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邓小平也指出了父母对青年历史教育方法,那就是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的事实说服青年,让青年“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

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通过父母这一途径对青年进行历史教育,有着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这种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因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当然排除个别不是这种情况。

三、启示:用红色革命史教育青年

中国的历史阶段大体可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这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又可划分为若干阶段。其中,包含在中国近代史中的“红色革命史”,指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这一历史包括了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长征、延安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培育了崇高的红色精神。邓小平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关于青年历史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的论述与当下对青年进行红色革命史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如何更好地进行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有着启示意义。

(一)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背景

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与邓小平《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有着背景上的相关性。其相关性表现在二者都突出问题意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西方民主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资产阶级思潮犹如洪水猛兽,侵蚀着青年的心灵,导致青年学生闹事,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稳定环境,影响了青年的健康成长。面对这一问题,邓小平提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这一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领导的党中央集体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两个百年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发扬红色精神。然而当代青年并非属于“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对如何将红色精神融入自己的血液,有一定的距离感,因此,需要从加强对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开始。

(二)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标

如何确定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标,应该以邓小平关于青年历史教育的思想为指导,并结合当今新形势来加以确定。如前所述,青年历史教育的目标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强调社会主义,原因是当时正面临资产阶级思想侵蚀。而今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确切地说是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强调中国特色有两个原因:一是要振奋“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体现“中国风格”、显示“中国气派”、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国模式”、实施“中国方案”。二是红色革命时期创造的“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也是在革命时期一条中国特色之路,这条特色之路萌芽于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于中央苏区时期,发展于延安时期。对照教育的目标分类,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目标包括了解红色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培养对红色革命斗争时期党和人民的热爱之情,提高对红色革命道路和“左”倾盲动主义,“右”倾投降主义的辨别能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内容

但凡精神的东西都来自于人们的实践,红色精神来自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领导中国广大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教育,首先要对青年进行红色革命斗争史的历史进程教育。红色革命史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斗争初期、全面斗争、曲折斗争和斗争后期。在斗争初期,教育内容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下转的背景下,周恩来等领导人举行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创建红色革命军队的开始,揭开了红色革命的序幕。在全面斗争时期,教育内容是: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红色共和国。在曲折斗争时期,教育内容是:“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为了挽救军队、挽救党,挽救革命进行了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了艰苦地斗争,并通过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左”的错误思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在斗争后期,教育内容是:红军结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巩固和发展西北革命根据地,进入了红色革命斗争的后期,使延安成为红色革命的中心,开启了抗日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从以上历史进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事实求是。

(四)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方法

邓小平在《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一文中指出通过说服、比较进行青年历史教育,这也适用于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对青年进行红色革命史教育采用的说服方法包括理论说服和事实说服。理论说服,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与青年平等交流中,对红色革命的斗争初期、全面斗争、曲折斗争和斗争后期各阶段形成的理论进行阐述。事实说服,指用八一南昌起义的举行来说明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是必要的,可行的;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斗争的事实来说明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和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色政权理论的科学性;用中国共产党成功取得反围剿和长征胜利的事实来说明我党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重要作用;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的实践来说明对新中国的建立要有自信。对青年进行红色革命史教育采用的比较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即要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斗争、长征和延安时期等红色革命时期内部各个时期进行比较,教育青年认识它们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区别与联系,认清红色革命时期内部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规律,又要将红色革命时期前面的和后面的革命历史时期进行比较,使青年明白红色革命史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横向比较指将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红色的历史,红色革命中非革命思想被改造的历史,国民党对红军进行围剿的历史,和共产国际及中共中央对红色革命政策变化的历史进行“四史合一”的比较,以及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红色革命斗争和直接在城市斗争的十月革命进行中外比较。

(五)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途径

广大青年们大多数正处于求学期间,因而学校教育是广大青年接受红色革命历史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其中通过高中历史课及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途径进行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又是在学校进行青年红色革命史教育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还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夏令营等形式。关于青年红色革命史的社会教育,包括有关图书的出版,红色网站的建立,红色精神的宣传,相关会议的召开等渠道。邓小平谈到父母也要给青年上课,也说明了父母及祖父母对青年的教育作用。这启示我们对青年进行红色革命史教育时,也可发挥父母的教育作用,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及亲历红色革命斗争的老红军、老战士。老红军、老战士的口耳相传式的教育,充分发挥了老红军榜样的示范作用,适应了青年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得青年更容易接受教育,使得革命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74.

[2][3][4][5][6][7][8][9][10][11][12][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205,204,205-205,206,206,205,204,204,205,205-206,205.

[13]陈万柏,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7.

(责任编辑:孙书平)

DENG Xiao-ping'sChineseHistoryEducationfortheYouth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CHENG Xiong-Fei,LU Zhong-ping

(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31, China )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1980s, China saw such great changes as from plan to market economically , from centralization to decentralization politically, from one to multiple culture. These changes led to ideological confusion for the youth, so in this context, DENG Xiao-ping made the conversation on the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He expressed the thought on history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which contains belief of socialism road as the goal, the process of China history and 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as the content, the method of persuading and comparing, and the education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ll these ideas, ar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education for the youth about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youth; history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the red revolution history

2016-10-26

程雄飞(1982-),男,江西婺源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卢忠萍,女,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G413

A

1008-7605(2017)01-0030-05

猜你喜欢

革命史红色历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追忆红色浪漫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