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
——人类恢弘的文化产业

2017-04-11赵万里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一带国家

赵万里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 淄博 255033)

一带一路
——人类恢弘的文化产业

赵万里

(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山东 淄博 255033)

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文化符号,由此,“一带一路”也是一项恢弘的文化产业。首先,“一带一路”弘扬丝绸之路的遗产,尊重保护丝绸之路上多样性遗存和文化,把丝绸之路精神升华为全球化时代的利益、责任、命运、文化“共同体”情怀;其次,“一带一路”建设与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为各国人民带来财富和就业机会,为各国文化营造共生共荣的美丽生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文以载道,“一带一路”改变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的思维和视角,“共商、共建、共享”,存异并弘,引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观念。

“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产业;文化共同体;美美与共

“一带一路”[1]倡议并非简单地复兴古丝绸之路商道,而是一个宏伟的世纪创意与旷古构想。这个倡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基因,也观照古希腊哲学、伊斯兰以及佛教等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从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创造性地利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整合创新1900年前后学界兴起的丝绸之路研究、上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项目计划”、国际上以中亚为主轴的丝绸之路合作项目,把驼铃相闻、舟楫相望的古丝绸之路延伸至现代版的国际“大合唱”,共同创造新的“一带一路”文化符号。“一带一路”在实践层面创新了全球化中人类包容发展的模式,“共商、共建、共享”,多元并尊、存异共荣,在保护沿线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前提下,尊重各国价值观和民族发展道路,摒弃西方“零和”思维、政治空间观等一隅之见,遵循文化经济的路径创新未来,在互利共赢中建设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责任、命运、文化“共同体”。由此,“一带一路”也是人类一项恢弘的文化产业。

一、“一带一路”弘扬世界文化遗产

“一带一路”是历史遗产之路。丝绸之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和“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带一路”沿线遍布着与丝绸之路有关的遗址。“一带一路”延续了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的研究热情,回应了联合国丝绸之路计划,不仅引导世人关注、研究、保护古丝路这一人类历史和文明遗迹,还提醒世人发掘、尊重丝绸之路历史深层的多样性人类文化及其相互间交流。对多样性遗存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尊重,实际上是对沿线现代民族、地方文化多样性保护和尊重,这是实现世界平等对话继而和平、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调。

对文化遗产的真正继承是弘扬其精神价值。丝绸之路是地理文化和精神理念载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对丝绸之路文化精神价值的时代继承和创新。丝绸之路以丝绸为文化符号,而丝绸亲近人的生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在丝绸这一美丽使者的牵联下,亚欧非文明演绎出人类历史上宝贵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是对丝绸之路这一文化符号的创意,赋予其全球化时代意义,摒弃了国际上丝绸之路相关提法的狭隘利益观,开阔了联合国认定丝绸之路为“对话之路”这一文化视野,把丝绸之路精神升华为全球化时代的利益、责任、命运、文化“共同体”情怀。

历史与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丝绸之路经历了兴衰,其曲折的历史表明:和则通,百业兴;战则断,万国损。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的对话之路和交流桥梁,东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正是由她交流传播的。而且这是一个双向共赢过程,在这里既有中国通向世界,也有世界通向中国。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遗产,当然是在“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下,沿线国家各国人民分享智慧,齐心协力对丝绸之路文化做好符合时代需求的转换与发展,重塑亚欧非各国经贸和文化交流之路。历史是现实的遗产,现实也会成为未来的遗产。与古丝绸之路一样,和平繁荣的“一带一路”也将是人类留给后代子孙的珍贵文化遗产和历史符号。

二、“一带一路”繁荣沿线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业带。“一带一路”联结欧亚非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地历史文化宗教不同、地理政治环境各异,而且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在同一历史水平,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可见,“一带一路”上,历时性和共时性并存,多样性与多元性共生。由此,“一带一路”既展现沿线国家的生产生活世界,也表达沿线国家的精神世界。“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经贸往来,同时,直接展现各国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本土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也会源源不断地涌向“一带一路”,促进文化交流,畅通沿线国家政治和民心;而“一带一路”顺利推进,也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巩固文化交流、扩展“一带一路”的繁荣,因为文化产业提供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这互利共赢的关系中,“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得以繁荣,尤其表现为沿线各国本土化、多样性地文化产业贸易将会推动“一带一路”上文化产业集群格局的形成与辐射。换言之,“一带一路”将是不同文化和产业共同抒写出的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类文化产业史。

(一)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2]

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蓝图面临一些挑战,有的障碍是别有用心的舆论质疑和攻击,有的困难是客观现实。个别国家抛出的“新殖民主义”或“新马歇尔计划”论调只不过是种种西方观念中固有思维和视角的产物,误导世人进行浮浅的表面类比。“一带一路”并非没有利益动机,但其理念远远超过产能输出的现实主义,如何获得利益才是需要与这些论调对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程度所限,对发达国家了解多而彼此之间了解少。正如南亚未必熟悉中亚,中国也未必了解中东;沿线国家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沿线国家。况且,地缘政治视角中,“一带一路”沿途经过能源密集的战略枢纽地带、民族宗教冲突激烈的争端地带,这种现实与沿线国家复杂的观念差异相叠加,使得观念和认识的隔阂成为沿线国家之间最大的鸿沟。没有沿线国家彼此间的了解和沟通,合作是极不稳固的。

所以,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文化最贴近民心,尤其是大众消费的文化产业。文化交流利于民相知、相亲,“民相亲利于国之交”。而且,考虑到沿线国家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地理、政治、民族、文化特点,“一带一路”确定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其前提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下展开广泛的国际合作,企业、政界、商界、民间、学界、地方、城市等主体内部或彼此间的联系会更加密切、频繁。人既是文化传播者又是传播媒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自然推动文化交流。当前,“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活跃,媒体合作论坛、文化论坛、高峰论坛、人文交流年等活动这无疑会活跃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可见,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3]。

经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因为商品的生产承载着企业文化和文化企业的精神价值,所以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文化元素,通过商品交换,以贸易的形式,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经贸合作成为文化传播的场景和路径,它们之间互通与互补实质上是文明交流互鉴。所以,“一带一路”是繁忙的经贸之路,也是活跃的文化交流之路。文化交流与贸易能够促进沿线经贸主体之间相互沟通,搭建文化桥、畅通贸易路、舒展经济带,保证经贸活动以及文化外交活动在一定组织内有序开展,同时表达“一带一路”初心、消除国际疑心、沟通沿线民心,共建21世纪人类心心相印的文化带。

(二)“一带一路”繁荣文化产业

首先,“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带动丝绸之路为符号的文化复兴和以丝绸之路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历史上,丝绸之路多姿多彩的文明交往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以丝绸之路世界遗产为主要资源的旅游业,会成为当地的支柱文化产业,也是“一带一路”建设最直接最明显的成果,未来沿线国家跨境旅游合作前景广阔。人文旅游的发展不仅传播文化,也会吸引项目、带动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因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而不同,文化资源色彩绚丽,具有明显特殊性和差异性,经济价值潜力巨大,在资本和信息技术参与下,可以转化为海量财富和就业机会。

其次,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以沿线国家文化为内容的传媒、设计、建筑、视觉艺术、影视、教育等传统文化产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成长;创意的多元化、模式的创新、高科技的结合等,便于一大批以地方本土文化个性为特征的文化产业等轻资产项目勃兴,而全球化经济体制和后现代消费结构形式既促进非遗文化新传承,也呵护各国“最炫民族风”绽放,刺激文化贸易中增长最快、市场需求最旺盛、国际流通最快的文化创意服务贸易壮大。从地方和城市的视角看,城市是地方文化的代表,又是地方经济的枢纽,文化与经济融合,让城市成为地方文化产业的繁荣地。而城市文态环境和文化创意产业互相依赖、共生共存。所以,“一带一路”带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良好的创意环境,这样,沿线国家人们会拥有更多的诗意栖居地。由人化文,以文化人。文化的功能在于育人、向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为沿线各国大众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化娱乐和文化服务,人们在娱乐和审美中自信、自觉,实现彼此认同和尊重。

第三,如果说“一带一路”有什么地缘色彩的话,那也是只是经济上的睦邻富邻。联合国《文化多样性公约》中“推动发展中国家制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培育由现代传媒和视听技术支撑的文化产业”等内容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生根,各国以“内容”为资源、“创新”为动力的文化产业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得以便捷地展示于世界,既为沿线国家尤其是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东欧等地区提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又在相互借鉴、融合创新中形成异彩纷呈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集群;既创造高度的经济效益,又为亿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分享和平与繁荣的目标。

(三)“一带一路”文化在包容互鉴中共生共荣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4]丝绸之路的历史启示我们:人类文明是在包容互鉴中进步的。“一带一路”上,各国文化与产业交流的繁荣会孕育“一带一路”本体文化的产生。

1.“一带一路”网络文化。网络在技术和文化上具有平民性、大众化,通过网络普通人可以直接参与交流媒介的生产、创新过程,形成“一带一路”自身的网络文化特征。无论“网上丝绸之路”还是“信息丝绸之路”,既代表“一带一路”建设的另一种路径,同时也意味着网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资源的主要流动方式和主要载体,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带一路”网络文化,实现了从“互联网+”到“文化+”的回归,这是技术与文化结合的产物,既是“一带一路”的文化形态,也是产业形态,更是沿线国家可以分享的公共产品。

2.新的交流机制文化。“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一带一路”尽量减少正式的安排以提高灵活性,也不涉及超国家机构的构建,而是以多方合意的路径循序推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带一路”不需要规则和机制,因为规则和制度代表公正透明,是一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实际上,“共商、共建、共享”本身既是原则又是根本机制,在具体实践中,由这一根本机制决定是否需要或者需要何种规则和制度。或者说,“一带一路”之所以是创新的模式,原因之一就是不用既定制度、超国家机构捆绑任何一方,而是通过共商共建解决问题,在互利共赢的合作实践中建立起双多边交流机制。例如,在经贸方面,“一带一路“要探索自由贸易区平台合作的新模式,必然与相关国家共商、共建该方面的交往机制并推动与世界接轨。再如,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一带一路”多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程度不高,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有很多工作要完善;而且沿线国家各有不同的制度文化,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所以,共商、共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机制、搭建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必需,都会催生沿线国家知识产权交流机制文化。又如,“海上丝绸之路”要通过共商、共建,建立起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机制,把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最终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

3.“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在互联互通、经贸往来中,“一带一路”首先建立起沿线乃至人类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然后,在此基础上,在文化及产业的交流中,也会形成“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正如当前欧盟通过“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用文化巩固欧洲团结一样。丝绸之路在历史空间上是多极文化支撑的,多元并尊的“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同样不会压制、取代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而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中,尊重差异,让各国有平等展现的机会,避免全球化中本土文化被边缘化;各国在保持本土文化根基的前提下引进外来文化,激活历史传统、生发新的力量。正如马勒笔下优美的唐诗跨越了地域、时代和民族与欧洲交响乐融为了一体,奏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美丽乐章《大地之歌》。

三、“一带一路”引领人类文明新观念

以丝绸和谐文化为基因的丝绸之路符号被“一带一路”赋予了全球化时代意义。“一带一路”上流行的,除各国最炫的“民族风”之外,更有“合作、共赢”的精神文化。文以载道,“一带一路”是创新、引领未来之路,不仅改变人类交往视角、观念和机制,更在审美和人文的高层面上处理民族冲突和文明隔阂。

首先,“一带一路”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平等视角。“一带一路”不拘泥于从东方看世界,更不一味地坚持欧洲中心论,西域大漠、外高加索、多瑙河乃至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环视全球的立足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从国家行为体的角度分析,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的、本土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重要价值,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能够保证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也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提。因为在平等的文化认同下谈合作,“一带一路”给处于全球化洼地的中亚、东欧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平等展示的历史机遇和国际舞台,从共同体的人文宽容视野寻求人类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就摒弃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认识论,对修复人类所依赖的、以多样性方式存在的“文化生态”起建设性作用,而这正是纠正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西方中心论这种文化偏见的《文化多样性公约》之宗旨。

其次,“一带一路”改变人类交往思维和观念。当今世界秩序在形式正义之下仍存在着实质不正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不可能全面准确认识“一带一路”的本质,而“零和”模式或海权论、陆权论等政治空间观均背离了传承丝绸之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原则,对“一带一路”各种偏见与中伤即起因于此。“一带一路”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商贸往来,而在于全球化潮流中对“合作、共赢”观念的需求与供给,通过文化和产业的手段来推动全球化的均衡普惠发展。国际上曾流行的“文明冲突论”不是历史的全面表述,明显偏颇;“文化霸权论”也不是现实的生动写照,有人为固化之弊。“一带一路”致力于从文化经济层面化解文明冲突论,但绝非确立中国的文化霸权,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历史学家汤因比为什么推崇中华传统文化?原因在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或智慧支持。

最后,“一带一路”创新人类交往机制与合作模式。因为互联互通和共商共建共享,所以“一带一路”在组织原则和机制上,不存在既有国际组织中大国主导现象,不存在大小强弱国家区别对待的不平等关系,不针对谁或排除谁,而是沿线国家双边或多边协商合作,在“和而不同”中共同寻找互利共赢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自尊心和创造力,鼓励沿线国家或民族平等地成为人类文明史前进的创造者。文明并非体现在没有矛盾和差异,文明的高贵之处在于她的方向永远是最高处的包容、分享、共同成长。

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不是哪个国家和地区的,而是全人类共有的。凡具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的地区和没有这种资源但爱好和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家都享有开发这种资源的权利,由此,“一带一路”不仅为沿线地区享有,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所以,从“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分析,美美与共是“一带一路”的本质文化特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孝通先生阐释的文化境界远远高于任何西方“行霸道”的西方文化。“一带一路”没有咄咄逼人的“文明冲突论”的对峙,没有“文化霸权主义”设计的不平等,只有美美与共地包容、分享和向善,通过尊重与合作,将丝绸之路符号变成公共产品和消费,用沿线国家文化资源为各国人民谋利,促进全球经济持续的繁荣与“和谐的文明关系”。所以,在浩瀚旷远的历史长河中看,这是人类重大的文化经济现象,“一带一路”是人类恢弘的文化产业。

[1]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N].人民日报,2015-03-29.

[2]郝时远.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N].人民日报,2015-11-26.

[3]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

[4]习近平.共创中伊关系美好明天[N].人民日报,2016-01-22.

责任编辑:毋斌

G124

A

1674-1676(2017)01-0076-04

赵万里(1971-),男,山东青岛人,博士,中共淄博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一带国家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