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忠义观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2017-04-11刘伟苏良书
刘伟 苏良书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 成都 610017)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传统忠义观的内涵及其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刘伟 苏良书
(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四川 成都 610017)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忠君思想与江湖义气是古代传统忠义观的基本反映。忠君思想是维护统治秩序的行为规则,江湖义气是维持社会交往的感情纽带。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忠义新“官”念,应当将忠君思想转化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把江湖义气控制在党性和法律范围之内,构建忠诚与义气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传统忠义观;忠诚;义气;价值观
一、传统忠义观的内涵
传统忠义观,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对于人之为人、为官、处世的基本哲学理念、观点与看法。
何为忠?《诗经》曰:“侍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这是狭义的概念,忠即是忠君。《论语·学而》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这是广义的概念,忠指为人忠诚无二,做事尽心竭力,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伦理标准。忠不仅包括忠于君王,还包括忠于上级,忠于亲人,忠于朋友,忠于国家,忠于事业等。随着秦汉皇帝体制的建立,尤其是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以来,广义的忠就逐步演化为狭义的忠,忠就单指对君王的忠诚。其他的忠,如忠于国家、事业、亲人、朋友,都要服从于忠君,忠君思想成为人之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思想。于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都极力宣扬忠君思想。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忠诚之楷模,他一旦认定刘备为所谋之君,就“忠”其一生,从未改变,即使在刘备留下幼主若不才可取而代之的遗嘱后,依然忠心耿耿,成就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忠臣美名;关羽所言所行更是处处表现出正统的忠君思想,他一旦认定刘备为所托之人,不管曹操奖赏的物质多么丰富,提供的条件多么优厚,最终还是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追随刘备,至死不渝,忠诚之极。
何为义?一则指情谊、友谊,曹植《赠丁仪》诗曰:“亲交义不薄”,既是此意。二则指公正合宜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如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的“义”,以及“君子喻于义”、“舍身而取义者也”的“义”。人们常说的江湖义气其实就是对义的通俗表达,包含着与兄弟的义结同心,对朋友的义薄云天,视财富如粪土、视功名如云烟的义无反顾等思想行为。《水浒传》是一幅描写梁山泊英雄行侠仗义的美丽图景,其中,鲁智深的情义尤其令人感动。为了义,他慷慨资助穷女子金翠莲;为了义,他舍身救助赵员外的女儿;为了义,他棒打权贵儿子高衙内。在与林冲相处上,更显义薄云天,野猪林救下林冲后,鲁智深有段真情表白:“兄弟,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见酒保来请两个公人”,“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一个“忧得你苦”、三个“放你不下”,将鲁智深的情义衬托得无与伦比,可以感天动地。
忠君思想与江湖义气是古代传统忠义观的基本反映。对此可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是统一的,在朝应忠君,在野显义气,在朝忠君者在野应当显义气,而在野义气者也应思君忠君,相应地,义气本身包含着忠诚的意味,而忠于君王本身就是一种大义。《水浒传》中的宋江即是一个忠义双全的典范。宋江身处江湖时,肩挑道义,身体力行“仗义疏财、济困扶危”的侠义行为,获得了“及时雨”的江湖美名;而身居梁山时,怀揣有奉君之忠,意常存报国之念。故而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二》将“忠义”解释为“忠以事其上,义以使其下。”另一方面,忠君思想与江湖义气也时常分裂,是矛盾的,因为行侠仗义、啸聚山林、抱打不平的行为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危害政权运行,甚至犯上作乱,与忠君思想背道而驰。如何处理二者的矛盾关系呢?最佳选择就是忠、义冲突时,舍义而取忠,牺牲义而服从忠,因为古代社会至高无上的大义是服从天,君王既是天子,就代表着天意,忠君思想自然高于其他的道义、侠义、仁义。
可以说,矛盾统一的传统忠义观是古代中国儒家道德的真实写照。其中,忠君是大义,其他的义是小义;忠君思想是维护统治秩序的行为规则,江湖义气是维持社会交往的感情纽带。在忠君的统治秩序内,江湖义气可以自由发挥、纵横驰骋,而江湖义气一旦违反了忠君秩序,则只能啸聚山林,逼上梁山,变为忠君思想的对立面。
二、传统忠义观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一)传统忠义观形成的原因分析
传统忠义观描绘出一幅中国古代社会对上、对下立身处世的图谱。其形成,可以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与家国一体的结构有关。古代社会,家国一体,君王的家就是人民的国,而人们的国既是君王的家,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天下的土地都是君王的私有财产,人们的只能寄居在君王的土地之上,没有独立的土地财产作为生存之本,而相应地,人们都是君王的臣民,没有独立的人格聊以安身立命,只能依附于君王。于是乎,要爱国,要谋生,要出世入仕,都要忠君,而爱国、谋生、出仕入世中蕴含的义气自然也要服从于忠君之道。二是与权力授予结构有关。在封建社会的伦理体系中,君王是天子,君权来自神授,各级官员的权力来自王权的层层传递。王权因其来源至高无上、大于一切,各级官员自然要臣服于君王,于是,忠君成为权力授予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忠君思想具备了天然的“合法性”基础。三是与治国模式有关。传统的治国模式是统治型模式,君王是主人,人民是仆人,是君王统治的对象。君王统治的模式自然要体现君王高高在上的特点,然而此模式的缺点是统治半径有限,只能局限在郡县之上,对郡县之下的范围显得鞭长莫及。于是,中国古代社会在县以下形成了社会自治的传统,江湖义气就成为主导地方事务的感情纽带与行为准则,也就是说,忠君思想浮于“上”,江湖义气沉于“下”,二者可以同时并存、和谐共生。
总之,在传统的家国一体结构、权力授予结构与治国模式之下,各级官员纷纷效忠于君王,臣服于君王个人,绝对服从君王意志,他们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只能遵循单向的、不平等的统治秩序,在此秩序中,江湖义气成为社会自治的行为规则与人们交往的情感纽带,自然臣服在忠君思想的脚下。
(二)忠君思想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忠君思想及其外化形式对古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譬如把忠君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激发着仁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激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然而,忠君思想积累的糟粕文化对当代“官”念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第一,忠于个人,形成小圈子。忠君思想的实质是忠于君王个人。受此影响,当代社会一些人的为官之念依然抱缺守残,以上级领导个人马首是瞻,紧跟所谓的“带头大哥”,形成官场的小圈子、小集团,眼中没有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没有党性与原则。官场小圈子之所以在一些地方流行,从根上说是封建忠君思想的再现,是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的必然结果。第二,盲目唯上,不唯实。忠君必然导致盲目唯上,因为龙鳞不可触,龙颜不可违,官员在君王面前自然都是唯唯诺诺,呈现出顺服的样子。当前官场生活中盲目唯上的表现是,一些官员以上级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以上级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盲目顺从,事事盯领导脸色,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时甚至明知上级的思考未必慎密周全,观点未必成熟,还是竭力迎合上级的要求。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唯上不唯实”的害处:“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的最妙方法。”第三,绝对服从,人身依附。忠君思想既要求忠于君王,更要求绝对服从君王。因为绝对服从君王,各级官僚无法成为独立的政府官员,只能依附于君王而生存,成为君王的家奴或代理人。这种依附关系在当代官场的表现是:一些官员不是为事业服务,而是为长官或上级服务。官员的考核与任免,主要不在于他们有多少政绩,而在于他们与上级的密切程度,搞掂了上级,就等于戴稳了乌纱帽。于是,报喜不报忧,上交则谄,下交则渎,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生态。
(三)江湖义气对当代“官”念的影响
传统江湖义气蕴含的社会治理准则,如为了道义帮助朋友无怨无悔、为了正义敢为民众“鼓与呼”的精神值得发扬,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然而传统江湖义气的糟粕思想浸入现代官场,也产生出一些不良的习气与作风。譬如,在称呼上,党内不称同志,却称兄道弟,上级不叫领导,却叫大哥;在思想教育上,不是靠理想信念感召人,而是靠烟酒联络感情,靠哥们义气获得共识;在对待同志关系上,不是真诚指出错误,而是虚假和气,不是真诚帮助同事,而是言过其实,言而无实,徒留“义气”表象;在社会交往上,不是靠真情实意打动人,而是靠老乡会、同学会等活动编织关系网,以小团体论亲疏;在干部提拔任用上,不是靠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而是靠义结金兰,缔结同盟,搞任人唯亲,用身边人,用小团体内的人。
江湖义气的这些表现与党性修养与组织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党员干部讲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在处理各种人和事的关系中,形成了一整套基本原则,包括党的性质、宗旨、组织原则,这就是党性。江湖义气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容易形成庸俗的处事哲学,只对小圈子忠诚,对党组织、对人民不忠诚,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江湖义气的表现也与法治规则格格不入。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基本规范,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都必须首先遵守法治规则,而庸俗的江湖义气讲究全心全意为哥们朋友服务,可以为了朋友义气,罔顾法律,破坏法治,是必须摒弃的糟粕观念。
三、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忠义新“官”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对待传统忠义观,我们应该坚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的原则,树立起符合时代特征的忠义新“官”念。
(一)将忠君思想转化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
忠于君王以及绝对服从君王从而依附于君王,有利于维护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也有利于维护传统的“命令——服从”的统治型治国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取代君主,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忠君思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存空间被破坏、被压缩。然而,忠君思想犹如变异的病毒,异化为对上级个人的忠诚,于是一些党员干部唯上不唯下,乐于构建小团体、小山头,在小圈子内搞绝对忠诚与人身依附。这一是因为受封建忠君思想遗毒的侵害,庸俗化的政治生活依然一定程度上存在;二是因为在现实的干部选拨任用中没有真正落实人民群众的权利,导致民主集中与任人唯贤的制度成为虚设;三是因为管理型治国模式沿袭了统治型模式的“命令——服从”方式,下级绝对忠于上级及其领导个人成为为官之必要。根治忠君思想之遗毒,必须将忠君思想转化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忠于党和国家事业,是由党的宗旨和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的。因为党员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党的宗旨要求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扬弃地继承忠君思想,各级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与道路的自信;其次,要完善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加大人民群众在干部选任中的权重,从而铲除“唯上不唯下”的制度土壤;再者,要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治国模式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让官员治理与人民自治互相促进。这样,忠君思想不仅没有寄居的空间,更无滋生的土壤。将忠君思想转化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忠义观之鲜明体现。
(二)把江湖义气控制在党性和法律范围之内
把“义”字上的江湖尘土擦去,义气依然闪烁着纯洁而朴素的光芒;把江湖义气控制在党性和法律范围之内,义气将在情感与道德领域内光彩照人。义气本是好东西,是人们真挚情感的表露,是对人性善的宣扬。谁不渴望自己的亲人朋友讲义气、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因而,古代社会的“义”在江湖生活中熠熠闪光,成为人们的情感寄托与道德标准。然而,任由江湖义气自由奔跑,则会破坏党性原则与法治规则,因为党性和法律是新时代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与行为规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维护党性原则与法律规则是党员干部应当遵守的“大义”。因此,党员干部对待朋友讲仗义,可以两肋插刀,但不可触犯刑法,伤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对待亲人讲情义,可以生死与共,但不可违背党性原则,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为亲人谋取非法利益;与上级交往讲义气,应当尊重上级、维护上级权威,但不可唯领导个人马首是瞻,不讲政治、不讲原则;与下级交往讲义气,应当爱护下级、关心下级疾苦,解决下级困难,但不可藉此拉拢下级形成小团体、小山头。把江湖义气控制在党性和法律范围之内,让义气回归本位,有利于义气作用的真正发挥,有利于正常人际交往的形成,有利于构建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的良好社会格局。
(三)构建忠诚与义气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忠君思想已随帝制覆亡而远去,“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就是要扬弃对个人的绝对服从与愚忠,要继承忠诚的核心价值,那就是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忠于人民、忠于本质工作。江湖义气在社会发展中几度沉浮,“有鉴别地加以对待”,就是要鉴别义气的类别,剔除不讲原则与限度的江湖气息,要看到义之当代价值,那就是要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古语蕴含的价值理念发扬光大。可以说,忠诚与义气都归属于中华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的范畴,二者并无矛盾,可以和谐共生。忠诚与义气和谐共生的价值观,体现在国家层面,就是要忠诚于民主理念,构建文明与和谐新风,促进国家富强;在社会层面,就是要追求平等公正,摒弃等级制的愚忠,追求自由法治,摒弃不讲原则的江湖义气;在公民层面,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弘扬诚信、友善之义气风尚。概言之,构建忠诚与义气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实际上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状态,是“让领导满意与让群众满意”的和谐统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是当时代忠义“官”念的应有面目。
[1]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责任编辑:徐芳
D64
A
1674-1676(2017)01-0017-04
刘伟(1974-),男,四川安岳人,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科社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政治学。苏良书(1976-),女,重庆巫溪人,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