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2017-04-11李豪杰

实事求是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总书记

李豪杰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

李豪杰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形成了系统的创新观点,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对于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四个伟大”

立场、观点、方法是理论的精髓所在。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成功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于党能够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立场和政治本色,在于党能够不断根据变化着的实践提出创新的理论观点并指导新的实践,在于党能够找到并不断丰富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和思想武器。坚守立场、创新观点、丰富方法,这三者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一般表现,也是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构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革故鼎新,使党和国家的事业焕发朝气、昂扬锐气、充满底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志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成功运用,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

立场就是底色,深刻反映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本属性和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不改初衷、不忘初心、不失本色,作出了一系列反映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实现人民福祉的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无不体现出人民至上的立场,这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最鲜明的特征。

1.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当中。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十八大以来推进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遵循,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浓浓真情血浓于水,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理光芒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记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70)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1](P235)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1](P554)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2](P827)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当中,这样的论述俯拾皆是。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深刻命题,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人民观及其治国理政思想最鲜明的人民立场。

2.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当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从思想理念的层面解决了发展为了谁、由谁来享有的这个根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价值层面,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灵魂。

共享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直接体现。面对第一个百年目标,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决心之大、气魄之足、措施之实前所未有。近年来,每年减少贫困人口一千万,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坚持治国与治党并举,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信仰、本色与立场。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国家安全工作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都紧紧立足人民立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的工作思路。

3.鲜明的人民立场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务实作风当中。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的鲜明的人民立场是由党的历史、性质、宗旨和承担的使命决定的,同时也与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成长历程密切相关。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3](P26)

朴素而美好的情感往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或缺的给养。七年的知青岁月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最初认识,也奠定了他一生坚定的唯物史观和深厚的群众感情。正如后来他对《中国青年》杂志记者讲道:“我虽然告别了陕北的父老兄弟,但再也离不开人民。”[4]从梁家河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工作的足迹跨越东西南北、中央地方。近半个世纪里,那朴素的情感越发深厚、笃信坚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心系群众谋划改革,深入群众调研改革,依靠群众推动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得人心、顺人意、遂人愿,就在于始终坚持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根本工作方法,始终坚持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既充分体现又共同决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当中贯穿的鲜明的人民立场。

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创新观点

观点就是内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崭新境界和理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局势,把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把脉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症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高屋建瓴、发人深省、极富创见的崭新论断,作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切中时弊、卓有成效的战略举措,科学回答了新的发展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不仅为中国改革发展拨云见日、凝心聚力、指明方向,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新高度和实践新发展。

1.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要解决时代观的问题。只有明确我们今天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才能够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进而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既充分体现了近五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新发展,又意味着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新飞跃。

30年前,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立足新阶段、把握新阶段、指导新阶段,迫切需要对建国68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9年基础上的近五年来的新实践新发展新成就作出新概况,也迫切需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依据和准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理解“新发展阶段”,需要把握“不变”与“变”的辩证关系。“不变”,就是说新发展阶段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八大以来,许多事情都在变,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没有变”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决定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追求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没有变”中又蕴含着“变”。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就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2.“四个伟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四个伟大”。“四个伟大”广泛涵盖了我们党在历史新阶段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5]其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内容。

伟大斗争精炼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历史任务,又显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强大的决心、干劲与气魄。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以“伟大斗争”的精神状态啃骨头、打硬仗、涉险滩、闯激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进行伟大斗争,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多方面多领域,必须以改革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在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出路在于改革。面对“两个一百年”伟大梦想的召唤,处在改革深水区的当代中国,对于认准的方向和道路,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要敢于趟水过河,以自我革命的勇气,依靠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利益固化藩篱,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伟大工程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锻造领导核心、提供组织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伟大工程的崭新实践,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所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提供根本政治保证。伟大事业需要坚强领导,坚强领导必须从严治党。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重拳反腐、从严治党,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使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维护,党的作风明显改善,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持续向好。一个团结统一、坚强有力、朝气蓬勃的政党正带领亿万中国人民,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迈征程上。

伟大事业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道路,既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又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十八大刚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研讨班上的讲话和十九大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7·26”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篇经典文献,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和纲领。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P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6]这样就不仅提出并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7]同时也进一步回答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与道路、方向与方位、使命与目标等问题。可以说,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梦想阐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和奋斗目标,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同时,“中国梦”的提出又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获得了一种更加宏大的视野和更具纵深的力量。无论是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还是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都首先从对民族的责任,从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从中华民族的不朽抗争和伟大奋斗中展开论述,这就彰显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高度和历史厚度,集中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奋斗目标、深谋远虑的历史站位和清醒坚定的责任担当。同时,“中国梦”又决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宣示,而是沉淀着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深刻启示,凝结着中国人民渴望富强的共同愿望,寄托着华夏儿女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既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又是梦想、实践与情感的统一。透过“中国梦”,人们仿佛能够听到一个古老民族在历史深处的呼唤,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东方巨龙再次腾飞的磅礴力量。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引领,着眼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当前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科学回答了目前所处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心重点问题,是立足我国发展实际、适应当前现实需要、着眼解决突出问题、顺应人民美好期盼的科学部署和顶层谋划。“四个全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总方略。

从十二大的“两个文明”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形成,体现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发展理念到具体部署,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具体表现在新发展理念和一系列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具体部署。例如:“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经济创新理论,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等重大战略,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新进展,国家监察体制在权力监督和制约的方向上迈出坚实一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渊源;文化自信深化了党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完善;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等等。这些治国理政思想赋予“五位一体”新的内容,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统一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域和方面。“四个全面”是针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提出的治国理政主要着力点,是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突破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重要战略举措。战略往往是针对某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作出的阶段性安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四个全面’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8](P15)战略布局之于总体布局,以点带面,发挥牵引作用。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方法论上的重点论。

三、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不仅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包含着系统的创新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用好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法论。

1.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贯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哲学、用哲学。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分别强调要注重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出全党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能够把历史的经验、现实的国情和国际的比较相结合,能够统筹国际与国内、治党与治国、目标与举措、全面与重点、民主与集中等辩证关系,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光芒。五大思维能力就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9]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培训班上,从六个历史时期出发强调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体现了历史思维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抓重点、抓关键、抓牛鼻子,比如“关键少数”、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法就闪耀着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想。这些重要论述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具体实践当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成功运用,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的哲学方法论。

2.基本方法原则。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两大基本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时的一次开学典礼上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10](P276)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P696)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实事求是,更是身体力行践行实事求是的要求。他总是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对国情、党情、民情都有切实的了解,从而获得坚持实事求是的能力,也使实事求是成为贯穿他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基本方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各项工作常常强调要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2012年12月,他在广东考察时强调: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2013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叮嘱各级领导干部多到农村去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去看一看,真正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P686)2014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2](P91)2015年,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要心中有民,还讲到自己担任县委书记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虽然辛苦,但摸清了情况,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2](P323)2016年,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不忘初心,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2017年,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顽强拼搏、接力奋斗创造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历史观,也是渗透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当中的方法原则。

3.具体方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还蕴含着一系列具体工作方法和特点。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特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之所以解渴、给人启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各项举措之所以见效、立竿见影,就是因为总书记讲话和决策都能够瞄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来,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局面的切入点。在起草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时,面对各个地方和部门提出的上万条改革建议,总书记强调首先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这样既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又抓住了牛鼻子,做到有的放矢、针锋相对。二是注重深层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问题不是浅尝辄止,谋划改革更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强调夯基垒台、深层解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比如,在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在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钉钉子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准则》《条例》作说明时指出,要把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完善规范、健全制度,扎紧制度的笼子。这五年来,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安排。三是强调思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对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塑造。他反复强调,要补足精神之“钙”,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并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尖锐地指出,“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使一些本来可以落实的制度得不到落实、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不断发生。”[2](P94)这些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极大地端正了党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称赞。四是党建统领全局。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着党委抓经济工作多,抓党的建设不力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重拳反腐、从严治党为着力点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抓党建成为各级党委的首要责任、根本责任、主体责任。同时,以抓好党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并促进各项工作的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重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总之,十八大以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发挥,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包含着系统的创新观点、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方法,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学深悟透、学精笃信、学通用活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在决胜小康、逐梦复兴的新征程上更加清醒、更加自信、更加坚定,才能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N].学习时报,2017-07-28.

[5]施芝鸿.“四个伟大”重要概括的理论和实践意义[N].北京日报,2017-08-07.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7-07-28.

[7]胡振良.十八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01).

[8]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9]曲青山.辩证法:实施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N].光明日报,2016-04-06.

[10]习近平党校十九讲[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5.02

责任编辑:李洪涛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总书记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신시대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