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多维约束及路径选择
——基于四川省南溪区的调查研究
2017-04-11胡建军田洪荣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四川宜宾64400
文 胡建军 张 勇 田洪荣(...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四川宜宾 64400)
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多维约束及路径选择
——基于四川省南溪区的调查研究
文 胡建军1张 勇2田洪荣3(1.2.3.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四川宜宾 644100)
精准扶贫是针对以往粗放式扶贫而提出的一种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是有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宜宾市南溪区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收集、了解贫困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条南溪精准扶贫路径:激发自主脱贫新动力,探索产业致富新模式,构建统筹联动新体系,健全常态长效新机制。
精准扶贫 创新 典型调查 路径选择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结合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和决策部署,锁定“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目标,集中“会诊”全区23个贫困村,全面吃透“穷根”,将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转向“精确滴灌”,将“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配套形成了“兜底扶贫解穷愁、产业扶贫摘穷帽、励志扶贫斩穷根、延续扶贫断穷路”组合拳,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了一条扶贫开发的“南溪路径”。
一、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内涵及政策内生逻辑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湘西的时候提出了“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不要制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一扶贫理念。随后,经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精准扶贫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扶贫资源为主导,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东西扶贫等相结合的综合扶贫体制。
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在于“扶真贫、真扶贫”,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和措施下沉到村到户,通过对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从根本上清除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从而拔出“穷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精准扶贫内容体系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项内容。
(二)精准扶贫相关理论和政策内生逻辑
1.精准扶贫相关理论。扶贫具有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中以权利贫困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低水平均衡理论等为典型代表。权利贫困理论(阿马蒂亚·森)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收入层面,而应该立足贫困者的生存状态,强调“机会均等”和“公平共享”,要求减少与消除权利和机会的不均等,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来治理贫困。[1]精准扶贫是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强调采取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等措施赋予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个体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发展能力,让贫困人口共享经济增长成果,实现脱贫致富。”[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从资本的供给与需求方面,分析了贫困产生的机理。瑞典经济学家Myrdal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系统地研究了东南亚等国家的导致贫困和发展受阻的原因。这些理论对我国精准扶贫理论的产生和创新发展有不少的影响,我国的精准扶贫则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扶贫政策的内生逻辑。经过30多年农村扶贫实践经验的总结,精准扶贫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社会主义特色的扶贫开发政策体系,并在全国各地广泛实施,其产生有一定的内生逻辑。一方面,国内精准扶贫的形成受到世界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另一方面,其形成不但是我国30多年农村扶贫开发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现实需求,也是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要举措。
一是国外精准扶贫理论及实践模式。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贫困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问题,世界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日益恶化,全球饥饿人口约9.25亿,近年来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更是将约6400万人推向贫困,可以说消除贫困成为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面对这一难题,国外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也取得了诸多理论成果,其中对我国精准扶贫政策有影响的理论有区域发展模式和权利贫困理论。受国外扶贫理论的影响,我国也在扶贫实践中实施精细化扶贫的方式。二是国内精准扶贫实践过程。经过30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国在贫困治理上主要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幅度减贫阶段(1978—1985年);第二个阶段为以贫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推进阶段 (1986—1993年);第三个阶段为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第四个阶段为新世纪综合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年);第五个阶段为2011年以来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颁布实施和2013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使我国扶贫政策进入以确保全面小康为主要目标的精准扶贫新阶段。中国贫困治理政策基本按照先“解决温饱”后“全面小康”、先“区域整体”后“精准突破”的逻辑思路部署,贫困治理的政策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精确。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更符合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发展变化的实际。[3]三是精准扶贫是农村扶贫的现实需求。我国虽然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庞大,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扶贫对象仍有 1.22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2.7%。而且,受时代的局限,原先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扶贫中的低质、低效等社会不公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必须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做到“精准度”使用国家综合扶贫的各类资金、政策,用准用足,用在贫困群众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因此,必须加快实施精准扶贫,实现扶贫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二、农村精准扶贫的多维约束
(一)南溪区精准扶贫现状
南溪区面积704平方公里,人口43万,其中农村人口34.2万人,辖8镇5乡2个街道207个行政村34个社区,全区系统锁定贫困户5118户15849人,贫困村23个。按照三年集中攻坚目标,南溪区2016年计划摘帽8个村,减贫3507人;2017年摘帽8个村、减贫4100人;2018年摘帽7个村、减贫3514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区重大民生工程和政治任务来抓,南溪区确立了“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整村推进为载体,项目建设为抓手,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确保到2018年底,全区2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市率先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按照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本次调研分为四个组,分别前往南溪区大坪乡石松村,刘家镇松林村、大庙村,留宾乡石盘村,南溪街道东堂村、白鹤村,罗龙街道牛角村进行实地调研,并随机抽查了7个村的305名贫困户,一方面进行面对面座谈了解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对南溪区全区在精准扶贫中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和详细了解,共获得调研问卷305份。调研中,受访农户的年龄结构集中在45—65岁之间,比例达到71.2%,贫困村中贫困户受教育程度普遍低,91.5%以上属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绝大多数贫困户对南溪区精致扶贫政策十分满意,认为南溪区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对自己帮助很大、实施效果非常满意、得到实惠、对脱贫致富充满信心的,分别占样本的99.1%、85.2%、72.7%、98%、81.6%。,贫困户的主要诉求包括资金帮扶、基础设施需求、产业发展需求、社会保障需求和技能培训等,分别占样本的59.1%、15.1%、15.4%、6.5%、3.9%,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发现近60%的贫困户希望政府多发点资金或者对其房屋进行维修,对发展产业以及技能培训的需求才占到整个问卷调查的19.3%,其中对资金的需求是贫困户的首选,对技术的需求反而很少,只占到整个样本的3.9%。60岁以上的贫困户对社会保障的需求达到56.9%,45—50岁的贫困户则对产业发展需求高,达到41.6%。另外,67.7%的村干部反映产业扶贫和政策要求尽快脱贫存在一定矛盾,产业扶贫是个长期过程,有的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需要3—5年见效,为近期脱贫带来一定压力。另外,乡镇(街道)干部普遍反映在贫困户识别、扶贫政策的退出机制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脱贫与防止返贫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问题剖析
一是贫困户自我发展力不足,依赖观念强。受自然因素、生产条件、劳动力素质制约,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动力不足。调研中发现,因病、因残比例达到43.6%,因劳动力不足比例12.5%,缺技术比例为14.8%,缺资金比例为23.2%,因学比例为5.9%。另外,基层干部表示,建档立卡刚开始实施时,由于资金政策的配套力度不大,农户对于贫困农户识别并无太多异议,然而,新一轮的建档立卡伴随着各项扶贫资源的分配,贫困农户的识别在很多村变得非常敏感,一些在过去“输血式”扶贫阶段比较普遍的“等靠要”和平均分配的思想开始出现,影响了精准扶贫机制的实施。随着政策的集中和倾斜,贫困农户的“标签”成为显性的福利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竞争,造成了贫困群体的分化,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造成了都想当贫困户,等待政府救济的思想凸显。
二是产业造血功能有待提升,短期效益难显现。调研发现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贫困户收入单一,主要靠种植、养殖业维持生活,其中种植业占样本的36.1%,养殖业占28.9%,这两种收入方式就占了样本的65%。而且,促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辐射带动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对点多面宽、分布散的“插花型”贫困户覆盖带动还不够,贫困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贫困村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缺乏,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也脆弱。精准扶贫到户产业需求项目小而散,一些养殖业项目属于短期效应,难以形成支柱产业。
三是政策倾斜重点地区,资源分布不匹配。在调研中,部分基层干部表示,因为南溪区未能列入全省扶贫开发“四大片区”和省市扶贫重点县,享受的优惠政策比省市扶贫重点县少,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约束。贫困地区得到的优惠政策比非贫困区要多,贫困村的贫困户比“插花”贫困户能享受更多的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容易造成“插花”贫困户心理不满。而且,即便是两个相邻的贫困村,一个符合异地搬迁政策,就可以享受很多政策,而另外一个不符合政策的贫困村的贫困户就无法享受政策。贫困程度不相上下,扶持政策却大不相同。目前,在入户政策越来越多时,政府的重心不断下沉,贫困农户对政策扶持的期冀也越来越大,自我救助的主动性有所减小。在部分农户看来,政府有责任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若没有好的机制来刺激农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到户政策越多,扶贫成本可能会越高。
四是政策缺乏灵活性,扶贫与返贫并存。调研中发现,扶贫政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存在贫困户只出不进的局限性,因为即使已经脱离贫困的用户,在面临自然灾害、大病的情况下,也很容易返贫。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农村主要致贫的原因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差、长期患病或者突患疾病和重病、居住环境差、供养子女读书、发展产业能力不足等原因,这些原因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返贫。
三、农村精准扶贫的“南溪路径”
(一)立足群众主体,激发自主脱贫“新动力”
一是结对帮扶“培育新动力”。整合全区88个部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志愿群众加入脱贫攻坚队伍,每个贫困村落实一名区级领导、一个帮扶单位、一名“第一书记”、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驻村农技员,结成帮扶对子8292队,开展邻帮邻、亲帮亲、互助院活动,实行差别化、特色化帮扶,以“一对一”、“点对点”模式,使贫困群众克服惰性思维和“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目前工作组已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解决问题2万余件次,协调落实扶贫项目500余个。二是文化活动“增添新动力”。在全区贫困村广泛组织开展院坝讲堂,选脱贫之星讲脱贫经历;以培植乡风文明为主题,村村开展精准扶贫村规民约“三字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各贫困村组织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创建活动,每年开展“励志家庭”、“十星级农户”、“新乡贤”、“四好村”创建等评选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目前已在全区范围选出200余名脱贫明星讲脱贫经历,评选出150家励志家庭,140户 “新乡贤”,通过文化宣传,在全区范围营造了人人都有好习惯、村村都有好风气的浓郁氛围。三是技能培训“挖掘新动力”。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平台作用,逐步建立以贫困群众技能需求和劳务市场需要为导向的扶贫培训模式,大力开展针对性强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采取“市场+专合组织+农户”发展模式,为贫困户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培训进一步加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能力,同时还定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到村、到田头,面对面向农户传授种植、养殖技术,提升贫困户致富能力。目前,已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各类培训22410人次。通过培训,到企业就业贫困户人数为650人,自主创业200人。四是歇帮歇扶“激活新动力”。南溪区推出歇帮歇扶机制,对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等要靠”思想严重的贫困户依据不同程度,实施停歇3—6个月的政策帮扶。即按照一定程序,暂时停止对某贫困户3—6个月的帮扶、帮助。在歇帮中,贫困村按照实际情况首先明确“负面清单”,再明确“歇帮”内容及措施、明确后续管理,最终将贫困户原来的“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歇帮歇扶机制,进一步激发出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二)立足造血扶贫,探索产业致富“新模式”
一是探索“四个一”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调动食品园区20家涉农企业资源,鼓励支持每个贫困村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组建一个专合组织引领发展,成立一个科技小组服务发展,设立一个电商平台支撑发展,通过主导产业引导、扶贫资金帮扶、贫困家庭覆盖,做实产业发展文章。截止目前,成功带动引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个在贫困村发展产业基地,新建和培育专合组织99个、发展新型农庄(场)48个,辐射发展茶叶、大豆、油茶、红豆杉等特色产业基地近5万亩。采取“互联网+精准脱贫”发展模式,设立39个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实现8万余笔交易,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网上销售总额超过800万元,汪家红心猕猴桃、留宾茵红李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成为“网红”。二是探索“两供一回购”供销新模式。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地帮助贫困户脱贫,南溪区按照“一户一策”的帮扶思路,创新“两供一回购”扶贫模式帮助对象户发展种养殖业,即由帮扶人提供资金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提供肥料,再由政府组织有购买需求的个人或单位以市场价向贫困户回购,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两供一回购”扶贫模式的实施,改变脱贫攻坚行动中帮扶责任人对帮扶工作积极性不高、形式单一、帮扶效果不佳的实际问题,直接帮助贫困户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为了让“两供一回购”模式发挥更加有效,切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南溪区专门组织村社干部、贫困户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塔罗科血橙种植、黑山羊养殖、茯苓种植、牧草种植等,目前,全区贫困户外出考察学习5000余人次,有效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遇到的各类难题。三是探索资产量化收益新模式。创新 “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采取农户土地流转“股份共建”方式发展产业2000余亩,探索建立了“7+2+1”利润分成模式,即按农民土地入股、业主投资、村委协调,收益后利润分别按农民、业主和村集体7∶2∶1的比例进行分成,激发了群众对土地规模化流转的意愿,成片发展了近5000亩花卉苗木、特色水果等现代农业,实现了闲置土地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集体增收的“三赢”局面。在不改变资产资源性质的前提下,将村级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水利工程、房屋、矿产等资源,用于果园、鱼塘、经济林等建设,采取承包、租赁、出售的方式获得经济收入,目前,通过盘活资源,成片种植香叶林6000余亩,发展水产养殖500余亩,村级组织年增加集体收入25万元,目前全区23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全覆盖。
(三)立足区域发展,构建统筹联动“新体系”
一是聚焦区域发展,强化规划引领。明确“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工作目标,编制完成《南溪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南溪区2015-2020年分年度减贫计划》,着力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解决贫困村资源不足的问题,促进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合理倾斜,紧扣现代农业、森林康养、休闲度假、赛事经济四大区域化产业集群,编制《现代农业全域规划》,重点将沿江4个乡镇(街道)打造为城郊生态农业观光区,将长兴片区打造为瓜果蔬菜核心区,将大观片区打造为生态水产养殖区,将马家片区打造为红豆杉、花卉苗木产业区。依托鹅天歌、徽记食品、榨菜等龙头企业,着力推动农业车间化生产,初步形成豆腐干、白酒、畜禽加工、三江榨菜精深加工四大食品产业,建成28万亩绿色蔬菜基地、12万亩竹产业基地、1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8.6万亩大豆基地。二是聚焦资源整合,撬动脱贫杠杆。针对农村发展基础落后问题,全面整合2016年道路建设、安全饮水、扶贫新村建设等12类基础项目,按照发展需求和缓急程度公开透明分配项目;目前,23个贫困村已落实全年基础扶贫项目139个,计划投资1.2亿元。大力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千方百计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强化民间扶持,全区56家非公企业和3506名企业职工与贫困户对接。目前共获捐款和捐物折资300余万元,企业捐助产业基础项目建设资金340万元,帮扶贫困群众20000余人次,通过资源的整合,不断改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撬动脱贫杠杆。三是聚焦强村带弱村,筑牢发展根基。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后进村,开展了“强村带弱村、先进促后进”活动,通过强化“四联四促”措施,即组织联建促提升、党员联手促增收、活动联合促争优、产业联兴促发展,采取项目捆绑、资金倾斜等方式,抓基础、兴产业、促提升。借力“三江一路”党建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联合党支部、产业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积极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一村一主导产业”,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协会(合作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高标准打造留宾草莓、江南塔罗科血橙、裴石西瓜、大观葡萄等现代农业示范点。通过强村带动作用,有效促进弱村在产业造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发展,有效破解贫困村发展难题。
(四)立足政策支撑,健全常态长效“新机制”
一是创新“三兜底”帮扶机制。在生活上兜底,在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等政策基础上,增发低保对象与国定贫困线的差额,确保2017年全区农村低保贫困户收入达到国定扶贫标准;在就业上兜底,全区新增、补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选聘贫困对象,并对在村级公益性岗位就业的贫困人员给予300元/月的补贴;对企业优先选聘贫困人员的,给予企业300元/月·人的岗位补贴;对灵活就业的给予2/3的社保补贴。在农耕帮扶上兜底,各乡镇(街道)成立“助耕队”,为缺少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助耕服务,区财政按5-20万元补贴每个助耕队农机具购买费用,并补贴缺少劳动力贫困户80%的助耕服务费。二是创新扶贫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南溪区充分发挥人才队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引领带动作用,注重在扶贫一线锤炼干部作风,砥砺优秀品质,打造铁军队伍。建立县、乡、村、户四级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干部、人才、组织等各方面资源,选派23名优秀党政机关干部全脱产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科技特派员50名,聘请科技顾问10名,进驻到15个乡镇 (街道)100个村和18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组织全区23个贫困村第一书记、两委干部、致富能手、贫困群众3批次70余人次,先后到筠连县春风村、屏山县鸭池乡参观学习,开阔眼界;通过远程教育学习、专家辅导、集中轮训、观摩培训等方式,开展人才队伍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确保村队伍精神面貌佳、工作能力强、脱贫思路广,真正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成为推进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三是创新常态帮扶机制。南溪区着力在构建常态帮扶机制上下工夫,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水平稳步增长。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方面,创新常态帮扶机制,确保贫困户有房住、看的起病、上的起学。在医疗上建立医保一档缴费全额补贴、慢性病1000—3000元门诊定点报销、大病医疗四重报销救助、重病财政兜底等机制;在教育上针对贫困户子女,在落实上级“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定额补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含职高)阶段生活费、住宿费,对新入学的全日制专科本科贫困学生,在上级政策补助后一次性奖励2000—5000元;在住房上计划3年内对全区建卡贫困户中的危房户进行原基维修和新建,纳入C级、D级危房改造的按政策补助后,再一次性分别补助5000元/户、1.5万元/户;对368户危房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在产业上,为每个贫困村设立80万元的主导产业培育基金和2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重点扶持每个贫困村发展1个主导产业。在每个贫困村安排30万元无息周转金的基础上,还为每个乡镇(街道)单独安排30—60万元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周转金,贫困户可申请3000元/户的无息贷款,用于产业发展,力争将周转金享受对象扩面到所有贫困户。四是创新扶贫政策延续机制。针对困难群众容易返贫的问题,创新帮扶政策延续机制,贫困户脱贫后,帮扶责任干部再延长帮扶两年,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对贫困户的各类兜底政策,所有政策除有明确时限规定外,贫困户在脱贫后的2年内,均可继续享受相关政策,全面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脱贫后返贫。截止目前,没有发现一户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返贫。同时,为了预防部分干部因为贫困户已经脱贫,不积极或者不主动帮扶贫困户,南溪区在考评机制上,制定完善《南溪区贫困村第一书记日常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南溪区贫困村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考核办法 (试行)》《南溪区扶贫开发攻坚驻村工作组考核评价办法》等一系列考核办法,有力保障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区级各部门和乡镇(街道)年终目标考核,区委、区政府与乡镇(街道)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考核“一票否决”,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1]马新文,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02).
[2][3]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3).
责任编辑:曹丽娟
F3238
:A
1008-6323(2017)02-0094-05
1.胡建军,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2.张勇,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科员;3.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宣传部副主任科员。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