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羊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4-11王艳
对青羊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王艳
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成都市青羊区拥有非公经济组织7902个,从业人员23万余人。建设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青羊区人社局面向全区非公经济组织,就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统计调查分析
截至2014年底,全区7902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从业人员总量23231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77469人,技能人才3556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0284人。
(二)主要特点分析
非公经济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全区非公经济组织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9.0%,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占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21.9%;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7.0%;高技能人才达到技能人才总量的25.3%。
非公经济人才队伍呈现专业化。
非公经济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比从业人员总量的33.3%、从事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42.1%,反映出非公经济组织较为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育,经营管理更加专业化。
重视人才培养和挽留。调查反映,非公经济企业大多重视人才培养,有专家授课指导、考察交流、短期集中培训等员工学习形式。在解决人才流失问题上,非公企业尝试多措并举,如提高薪酬待遇、晋升激励、改善环境、加强培训投入等。
二、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认识存在误区,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仍然不够
从调查情况看,37%的单位没有安排员工教育培训经费,超过60%的用人单位虽认同大学生的人才价值,但又不愿花费时间和金钱对其进行投入。一些非公经济组织不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的职业晋升,在职称申报和技能认定方面不予支持。
(二)管理制度缺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从调查来看,个别单位甚至没有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为员工购买社会保险。部分企业由于激励措施不足,人才流失较为严重,个别单位每年流失率达到30%。部分企业工作绩效的评价方法缺乏合理性、公正性,遏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人才服务体系
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指导和督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法与人才签订劳动合同,落实好各项社保待遇。定期对非公经济组织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项培训,帮助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做好非公经济领域人才队伍调查摸底工作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流动机制。整合人力资源市场要素,着力为非公经济组织做好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制度,降低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引进成本,实现人才资源的节约和共享。
(二)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引进机制。通过组织大型招聘会、赴外招聘活动等,扩展非公经济组织选人途径。积极为非公企业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为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辟绿色通道。
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培养机制。
鼓励非公经济组织开展自主培训,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参加行业相关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的力量,为非公经济组织解决高技能人才瓶颈问题。
完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激励机制。
鼓励帮助非公经济组织建立合理分配制度,体现凭贡献拿待遇原则。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各类人才评选表彰活动中将非公经济组织纳入表彰范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
(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完善吸引人才和产业项目的政策体系。实施好创新创业的有关政策,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创建拴心留人的体制环境。鼓励以股权社会化为目标的股权改造,促进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来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转轨,推动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族企业向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创建“拴心留人”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环境。
打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企业文化环境。引导非公经济组织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各类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作者单位:成都市青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