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

2017-04-11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长廊云南

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共有8个州市、25个县市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云南战略地位重要,对整个国家的发展、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和推进边疆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党在边疆的领导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边疆治理和党建创新有机融合

地域的边缘性、特殊的历史文化因素,使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处于一个特殊的环境之中。历代中央王朝都重视边疆治理,不同时期的国家政权根据面临的边疆问题和国家治理的总体安排,采取了各具特色的边疆治理方式。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总体上与中央王朝是藩属与宗主的关系,唐朝对边疆采取“宣威”并“曲而靖之”一类治理方式。“兵威所加,无不款附”元代利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使云南边地“诸蛮纳款降服”。明清时期云南的土司制乃至“改土归流”,数百年间对边疆的治理也依然是采取不打破土酋夷豪的世袭治理的传统“安边”方式。只要“纳款降服”就行,并不过多关心边疆经济发展、民族利益等问题的协调。还由于边界划定时有变动,边民心理谈不上国家意识的认同,根本没有“聚人心、固边疆”之类的举措。这是一种前现代式的“治边”思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把政权组织建到边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分段进行社会改革,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和建设。2007年,中共云南省委决定在29个县市开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从“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全面加强边境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边疆治理和党建创新有机融合的治边兴边举措,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有效形式、推动方式和践行举措。

在多年实践中,“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使边境地区29个县市开拓了“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局面。在此期间,从云南边境地区多为山区,地域广、人口多、自然村寨多,居住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便于党员开展活动,有效发挥党组织作用,云南边境地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创新基层组织设置,将“强组织、建阵地”与“聚人心、固边疆”有机结合,将完善基层党组织与建设边疆有效结合,在党员50人以上的建制村成立党总支,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村民小组成立党支部,不足3名党员的自然村用多种方式联合建立党支部。同时按照“组织分类设置,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路,推行和完善党组织的“村企联建、村村联建、村居联建”,加强“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和流动党员的党性,让当地民族群众在较为健全的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给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连同之前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由治标转向治本的又一重要标志,势必为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立定新的标杆,给予新的激励。

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中心是党组织的建设,是党员的教育和党内政治生态净化。首先,党的纯洁性、战斗性,基层党组织的纯洁性、党员的战斗性,是保证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的最根本的保障,也是“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根本保证。第二,党内反腐倡廉“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腐倡廉力度空前,“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必须将深化反腐倡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为长期的建设内容,不懈地摸索创新举措。这是新时期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应对世情、国情、党情的选择。第三,云南“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必须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才能达到党的政治意志、组织力量的高度统一,才能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净化,才能保证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第四,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建重要“抓手”看,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抓“关键少数”和“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这个抓手。这个关键少数,即各级领导干部“一把手”,实际上有引领风气的作用,有定向、导引的作用,有示范、促进的作用,有定位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这个“抓手”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智慧和魄力。这无疑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提示。任何层级的“一把手”包括基层的“一把手”,都要正确面对权力,正确面对群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五,从基层党建的落脚点看,必须将党的建设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在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结合中,从严治党不仅要惩治贪官,而且要使廉政成为一种风气,这需要从上层与下层的联动做起,从边疆基层党建工作做起,培植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肥沃土壤。

“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效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从边疆民族实际情况出发,基于特定区域的制度安排和政治治理方式,以“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为基本目标。这个总的要求与“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旨在“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具体目标是有机统一的。

民族问题的存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必将是一个长期过程,边疆基层党建必须从这个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边疆的特点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党建长廊”建设,即在民族政策的主题下推进。同时,又以扎实可行的基层党建举措,促进多民族地区党领导下的有民族特色的边疆治理方式的落实。

云南各民族社会发展的起点和根基不同,处理民族问题时必须慎重稳定,分类指导在很长时期依然是必须思考的指导方针。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既要有相似举措,也要因族制宜、因地制宜,用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

边疆基层党建,不仅要吃透边疆地区不同阶段其经济社会状况、民众的社会心理状况、党员干部觉悟水平,还要洞悉相邻境外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不断变化的情况,在比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新问题。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长廊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漫画长廊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