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高校思政工作“水活渠清”

2017-04-11

社会主义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政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活渠清”,首先应有活生生的内容。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与土壤,伟大的实践需要而且必定会产生伟大的理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伟大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当前最重要的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的要求,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活渠清”,离不开鲜活的教育载体与表现形式。工作内容的源头活水和教育载体的鲜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能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活泼。眼下,个别高校思政课流于形式,被学生们贴上“枯燥”“没用”等标签,如何摆脱这样的现实窘境,寻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路径、新方式,让理论能够“入脑入心”,拆除学生的“心墙”,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把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困惑联系起来。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后”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积极自信,但知识体系建构尚未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形,社会阅历尚不丰富,情感心理尚不成熟。如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沿用老一套,还是老办法老方式,拒绝“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就有可能处处被动,难求实效高效。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不难看出,高校师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非常敏感,我们必须善于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结合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把深刻道理通过创新的语言表达和新媒体手段讲清楚、讲透彻,才能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空间。

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活渠清”,要深入研究其内在规律。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维护中央权威,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老师要真懂真信真爱。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思政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敢于直面难点痛点焦点,不讲套话空话虚话,真诚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有千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直面问题,以心换心。只有老师走心,学生才会入心。再次,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鉴古知今,以启来者,理论只有注入时代的火花才能发出思想的光芒。思政课很大一部分内容在讲历史,但老师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应结合当下热点事件,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最后,要以文化人,润物无声,久久为功。思政教育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学影视作品、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赏析中感知中国精神。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政治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