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审慎精严彰显民族出版精品
——以《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为例

2017-04-11刘彦

社科纵横 2017年1期
关键词:口传藏文编校

刘彦

(甘肃文化出版社 甘肃兰州 730030)

以审慎精严彰显民族出版精品
——以《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为例

刘彦

(甘肃文化出版社 甘肃兰州 730030)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是由甘肃文化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藏族民间文学类大型丛书,本丛书先后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本文以《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为例,从出版工作、出版特色与优点、出版价值三个视角对其作出评价。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整理翻译出版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藏族是人口较多、居住区域较广阔、文化较为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藏族人民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其中包括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鲜明时代特征的藏族口传文化。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世代相传。它作为藏族传统活动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真实、全面地反映着藏族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地处我国西北的甘肃文化出版社以坚持保护、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出版宗旨,策划出版《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该出版项目先后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现从以下几个视角对《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丛书的出版特色与创新予以评价。

一、整理分类“广、全、准”

该丛书资料搜集范围遍及甘、青、川、滇、藏五个省份,搜集范围之大、搜集地域之广,前所未有。所搜集的资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的已经出版但是年代久远,还有一些则是组织人力在藏区搜集的未出版的第一手资料。整个整理分类阶段,注重编辑人员参与资料的整理分类和相关的协调、沟通工作。首先将这些资料汇总到藏文编辑手中,根据文学体裁的不同做一个大致分类,例如民间故事类、颂词类、谚语类、民歌类、谜语类、叙事诗类等。之后将这些资料分发到该项目的专家组,专家们对其进行更细致和专业的划分,例如民歌一类,安多地方的情歌被称作“拉伊”,将其分为一类,根据“拉伊”所表达的情感的不同又细分为追求、接受、相恋、离别、思念、悲伤、抱怨、讥讽等篇章;将安多地区在婚礼和新年等庆典上唱的民歌——“赞歌”分为一类;将在卫藏等地流行的民歌归入“卫藏民歌”一类,再根据内容细分为“情歌”“酒歌”和“果谐”。《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第一辑共60册,分为十三个大类,分别是民间故事、斯巴长歌、斯巴问答歌、叙事诗、颂词、拉伊、对歌、赞歌、酒歌、情歌、果谐、谚语、谜语。整理分类除了使这套丛书的编目更科学、更清晰之外,还有四个目的:第一,剔除其中消极的、非正能量的内容,例如叙事诗中重点描述藏族和回族历史矛盾的作品;第二,尽量剔除近些年的一些作品,保留历史久远的民间文学;第三,剔除一些不完整的或是其内容已无法考据的作品;第四,剔除同一类中重复的作品。

二、资料翻译“信、达、雅”

翻译是《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整个出版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翻译质量的优劣决定着整套丛书的质量和品位,还决定着后期编校工作的难易程度和工作效率。早在藏族民间口传文学资料整理之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特聘藏汉兼通的二十余位翻译专家,组成了专业的翻译团队。在翻译工作中,根据这些专家的专长,给他们分配了不同类型的口传文学资料。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要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就藏族民间口传文学而言,不能为了保留藏族文化的古朴和原本面貌,而忽略了读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同时在准确地传达原作品的内容时,不能忽略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因此我们始终要求这些专家坚持语言本土化、表达准确化、文风通俗化,原汁原味地体现藏族语言文化的魅力和藏族的传统文化,力求“信、达、雅”。

三、编辑校对“慎、严、精”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编校是一项需要投入许多精力和人力的工作。其编校工作包括藏文编校和汉文编校两个部分。

(一)藏文编校

藏文编校的工作难度大,不仅要对藏文原文进行校对,还要对汉文译稿进行校对;与此同时,还需更细致地检查同一类的口传文学中是否有重复。考虑到本社藏文编辑力量的薄弱,以及藏族口传文化内容、种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邀请了数十名特约编审。特约编审都是藏族人,对藏族传统文化非常了解,汉藏兼通。我们将特约编审集中到一起,自由组成两人的审稿小组或者一人独立审稿。《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第一辑共60册、十三类。因此编校工作中,都由一个小组对一类稿件进行校对,此为一校。到第二校时,会将这十三个种类重新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这样一来,在一校中未发现的问题或者错误,会在二校中得到及时解决。另外,将本社的藏文编辑和特约编审集中到一起工作,在遇到编校问题和编校工作的分配等问题时,大家可以面对面商量、沟通,既能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稿件的难易程度(包括藏文原稿和汉文译稿),藏文编辑和特约编审一般最少要做到三校,有的稿件甚至经历了四校、五校。

(二)汉文编校

藏文编辑和特约编审的工作结束后,汉文编辑还要校对汉文译稿,主要是看汉文译稿是否流畅、优美,特别是看译稿能否为其他民族的读者所理解。藏族口传文学的内容涉及藏族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加之藏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和思维逻辑上的差异,使得译稿中的有些内容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晦涩难懂。但是汉文编辑又不能按照自己的理解而任意修改,因此需要再三斟酌,并与藏文编辑相互沟通,以确保译稿的修改既不失藏文化本色,又能为广大读者所理解、接受。

四、出版理念“专、特、新”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主要有以下特色和优点。

第一,资料搜集的地域广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其中收录的藏族民间口传文学涵盖了甘、青、川、滇、藏五个省份的各个藏区,涉及藏语三大方言区(安多、康巴和卫藏)。仅第一辑中就有十三类,其内容囊括了藏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历史、宗教信仰、观念、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

第二,分类更科学化、专业化。藏族民间口传文学分布地域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将这些资料汇总分类,不仅要从整体把握,考虑其地域文化特色,还要从内容细节、特点等方面入手进行分类。因此,我们在《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第一辑60册中分出十三大类,每个大类下根据所表达的内容、特点以及其用途又进一步分类。例如谚语,以往谚语的分类整理大部分是按照藏文字母的顺序来分类,或者极少数按照谚语的内容进行一个大概的分类整理。此次,以谚语的内容为依据,囊括说教、哲理、赞颂、讥讽、诉白、暗语和格萨尔谚语七类;每个类别又根据细节内容再次分类,如“说教”一类又细分为做人修心、思想品德、语言、世事、家庭五个内容。如此分类确保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通过目录索引可以查询任意一条谚语,极大地方便阅读与研究。

第三,藏汉对照。本套丛书是藏汉对照,即以藏文原稿为依据,翻译成汉文。这套书面对的不仅仅是众多的藏族读者,还有非藏族读者群。此外,根据一些读者的反馈,藏汉对照,对于从小在以汉语授课的学习环境下成长而对母语略知一些的藏族同胞和想要学习藏语、藏文化的其他民族来说,是学习藏语、了解藏族传统文化的很好的参考书。

第四,高质量,低定价。本套丛书藏汉对照,图文并茂,采用四色印刷;在装帧设计方面,封面和内文装帧设计充分凸显民族元素,高雅大气,独具特色。考虑到读者的购买能力(特别是广大的藏族读者),分册定价在18~22元,具有高质量、低定价的特点。

五、《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出版价值

(一)《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出版,对抢救和保护藏族民间口传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

藏族民间口传文学是藏族民众长期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反映的是藏族民众的真实生活,它自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被不断地修改和加工,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广大的藏区,口传文学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古朴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随着整个社会的改革,藏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藏族的一部分传统文化在流失、消亡,例如在某些藏区,婚礼中的仪式逐渐简化,甚至部分仪式被取消,与之相应的婚礼各项仪式中的颂词(如梳头颂词、哭嫁歌、迎亲词、新娘坐骑颂词、新郎系腰带颂词、帽子颂词等)也逐渐失传。当然,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也是一部分口传文化逐渐散佚失传的重要原因。为了抢救和保护藏族口传文学,我们一方面收集、汇总已有的藏族民间口传文学;另一方面,组织人力采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搜集法等,进一步挖掘、搜集濒临散佚的藏族珍稀口传文化,将其以书面形式记录下来。将这些资料汇总,加以整理、翻译,最后正式出版,对藏族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汇总了各种形式的藏族民间口传文学,具有学术价值。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中汇总了甘、青、川、滇、藏五个省份藏族地区流传的各种形式的口传文学,是藏族民间口传文学的一次补白之作,为研究藏族民间文学提供了更为全面和丰富的资料。此外,藏族民间口传文学真实再现了不同时期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审美观念、道德情操及民族心理素质,可以说,是反映藏族社会及生活各个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中收录的藏族民间口传文学将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在研究藏族民间宗教信仰、民俗、语言(方言)、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出版,架起了又一座藏族与多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桥梁。

策划、出版《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初衷之一就是传承、弘扬濒临散佚的藏族珍稀口传文化,促进藏族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本套丛书将收录的藏族民间流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口传文学,全部翻译成汉语,并配以反映藏区地理风貌和藏族社会生活的图片,不仅使藏族民众,还有其他民族中对藏族、藏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能够全面、翔实地了解藏族古朴而又鲜活生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学,还可以促进其他民族对藏族的深入认识,有利于不同民族间在文化方面的友好交流。

综上所述,《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的出版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在资料的整理分类、翻译、编校等工作环节中还需要组织一批具有专业素养和严谨工作态度的高水平人才。从学术层面来讲,这项工作是对藏族口传文学的一次更全面、更清晰的梳理,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从社会层面而言,搜集、整理、出版濒临散佚的藏族珍稀口传文化,传承和弘扬藏文化,传播藏文化的正能量,有力推动藏族与其他民族间的互动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斯农平措,刘骧.藏族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

[2]刘勇.藏族民间文学的概念、对象及理论构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0).

[3]李晓丽,张冀震.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因素[J].中国藏学,2007(4).

[4]陈荣泽.藏语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历史地理人文背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G239.2

A

1007-9106(2017)01-0176-03

刘彦(1986—),女,民族学(藏学)硕士,甘肃文化出版社藏文编辑。

猜你喜欢

口传藏文编校
重温教育的口传气质:基于对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媒介视角研究
探讨“口传身授”教学法在戏曲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西藏大批珍贵藏文古籍实现“云阅读”
黑水城和额济纳出土藏文文献简介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藏文音节字的频次统计
现代语境下的藏文报刊
彝族有声语言与口传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