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三大领域的产能过剩及其化解策略

2017-04-11李含琳李楠

社科纵横 2017年1期
关键词:供给

李含琳 李楠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70)

·经济管理与改革发展·

当前中国三大领域的产能过剩及其化解策略

李含琳 李楠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兰州 730070)

本文对我国在基建、工业、农业三大领域产能过剩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对策。

基建工业农业产能过剩

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的总体战略部署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其中,“去产能”是排在第一位的,因此最重要。中央把化解产生过剩定位于供给侧改革的中心环节,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从历史的角度看,从2000前后我国经济整体由短缺经济转型为过剩经济以来,如何在宏观决策的高度,系统梳理过剩经济的形成原因、社会影响和治理策略等重大问题,还需要一个认识和把握的过程,也就是说,我国对于解决短缺经济已经有基本经验,而对于解决过剩经济还没有形成系统经验。从现实来说,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业和农业等三大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过剩现象,有些已经相当严重。

当然了,本文之所以把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放在“去产能”上,主要是考虑到,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供给侧诸多问题的起源和基础,产能过剩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或者缓解,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等工作就不好陆续开展。为此,本文将以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三大领域产能过剩的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和多向选择为战略取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提出一些建议。

一、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

1.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概念来源于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也叫做社会总供求关系、或者社会总供求结构。一方面是社会总供给;另一方面是社会总需求。供给也叫做“供给方”,需求也叫做“需求方”。但是,“供给侧”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学概念,第一次是出现在日本已故经济学家青木昌彦于2015年3月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日文有汉字“供给侧”。从来源上看,“供给方”一般是指产业、企业和产品生产的状态,包括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结构、政策等。供给侧如果出现问题,往往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

2.供需双方的主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需求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投资(政府、企业、个人)、消费(消费制度、消费政策、消费导向)、出口(出口量、汇率、外汇储备、贸易顺差)三驾马车。供给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劳动资源、人力资本、人才)、土地(也包括水资源、林地等)、资本(自有资本、外来资本、负债资本、虚拟资本)、资源(矿石资源、化石资源)、创新(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技市场、转化平台)等。

3.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代表性学派,也是一个热门学派,产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其基本观点和主张,是倡导调整供给结构,强调政府、投资、企业、创新的积极作用。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也有供给学派的观点。比如,马克思在有关著作中也曾经所说到“生产可以创造市场”,这也许是比较早的“供给学派”观点。凯恩斯学派的政策主张中也多带有供给学派的思想,凯恩斯也是主张政府对市场经济的主动干预的,主张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方向和状态。

4.“领袖”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整个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产生了“领袖经济学”,一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开始热心于经济学的创新工作,将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经济复兴计划”,主要措施包括:降低税率,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再比如,“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英国曾经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其减税措施也叫做“供给改革”,其国企改革又叫做“私有化浪潮”。从实践来看,这些措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资料介绍,当时的美国和英国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70%降至28%,提高了可支配收入,推动消费上行;而企业所得税率从46%降至33%,直接提高了企业盈利。

二、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

当前,在研究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上,许多经济学家认为重点是企业破产、企业转产、模式转型、消化库存等。实际上,产品积压、企业经营困难、出口受阻、农产品“卖难”等,只是产能过剩的形式,不是产能过剩的本质或者现实原因。产能过剩的本质是个体制和机制问题,比如,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还很不成熟,这与改革的力度和时间相关,对于我国来说,运用成熟的市场来调节控制投资和经营还需要时空。同时,产能过剩的现实原因是政府行为推动下的基本建设规模过大所造成的。

所以说,我国当前的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政府行为的扭曲,也就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人在起关键性作用。多年以来,在还没有找到合理和合适的其他指标体系的前提下,为了出政绩和业绩,大家都把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长等,作为判断政绩的主要指标和依据。进一步来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地方的发展模式在很长的时期内还不可能转化为“靠能力实现发展”,还必须“靠资源实现发展”。因此,向上级和各方面争取投资和项目,就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问题。不论是有资源还是没有资源,有市场还是没有市场,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各个地方政府都在争取投资,都在争取项目,都在争取经济增长的“政绩”。

恶性循环也很重要。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地方政府领导人思想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好的思维定式,这就是“恶意创新”。意思是指,新的领导人或者新一届政府一般绝对不可能照搬前任的发展思路和做法,必须“重新来”,必须有新的东西。这样以来,原来也许好的规划、思路、战略和政策无法持续下去,人们还要再重新适应新的领导人的思路和做法。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比如,前任领导盖楼,后任领导拆楼;前任领导修路,后任领导挖路;前任领导种树,后任领导砍树;前任领导种粮,后任领导种药,等等。

正是在这种政府行为的“态势”压迫下,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只顾投资不顾效益、只顾建设不顾合理、只顾投入不顾产出、只顾供给不顾需求的格局。应该说,目前我国的产能过剩是个宏观经济问题,涉及到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以及各个经济部门。但是,最重要的是基本建设、工业和农业三大部门。基本建设决定投资和建设规模,工业是国家经济骨干,农业是提供消费品的主要产业。

三、基建领域的“产能过剩”

1.投资过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当前,中国的资本形成对于GDP的贡献是47%,英国是19%,德国是19%,日本是21%,美国是19%,韩国比较高29%,俄罗斯也比较高20%,印度也比较高30%,但是没有一个到接近于50%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对资源和投资的依赖性非常大。

2.项目失控。根据统计数据,从2000—2015年,全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在25%左右,是经济增长的1.5倍。部分省区的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30%多,是经济增长的3倍多。主要问题有:急功近利、群众运动、领导责任书、盲目乐观、政绩亮点等。

3.交通建设规模非常大。比如铁路建设。到2015年底,全国铁路总历程达到12万公里,其中,高铁2万公里,约占世界的60%。其他新型交通形式也发展很快,比如高速公路、航空、等级公路等,但是,大多数地方的利用率非常低。

4.商品房过剩。到2015年底,全国城镇竣工商品房套数为2.5—2.6亿,而全国总城镇户数约为2.6亿户,户均1.08套。到2015年底,全国待售商品房总面积达到6.9亿立方米。城镇人口结构:到201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中,以农民工和其他流动人口为主的常驻人口约占1/3,这些人大多数是租房户。所以,其他人口户均占有住房在2套以上。2015年,深圳市商品房交易价格上涨了80%。城市土地越来越紧张,在许多城市,土地成本占到开发成本的50%。

5.电力过剩。到2015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为11亿千瓦,加上在建的4亿千瓦,到2020年底,全国电力总装机在15亿千瓦,其中,火电占67.4%,水电占22.2%,并网风电9581万千瓦,光伏发电2652万千瓦,核电1988万千瓦。2015年,全国发电量为5.73亿KW,用电量为5.9KW。其中,50%的风电和光伏发电没有运行,主要原因是输电能力跟不上。甘肃省到2015年底,电力总装机达到65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约占35%。而英国的总电力也只有8000万千瓦。

四、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

应该说,工业品的过剩是全部经济的关键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约为60%,低于全球制造业71.6%的平均水平。工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24个行业中,22个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我国主要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如下:

1.钢铁工业。据国家发改委预测,2012年我国钢产量将达到7亿吨,而国内外市场对中国钢铁的需求最多只有5亿吨左右,供给大于需求。2014年,全国粗钢产量为8.2亿吨,当年的粗钢产能为11.6亿吨,粗钢产能利用率的70.69%。根据上海钢联监测,目前全国163家钢厂的亏损面达到95.19%。

2.汽车工业。中国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已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70%,低于国际汽车界认可的75%盈亏平衡点。2015年,中国汽车产业的产能达到4000多万辆,但是,市场需求才仅有245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达到117辆。同时,前提是汽车连续多年降价促销,否则,过剩率应该在50%以上。

3.煤炭工业。2015年,全国煤炭企业有6850家,煤矿1.08处,平均单产30万吨。到2015年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已经超过39亿吨,占世界的58%。判断过剩规模为17.48亿吨,约占现有产能的45%。考虑因素:2010—2015年,坑口价下降了50%~60%,现在的坑口价约为2008年的40%。主要原因是“煤改气”。到2015年底,全国城镇和工业热能已经全部由天然气模式取代煤炭模式,大概占煤炭消费量的30%。目前,我国进口天然气量为600亿立方公里,占全国消费量的66%,平均每立方米1.2—2.4元。

4.煤化工。2000年以来,我国煤化工行业的投资非常大,甚至超过工业全行业的平均投资水平。因此,煤化工行业全行业亏损,主要是投资过大、成本太高、数量太大。2015年,中国的合成氨、甲醇、电石、焦炭等,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2%、28%、93%、58%。

5.家电工业。目前,我国彩电产品占全球产能的80%,空调器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70%,冰箱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50%,洗衣机产品占全世界产能的40%。世界上80%以上的小家电产品产能也在中国。产能过剩严重。

6.新兴产业。以光伏发电行业为例,在全国500多家光伏企业中,1/3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在20%~30%。当前,国际市场上光伏行业的市场需求总共只有月30GW左右,但实际产能高达40GW—50GW,其中80%的产能集中在中国。国内风电设备4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达95%。

7.水泥工业。到2015年,我国的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占世界60%。而“十三五”规划中许多地方又增加了许多水泥项目。如果在建、拟建线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8.电解铝。2013年,全国实际生产电解铝2194万吨,过剩率超过30%,占世界50%。据高盛测算,以现金成本计算,中国约有50%(合1100万—1200万吨)铝产能处在亏损状态,相当于全球总供应的25%左右。

9.船舶工业。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等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在149家主要船企中,有69家就生产订单,而其他80多家企业则均没有新的订单,已经处于停工状态。

10.石化工业。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氟化氢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4%,PTA和烧碱的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许多新上的加工项目不能投产。

五、农业领域的“产能过剩”

说我国农业存在产能过剩,这首先是因为我国农业在世界农业中的重要地位。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4年中国农业占全球的比重高达25.2%;其次,欧盟占全球17.5%,印度占全球16.9%,美国占全球4%,巴西占全球2.7%,俄罗斯占全球2.3%。这就是分析农业过剩的基本背景。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能供给与需求以及过剩情况如下:

1.粮食供给与需求。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21亿吨。粮食市场结构评估:一是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56公斤,其中口粮消费量为25389万吨,人均186公斤;二是粮食的进口数量目前已经突破3000万吨(不包括大豆),约占国内粮食消费总量的5%;三是根据预测分析,预计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需缺口为10012万吨,粮食进口量将超过13000万吨。总体来看,口粮的供给与需求结构大体平均,主要是结构性进口需要增加。

2.油料供给与需求。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数据,2015年我国油料种植面积为2340万公顷,油籽总产量为5518万吨%。油料总体形势是结构性短缺。目前,中国85%的大豆依靠进口,2015年全年的大豆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8169万吨。

3.水果供给与需求。根据科学计算,成人每天食用水果200克—400克为宜,年均150公斤。截至2013年底,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3781万公顷。过剩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总量过剩。2014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增长至26142.24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00公斤,总量上已经出现过剩。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总产量只是部分果树的产量,如果大部分果树都进入盛产期,估计产量在6—8亿吨,人均在600公斤以上。二是结构过剩。我国水果的优质果率约在35%左右,果品产量中仅有5%符合出口标准,出口率只有1.1%。三是果园过剩。存在大量低产、低质、低效的果园和果树品种。四是果品深加工业滞后,果品转化能力低。五是进口水果量大。2014年,我国水果出口总量为289.05万吨,进口总量为387.57万吨。水果进出口是“逆差”,为98.55万吨。生产大给变成进口大国。六是水果供给的潜在产量很大。比如甘肃省,到2015年底,全省果林的栽培面积为2100万亩,而挂果密集1038万亩,产量461万吨。如果都进入盛产期,产量会增加到2000万吨。

4.蔬菜供给与需求。根据科学匡算,我国成年人每天需要食用蔬菜300克—500克。2015年我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8亿亩,产量接近7.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已经达到210公斤。2015年中国出口蔬菜833万吨,进口蔬菜22.18万吨。供给已经明显过剩。

5.西瓜甜瓜供给与需求。根据统计,2012年全国西瓜播种面积达到180万公顷,甜瓜播种面积达3141万公顷,总产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人均占有量为80公斤。合理消费量为50—60公斤,已经出现产销失衡。

6.肉类供给与需求。2015年中国肉类总产量应达到8500万吨,人均年消费肉类达到60公斤以上,接近发达国家60—80公斤的平均水平。进口优质冷冻肉比重持续上升。从区域来看,2015年由于饲料价格变化不大,而市场主要肉类价格有所下降,导致西部部分地区的肉羊、肉鸡、肉牛出现局部过剩,价格降低。

7.茶叶供给与需求。2015年,全国18个产茶省茶园总面积达到4316万亩,采摘面积3387万亩,其中,湖北、贵州、陕西、四川4省茶园面积年均增加20万亩以上。部分地区也出现了销售困难、价格下降的问题。

8.奶制品供给与需求。奶制品明显过剩:一是奶牛养殖规模。根据统计,2015年,我国奶牛养殖规模超过1600万头,其中,有140万头是从国外进口的原种牛。二是鲜奶产量。从2000—2015年,我国鲜奶产量牛奶(生鲜乳)产量从1000万吨增加到现在的3725万吨。三是城镇需求下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中城市人均乳制品购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均鲜奶消费量已从20公斤左右下降到目前的14公斤左右。四是进口奶粉持续上升。高档乳制品进口依存度加大。2014年,我国进口工业奶粉92.34万吨。五是奶粉库存积压。国内进口奶粉的库存约25万吨左右,国产奶粉库存约15万吨,去库存压力很大。六是鲜奶收购价格大幅度下降。2015年,全国乳品公司的平均鲜奶收购价从2014年的4.26元/公斤,降至3.84元/公斤,其中,青海和山东的散养户奶价已跌至1.6 元/公斤。

六、总体判断和应急措施

1.总体判断。从以上基本建设、工业品、农产品三大类的过剩情况可以看出,产能过剩最严重的是基本建设,浪费也最大,这主要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模式有关;其次是工业品,大多数工业品都存在严重过剩问题,去产能和去库存的任务非常艰巨;农产品情况相对比较好些,但是潜在的过剩也很严重,尤其是果品、蔬菜、肉禽、牛奶、茶叶等,目前已经出现严重过剩现象,直接影响农民增加收入,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稳定。

2.临时储备。为了解决工业和农业的产品积压,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了一个“临时储备”,也叫做“临时收储”的政策和措施,但是效果不好。以农产品为例,2013—2014年,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市场过剩和许多地方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国家临时收储玉米6919万吨、棉花629万吨、菜籽油600万吨、食糖500万吨。临时储备实际上时间都在一年以上,而且成本很高。除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差损失超过150亿元之外,再加上库存费用,国家每年农产品临时储备的隐亏估计超过200亿元。

3.进口压力。更为严峻的形势是:国内市场购买力下降,但进口反而继续增长。主要是由于某些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价格的“反差”太大,企业自主经营,局面难以扭转。以主要农产品为例,2014年我国大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食糖六大农产品的价差,每公斤分别为1.08元、0.58元、0.52元、1.48元、7.08元、2.77元(进口价为国际平均价+关税)。为此,中国2000—2015年的粮食进口量从2000万吨左右增加到1.2亿吨。牛肉价差:2014年,我国进口牛肉均价(牛肉价+关税)折合人民币为26.28元/公斤,国内牛肉大宗价为45.67 元/公斤,每公斤价差为19.39元,如果只看国际均价,那价差就更大了。为此,中国2000—2015年的牛肉进口量从1.5万吨增长到60万吨。

4.中外差别。我国的大量工业品、农产品、建筑材料等出现严重的市场过剩,也与我国的整体竞争力有关。以农业为例,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的农业比较,存在许多差距:一是规模劣势。目前,我国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主要指耕地)仅相当于韩国和日本的1/3、欧盟的1/40、美国的1/100。二是效率差别。2014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增加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4%,农业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很低。三是关税差别。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平均关税只有15.2%,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而且放弃了贸易特殊保障机制。四是农业补贴水平低。我国的粮食补贴主要在耕地上,生产投入、农资成本、价格保护、出口等方面的补贴比较少。

七、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路和重点

1.基本特点。一是总量性过剩。由于全国的工业品、农产品生产量确实过大,国内市场又有限,而国外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出来,导致结构性、阶段等、局部性的销售困难。二是结构性过剩。与国际市场需求相联系,优质的工业品、农产品、服务品的比重低,传统的、落后的、淘汰的产品比重比较高。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创新能力太低,直接影响出口数量和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生产力、或者核心竞争力不强,提升“无形资产”竞争力问题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某些地方政府片面看待“地方特产”、“地方精品”,产品的特色“边界”过小、产业优势的“厚度”太薄。三是品质性过剩。同样是优质的工业品或者农产品,但是由于加工和种植的方法、手段、环境的滞后,极大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从而变成劣质产品或者不合格产品。在当前情况下,我国产品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相当比重的产品几乎没有出口能力。四是需求性过剩。由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的“下行”影响,收入增长受阻,城镇、企业市场、消费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减少了对产品的市场需求。

2.分类原则。当前我国的产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传统产能。我国大部分过剩产能属于传统型、淘汰型的。产业、企业、技术、产品、经营模式等都存在“传统”的特点,比重比较高。另一类是现代产能。现代产能可以看成是基本符合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型行业的。这类过剩比重不高,实际上也不“可怕”。因此,必须采取分类改革的基本原则,不能简单化理解“去产能、去库存”问题,要分类地看,分类地研究对策,不能“一概而论”,不能搞“一刀切”。对于传统产能,以淘汰为主,产业、企业、技术、产品都面临这个难题。继续搞“改造提升”不现实。应该选择破产、拍卖、兼并、重组等。对于现代产能,以转型、转向、转产为主,能利用的企业、厂房、设备、人才、技术等,尽量能够利用起来,不能轻易淘汰掉。

3.化解思路。一是必须加快实施国家战略。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改革基本思路和战略部署,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二是必须加快完善市场体制。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机制,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领导意图、盲目决策、浪费投资、重复建设,以及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化、价值化、开放化、结构化的根本路径。三是必须加快创新微观体制。也可以叫做企业化或者公司化。四是必须加快实施“政府型负面清单”。用“负面清单”来规范政府干预的范围、项目、领域、方式和程度,超出就是违法违规。五是必须加快调整消费税。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降低某些消费品的税率,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购置税。六是必须加快健全“破产社会保障制度”。由此,才能比较规范地处理好破产企业遗留问题,处理好失业职工安置问题。

八、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1.化解过度干预。市场导向机制不成熟是政府干预过度的根本原因。2015年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大概为65%以上,在西部地区大概只有45%左右,而发达国家在95%以上。消解政府干预,一是真正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减少政府的指令性生产计划,取消政府规划中的指标性规划要求,建立大市场运行和调控体系;二是要摆正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利用多种方式企业、公司、农户等的自我调节新机制;三是降低以国有企业为主干的垄断经济比重,把部分垄断国企纳入股权社会化改革的范围;四是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缘地区可以考虑全面取消GDP的增长考核;五是建立“产能过剩”的预警和防治系统,在宏观调控中坚持“预先、提前、尽早、预防、预警、防治”的“六位一体”的原则。

2.化解乱上项目。近年来,项目建设已经是许多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战略,上项目、上大项目、上跨国项目等,已经成为评价地方政府能力的主要指标,这就必然造成政府之间的项目建设攀比和园区乱建现象。为此建议:一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停止政府的经济类项目建设,停止审批新的园区;二是对所有级别园区的土地和投资落地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对只占地不建设的园区和项目取消建设资格;三是严格检查和控制利用农民土地“做土地生意”的情况,对没有工业资源的地区增加园区面积的情况进行严格控制;四是把消解乱上项目的重点放在政府项目范围。

3.化解企业库存。企业库存增加是供给侧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现在全国几乎所有的工业企业都存在非正常库存情况,特别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企业中,库存更加严重。消解库存,一是在总体思路上必须坚持“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开辟新市场”的原则,总量控制是前提,结构优化是核心,开辟新市场是出路;二是要把消解库存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转型结合起来,调整部分消费政策,降低消费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贫困标准;三是下决心优化产品结构,彻底淘汰传统的、落后的、过时的企业、技术、产品,大力支持中端和高端技术、产品和企业的发展;四是开发新的出口渠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渠道。

4.化解无效成本。从本源上来分析,当前我国存在的供给侧问题实质上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造成的。大量的国有企业虽然名称改为各种各样的“公司”和“集团”,有些还成为上市公司。但是,这些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规则、政策等,仍然与党委和政府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些改革后的企业仍然有行政级别、官职官位,政府仍然能够直接向这些企业下达指令。所以,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国企业改革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彻底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取消企业负责人的行政级别;二是关闭国有企业负责人与政府官员之间的通道,禁止“官商联姻”;三是全面实施国有企业的股权社会化改革方案,推进国有企业的“精准改革”。

5.化解产业短板。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的结构优化从改革开放起始就存在,由于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破产和职工失业问题,所以,几十年以来我们执行的是一个“保守”的结构优化措施,这就是“改造提升”。结果是成本很高,效果很差。为此建议:一是按照“木桶原理”和“短边规则”指导结构优化,取缔“改造提升”;二是研究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破产方式、安置失业职工的方式以及相关的政策,可以考虑放大现在的“低补低保”政策范围和领域;三是明确提出大力支持二、三产发展、大力支持高端产品和中端产品开发的相关规划、战略和政策,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开发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人才、企业家进行重奖。

6.化解市场空白。扩大出口无疑是解决供给侧问题的一个出路。增加出口的难度很大,但仍然有开发的余地。一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还比较小,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的国家还有很大市场空间;二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扩大我国对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国家的出口数量;三是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到了“U型”的底部,有反弹的趋势,这对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很大可以利用;四是随着我国三大产业的结构优化进度加快,扩大出口是有可能性的。

F124

A

1007-9106(2017)01-0038-07

李含琳(1956—),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智库首席专家,经济学教授;李楠(1988—),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行政管理处。

猜你喜欢

供给
发力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重庆 五方面入手改善供给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提高科技成果持续供给能力
关于“供给侧改革”